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秀珍菇试验
2018-06-22王黎明臧春龙崔建丽
王黎明,臧春龙,刘 伟,崔建丽
(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1101)
0 引言
秀珍菇属于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1],菇体较小,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含有多种氨基酸[2],在国内,秀珍菇正逐渐成为与平菇、姬菇一样的大众化栽培的菇类品种[3]。北京地区生产秀珍菇的主要栽培基质是棉籽壳、玉米芯等,但逐年上升的原料成本大大降低了菇农的生产效益[4]。食用菌工业化生产的迅速发展,导致食用菌栽培后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即菌糠,研究显示每生产1 kg的食用菌,大约可产生3.25 kg的菌糠[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菌糠如何环保有效处理做了一定的研究,菌糠可经加工处理后作为农业生产的优质有机肥料[6],或加工成生产节粮型饲料用于鱼、禽、畜喂养[7],也可作为食用菌栽培的部分替代原料[8-10]。国内早在20世纪90年代丁凤珍[11]报道用平菇、金针菇、猴头菇的菌糠栽培草菇,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颇具推广价值;李强等[12]报道利用杏鲍菇菌糠栽培香菇,菌糠添加30%可降低成本10%、增收20%。近些年,耿小丽等[13]用白灵菇菌糠废料作为部分原料栽培平菇,添加40%~50%的菌糠生物学转化率显著优于对照棉籽皮配方;曹建刚[14]研究用杏鲍菇菌糠栽培平菇的高产技术。利用菌糠栽培秀珍菇的研究报道还不多。
工厂化生产的杏鲍菇只出一潮菇,废弃的菌渣中含有大量的菌体蛋白、多种代谢产物以及未被利用的养分。利用杏鲍菇菌糠不但能降低栽培成本,同时实现了废弃菌棒的循环利用[15-18]。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绿源永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年会产生大量废弃的杏鲍菇菌糠,为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合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了本次试验,利用生产过杏鲍菇的菌糠来生产秀珍菇,以不同的菌糠添加比例替代棉籽皮和玉米芯,与未添加菌糠的培养料,从子实体的农艺性状、生物转化率、生产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以确定最适生产的菌糠添加比例配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种‘漳秀一号’购买自通州区绿源永乐(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乙烯袋装菌种17 mm×30 mm×5 mm。
1.1.2 供试菌糠 通州区绿源永乐(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过一潮菇的工厂化杏鲍菇菌棒的粉碎物。
1.2 试验方法
1.2.1 处理(培养料配方)设置 将不添加菌糠配方设置为对照(处理1),菌糠添加比例由低到高按梯度设置5个处理,具体见表1。
1.2.2 田间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19],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60个菌袋,每袋干料重0.5 kg/袋,共18个处理,1080个试验菌袋。
1.2.3 栽培方法 采用熟料与套环封口快速发菌、定向出菇技术[20-22]相结合栽培方式,一头接种,栽培袋采用聚乙烯塑料袋17 mm×30 mm×5 mm。出菇车间为冷库改造的出菇房,库房内有空调,库房面积为60 m2,层架式立体栽培。
1.3 数据测定与统计
1.3.1 菌丝生长情况观测 菌丝长满袋口约1~2 mm后,每隔5天测量1次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每个配方随机选取6个菌袋,从菌袋肩膀位置开始向菌丝生长方向测量,取其平均值记为生长速度。生长势观测以目测菌丝颜色和粗壮程度进行记录。粗密表示菌丝粗壮浓密,细密表示菌丝略为稀疏。
1.3.2 子实体生物学性状及产量观测 子实体达到采收标准时采收,测量子实体农艺性状、质量,取5个子实体平均值进行分析。
1.3.3 生物转化率 按常规方法计算,如式(1)[23]。
式中,BE表示生物学效率,Ffw表示子实体鲜重,Sdw表示基质干重。
1.3.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Excel和方差分析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配方中菌糠添加比例不同,对秀珍菇菌丝生长有着不同影响[24],菌丝定植及生长情况见表2。
表2数据显示,从菌袋发满菌所需时间角度看,添加50%菌糠的配方6需时间最短,说明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添加40%菌糠的配方5需时居第2位,其他配方的发菌耗时由短到长依次为配方4、配方3、配方2和配方1(CK),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呈现出随菌糠添加比例提高而递增趋势。
从菌丝外观看,未添加菌糠的配方1(CK)的菌丝表现粗密、洁白,而添加菌糠的5个处理配方菌丝则表现基本一致,均具有菌丝细密、洁白特点。
2.2 对秀珍菇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试验对添加不同比例的杏鲍菇菌糠对秀珍菇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定点调查与监测,结果见表3。
从表3中看出,6个处理的子实体菌盖直径2.49~3.56cm,菌柄长度3.21~4.32cm,菌盖厚度0.49~0.62 cm,菌柄直径1.02~1.13 cm,添加不同比例杏鲍菇菌糠的各配方子实体的菌盖大小、厚度、菌柄长度及菌柄粗细等农艺性状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也没有表现出规律。
表1 试验处理设置情况
表2 各处理菌丝生长情况调查
表3 农艺性状情况调查
2.3 对产量、效益的影响
2.3.1 产量及生物转化率对比 从表4可以看出,6个处理配方小区产量17.87~22.21 kg,其中添加50%杏鲍菇菌糠的配方6的小区产量最高,达到22.21 kg,未添加杏鲍菇菌糠的处理1配方产量最低,小区产量为17.87 kg。其他4个处理配方小区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配方5、4、3、2,小区产量分别为20.54、19.78、19.09、18.35 kg。
