儿童急性扁桃体炎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关系研究
2018-06-22张晓良
张晓良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患儿常伴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及咽淋巴环急性炎症,好发于青少年人群,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1-3]。临床上针对急性扁桃体炎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以寒战高热、热性惊厥或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 ,在入院时为其查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WBC)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较标准值高出许多 (WBC :15×109/L~30×109/L、CRP :10~40 mg/L),而在为患儿实施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且再一次复查患儿的WBC及CRP水平发现均降低且在正常范围内[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儿科收治的60例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WBC及CRP进行检测,旨在研究儿童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与WBC及CRP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60例为观察组 ,男 36 例 ,女 24 例;年龄 1~8岁 ,平均年龄 (4.32±1.24)岁;高热寒颤患儿30例,呕吐35例,热性惊厥8例。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经实验室检查并由临床医师结合其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扁桃体炎;②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入组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者;④家属配合度不佳或有精神疾病确诊史者。选择同期健康儿童60 例为对照组 ,男 37 例 ,女 23 例 ;年龄 1~7 岁 ,平均年龄(4.21±1.14)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时均接受静脉采血检测其WBC及CRP水平,WBC水平检测使用SE9000型血液计数仪检测,并以 WBC>10×109/L则判定为阳性[5];CRP水平检测使用i-CHROMA比浊仪,并以CRP水平>8 mg/L则判定为阳性[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WBC及CRP阳性检出情况及WBC及CR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WBC、CRP阳性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WBC、CRP阳性检出率(40.00%、48.33%)高于对照组(3.3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2 两组WBC、CRP水平比较 观察组WBC、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WBC、CRP阳性检出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WBC、CRP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WBC、CRP水平比较(±s)
注 :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WBC(×109/L) CRP(mg/L)观察组 60 21.51±4.17a 12.98±2.36a对照组 60 8.25±1.25 6.52±1.62a t 23.594 17.481 P<0.05 <0.05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细菌感染为主,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炎症[7]。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细菌病原体多数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8]。患儿初始咽痛一般于一侧开始,病情进展以后继发为双侧咽部均有明显疼痛,且患儿在进行正常吞咽时疼痛感会有明显加剧,这种疼痛部分患儿可放射至耳部。研究显示[3],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炎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儿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波及周围组织从而引发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淋巴结炎以及咽旁脓肿等局部并发症。临床研究还显示[9],当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扁桃体由于病症引起显著肿大时,可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目前,该病治疗主要以抗菌消炎为主。抗生素应用不及时、不准确极易导致患儿病情恶化,抗生素的滥用将导致患儿体内有耐药菌株的形成,从而导致菌群失调[10,11]。目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国际医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基层医院因无先进技术,因此为患儿检查其病原体是对感染性疾病准确判断的主要手段,但病原体的培养及分离需要较长的时间,极易导致患儿病情被耽误 ,影响其预后[12,13]。
一直以来针对诸多感染性疾病的检测临床上所使用血清CRP及WBC,二者有着理想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加之检测方便快捷,常用于诸多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检测,但二者在临床上的检测极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14,15]。CRP在机体发生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时将快速升高,该标志物主要由肝脏所合成,血清CRP水平的显著上升多在细菌感染早期出现,是一种重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然而因CRP水平的升高也可发生在急性排异反应及手术时,因此单独使用该指标进行检测特异度并不理想,常与WBC联合检测[16,17]。WBC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的免疫系统的一个细胞,研究表明[18],当机体受到细菌侵蚀时,病毒等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会导致机体内的WBC指数升高,这是WBC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机体WBC升高,其最常见原因就是由于细菌感染。WBC在细菌感染患儿体内将显著升高,且该指标在机体服用抗生素后将显著降低,因此常用于呼吸道感染早期鉴别诊断,但WBC水平极易受到药物、射线、抗体及患儿自身抵抗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指标的应用敏感性也并不理想[18]。本研究中对本院近收治的6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血清CRP及WBC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清CRP、WBC水平及阳性检出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WBC、CRP阳性检出率(40.00%、48.33%)高于对照组(3.3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BC、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儿童急性扁桃体患儿患儿细菌感染患儿体内的WBC以及CRP指标会升高。
综上所述,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患儿早期WBC及CRP水平升高与患儿自身感染情况有明显关系,通过检测CRP及PCT水平可对该病进行早期的对症治疗,降低WBC及CRP水平。
[1] 倪欢胜,李国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 ,2014,23(6):1199-1200.
[2] 申玉梅,玄振玉,阮岩,等. 清喉咽含片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 中成药 ,2015,37(4):728-732.
[3] 欧阳学认,刘华,许华.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34(4):492-495.
[4] 张志颖,赵云红,周沛然,等. 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测定在急性扁桃体炎合并脓毒症患儿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27(5):1163-1166.
[5] 李巧玲. 白细胞计数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 中国全科医学 ,2017,20(7):90-91.
[6] 龙勋华,吉训超. 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临床分布特点与季节关系分析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7,28(5):69-72.
[7] 卢一丽,单小鸥,金佳蕙. 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特点 . 浙江医学 ,2016,38(3):186-188,191.
[8] 彭向东,陈立民,王金辉. 盐酸克林霉素与喜炎平注射液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的疗效.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4):204-206.
[9] 黄媛媛,丛亚丽. 抗生素滥用的全球卫生伦理反思.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30(4):412-416.
[10] 高桂君 ,金静 ,刘娜 ,等 . 金勃消蛾饮配合穴位疗法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 中国中医急症 ,2016,25(11):2150-2153.
[11] 江佳佳 ,于颖慧 ,金琰 ,等 . 基层医院诊疗用水中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26(11):2628-2630.
[12] 孙久庆 ,周峻 ,郑儒君 ,等 . 血清 PCT、CRP、LPS 检测对 SAP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诊断价值 . 浙江临床医学 ,2017,19(6):1130-1131.
[13] 张瑞丽. 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价值 .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15(5):717-719.
[14] 余爵波 ,程泽星 ,庄远岭 ,等 . 急性扁桃体炎引起扁桃体周围间隙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 中国基层医药 ,2017,24(8):1173-1177.
[15] 张爱明,郑梅. 血常规、CRP和PCT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87-188.
[16] 郑秀芬 ,许亚茹 ,王岩 ,等 . 儿科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7):1104-1107.
[17] 黄红华 ,丁凯宏 ,班副植 ,等 . 血清降钙素原、敏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检测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34(14):1906-1908.
[18] 金佳蕙,聂少风,单小鸥. 不同年龄急性发热和高CRP患儿病因的观察 . 浙江临床医学 ,2015,17(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