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复墓志》及其文献价值
2018-06-22高慎涛
高慎涛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934)
梁宁,史书无载。 1920年夏,洛阳市龙门南郭家寨出土了梁宁“述所序而铭”的一方墓志:《唐东都安国寺故临坛大德塔下铭并序》[1]353,遂使梁宁的名字得以重新进入后人视野,并由此知道梁宁是贞元安定人。 此后,洛阳又陆续发现了梁宁所撰三方墓志,分别是《有唐故蓝田县尉王君墓志铭并序》 《唐故尚书水部员外郎以著作郎致仕彭城刘府君墓志文》 《唐东都临坛大德玄堂铭并序》。 四方墓志均作于贞元年间,署名均为“安定梁宁”。 四方墓志中尤以《刘复墓志》最有价值,这篇墓志是自撰与他人述写结合的特例,在唐志中极为罕见。 志主刘复诗见存于《全唐诗》卷三百零五,然事迹甚为简略,此篇志文详细记载了刘复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情况,在写作上也一反普通墓志枯燥无味地述写门阀历官的写法,转而用大量笔墨抒写其才性志趣、文学交游及文学创作情况,展现了一个孤傲的文人形象,是一篇具有强烈文学色彩的墓志。
1 《刘复墓志》录文
《刘复墓志》在洛阳市孟津县东吕庙出土,青石质,高宽均为53厘米,厚10厘米。 志四周有牡丹花纹,右下角小部分残缺。 志文楷书,共三十一行,满行三十一字。 石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拓片见录于《河洛墓刻拾零》 466页、《洛阳新获墓志续编》 185页。 笔者在参照《洛阳新获墓志续编》录文基础上予以重录。
唐故尚书水部员外郎以著作郎致仕彭城刘府君墓志文
奂乎其音,与名俱盛。 六义庆兴,四言讽咏。 依违刚直,庶几刑政。 始耀文星,俄倾景命。 卜洛之东,邙山在北。 下压干冈,上分星域。 婉娈□□,师氏育德。 幽穴同归,令仪俱刻。
2 刘复生平事迹考
刘复事迹最早见于《元和姓纂》卷五,仅记其为水部员外郎,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九录刘复诗,并云:“复,登大历进士第,尝为水部员外郎,为石洪父平墓铭。”[2]455《全唐诗》卷三百零五存刘复诗16首,其小传仅云:“登大历进士第,官水部员外郎。”[3]3467生卒等事迹未详,今依墓志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考订。
2.1 刘复生卒、籍贯、婚姻
志载刘复贞元八年(792年)七十二岁,九年(793年)春死于国子监,享年七十三,逆推生于开元九年(721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4]1627,1655谓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 刘氏定著七房: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杨、南华。 《元和姓簒》卷五记有“水部员外郎刘复”,但对其身世“访未获”[5]698,不知其所属何房。 志云:“刘复,字公孙,彭城绥余里人也。”弥补了其籍贯之不足,可补入。 《元和姓簒》记彭城刘氏刘歆子孙居彭城,分居三里:丛亭、绥舆、安上里。[5]663绥舆里属宋武帝一系。[5]但彭城实是刘复郡望,据墓志,刘复自五代祖已家于修武,遂成河南(焦作)人。 刘复时家山阳,今亦属河南焦作。 娶顿丘李氏,无子,有二女。
2.2 刘复大历登科事
志载“大历初,河南尹博陵崔公以文辞荐,登科于宗伯”。 查《唐刺史考全编》,大历初河南尹疑为崔昭[6]597,此处暂依郁贤皓先生考订定为崔昭。 “宗伯”本周代官职,后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礼部侍郎为小宗伯。 《登科记考》大历二年至大历五年知贡举者为礼部侍郎薛邕。 刘复当是在大历二年*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唐代年表》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大历,墓志云刘复大历初及第, 进士考试例在春天,则当为大历二年。登科于薛邕榜,登科时已47岁。 据志,刘复崇道释佛,崇尚自然隐逸,无心汲汲于仕途,二十六岁起有一段很长的楚地漫游,这可能是他中第比较晚的原因。