表4 小区产量及生物转化率对比
总体看,6个处理配方的小区产量明显具有随着杏鲍菇菌糠添加比例的提高逐级增高趋势,同时,生物转化率的变化规律与小区产量变化相同,即与菌糠添加比例呈正相关。
2.3.2 小区产量结果的方差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区组间虽具有一定差异,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差异为不显著;而处理间的差异程度已经达到极显著水平[19]。
表5 小区产量结果的方差分析
表6新复极差测验显示,6个处理之间,均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除处理2和处理1没有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他处理间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
表6 新复极差测验
2.3.3 经济效益比较 由表7可见,小区菌棒制作成本与杏鲍菇菌糠添加比例呈负相关,即随着杏鲍菇菌糠添加比例的逐渐增加,小区菌棒制作的成本逐渐降低;小区产值与杏鲍菇添加比例呈正相关,即随着杏鲍菇菌糠添加比例的增加,小区产值在同步增加;小区获得的纯利润和产出投入比变化规律也与杏鲍菇菌糠添加比例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
表7 经济效益对比
3 结论
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棒只生产一潮菇时,其粉碎后形成的菌糠中还保留了足够的营养物质,可再次作为栽培原料用于秀珍菇生产。添加一定比例的杏鲍菇菌糠对于秀珍菇子实体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菌糠比例逐渐增加,秀珍菇产量、产值、产投比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试验数据表明,在生产秀珍菇培养料中添加50%杏鲍菇菌糠配方的小区产量、产值及产投比最高。
4 讨论
在秀珍菇生产过程中需要低温刺激,它的电费成本相对较高,本研究在进行成本计算时没有考虑电和场地设施等费用,在扩大生产时应给予考虑。利用菌糠作为部分棉籽壳的替代料栽培秀珍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生产效益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菌糠的再利用是拓宽栽培原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合理有效利用菌糠将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
[1] 张金霞,黄晨阳,胡小军.中国食用菌品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28-129.
[2] 张金霞,黄晨阳,郑素月.平菇新品种——秀珍菇的特征特性[J].中国食用菌,2005(4):25-26.
[3] 吕作舟,王卓仁,李晓.食用菌关键技术问答[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4-85.
[4] 胡晓艳,邓德江,魏金康,等.近年北京市食用菌产销状况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3,32(S1):43-46.
[5] Paredes C,Medina E,Moral R,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of Spend mushroom Substrate[J].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9,40(1-6):150-161.
[6] 张林芳,王峰赵,厚坤.菌糠肥料及其在种植业中的应用[J].食药用菌,2011,19(2):17-18.
[7] 吴超平.杏鲍菇菌糠对肉羊生长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禽种业,2011(8):88-90.
[8] 杨永权.食用菌废料的综合利用[J].上海蔬菜,2009(2):86-87
[9] 侯立娟.菌糠的营养价值及在栽培上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7):91-93
[10] 陈君琛,沈恒胜,汤葆莎,等.食用菌菌糠再利用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10-412.
[11] 丁凤珍.菌糠栽培草菇[J].中国食用菌,1995,14(2):17-18.
[12] 李强,胡霞萍,卢淑芳,等.利用杏鲍菇菌糠栽培香菇配方试验[J].食用菌,2008(6):28-29.
[13] 耿小丽,刘宇,赵爽,等.食用菌菌糠再利用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2,31(1):24-24.
[14] 曹建刚.杏鲍菇菌糠栽培平菇优质高产技术[J].食用菌,2014(1):62.
[15] 陶艺,王天琛,金方,等.菌糠二次利用栽培秀珍菇实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2):11-12,18
[16] 宫志远,韩建东,任鹏飞,等.工厂化金针菇菌糠栽培秀珍菇配方筛选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0(4):14-16
[17] 卫智涛,周国英,胡清秀.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J].中国食用菌,2010(5):3-7.
[18] 谢春芹,贾君,谢正林,等.金针菇菌渣栽培秀珍菇试验[J].食用菌,2012(9):170-172
[19] 宁海龙.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5-108.
[20] 邓德江.平菇高效栽培实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38-44.
[21] 唐玉琴,李长田,赵义涛.食用菌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9-120.
[22] 吴尚军,贺国强.设施香菇平菇实用栽培技术集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14-117.
[23] 吕作舟,王卓仁,李晓.食用菌关键技术问答[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
[24] 邓德江.平菇高效栽培实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