2.3 刘复仕宦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九、《元和姓簒》卷五仅知刘复曾为水部员外郎。 墓志则详细记了他的仕宦情况:“仕至兰台正字,历河阳主簿,起监察御史,除秘书郎、集贤殿直学士,迁尚书水部员外郎。 以足疾除著作郎致仕。”志载“建中末,希烈以淮西叛,幽都遗蘖,又犯于门阙,提携幼弱,寓食于河阳”。 李希烈建中三年(782年)反,建中四年遣其将袭陷汝州,执李元平而去,东都大扰乱,士皆走河阳、崤、渑。[4]4871志文所谓“犯于门阙”,即指建中四年正月攻陷东都之事。 此时,刘复因战乱原因携家逃离洛阳,前往河阳,因此,在李希烈攻洛至平定判乱之间,即建中四年(783年)至贞元二年(786年) 三月间,刘复应在河阳主薄任上。 把玩志文,刘复寓食于河阳之始似是在希烈叛军陷洛之时,实际上在此之前刘复已任河阳主薄。 据新出刘复建中元年二月撰《唐故太子赞善大夫赐绯鱼袋琅邪王公墓志铭并序》,署名“河阳主簿刘复撰”*《王公墓志》 志文31行,满行30字,刘复撰文,张希哲正书。 长55.5厘米、宽54.5厘米。 拓片蒙友人毛阳光博士见示。,早在建中元年(780年)初刘复已任河阳主薄。 大概建中四年,东都沦陷,刘复接家眷寓食河阳。 任河阳主薄时间应在建中元年初至贞元二年初。
又据志,叛乱平定后,黄门卢公曾奏拜监察御史,据《新唐书·李希烈传》,贞元二年(786年) 三月李希烈因食牛肉遇疾,其将陈仙奇置药将其毒死。[4]4873卢黄门应是指卢杞[7],奏拜监察御史当在贞元二年三四月间,但刘复时有蹇疾,不堪朝会,因而留台东都。*参见周勋初:《唐诗大辞典》刘复条(凤凰出版社2003年,104页):“八年以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时间上误。 另载刘复“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在徐州”,不知所据。留台本指古代帝王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 古称禁城为台城,故名。 唐宋时在陪都﹑行在所设留守之官,此处指分司东都。 唐代分司东都多是闲职,当时刘复有疾,加之已经是66岁高龄,非常适合分司之职。 另外,留台又指御史台,孟郊有《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观此诗刘复应似以御史台侍御史身份分司东都。 贞元八年左右迁尚书水部员外郎,因足疾,以著作郎致仕。
3 刘复南游晋陵、丹阳考
墓志提供了刘复与吴楚文学名士往来及谒见王昌龄、李白之事,为文学史所不载,提供了一段新的文学轶事。 志载刘复后又游晋陵、丹杨,与处士琅耶颜胄、广陵曹评往来赠答。 颜胄,生平事未详,《全唐诗》存《适思》诗一首。 曹评,事不详,无诗文流传。 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并序》:“由是与天台道士潘清、广陵曹评、赵郡李华、颍川韩极、中山刘颖、襄阳朱放、赵郡李纾、顿邱李汤、南阳张继、安定皇甫冉、范阳张南史、清河房从心相与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8]3963灵一乃大历著名诗僧,所交多为当时著名文士,如李华、皇甫冉、张继等。 曹评能与灵一往来,在当时应是颇有文名。 颜胄应也是其中一员。
刘复在南游过程中还拜见了文豪李白和王昌龄,志载 “江宁县丞王昌龄、剑南李白、天水赵象、琅耶王偃多所器异。 江宁云:‘后来主文者子矣。’”王昌龄为盛唐著名诗人,有“诗家夫子”之称;李白更是无人不晓的“诗仙”;天水赵象,与皇甫枚相知,皇甫枚所作《飞烟传》中的主人公,曾以诗诱飞烟,《全唐诗》(卷八百)存其《寄飞烟诗》五首;琅耶王偃,事不详,《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均为乐府。 刘复能被这些人器重,足见其文采耸动文坛之一斑,王昌龄甚至以未来的“文坛盟主”嘉许刘复。 也正因为如此,当上面所提及的几位文坛领袖相继凋尽后,刘复大有曲高和寡、世无知音之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宁县丞王昌龄”的记载解开了一段王昌龄任职之谜。 王昌龄在文学史上又被称作“王江宁”,《唐才子传》称其任“江宁令”,陶敏先生考订为“江宁尉”,傅旋琮先生考为“江宁县丞”。 刘复墓志的出土基本可以断定王昌龄应是任县丞,应以傅先生所考为是。
刘复南游晋陵、丹阳之事,发生在入山读书学习后,时在廿五岁后,即天宝四载(745年)后,据史,刘复在这段时间拜见当时的江宁县丞王昌龄是具有一定可能的。 王昌龄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冬被任命为江宁县丞,次年到任。 天宝六载(747年) 被贬为龙标尉,次年春到任,其任江宁丞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至天宝六载(747年)。 刘复天宝四载后有南游之举,其会见王昌龄时间应在天宝四载至六载间。 另据王辉斌先生考订,天宝五载春,李白由鲁南下至吴越寻访好友元丹丘,时至江宁,与王昌龄会晤。[9]140刘复拜见王、李的时间最可能在天宝五载春。
据志载,刘复还曾游浙江天台山、江西庐山,从南下路线看,江浙之游当在晋陵、丹阳吴楚之游后。
4 刘复的文学成就
此篇墓志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全面展示了刘复的孤直性情和文学才华。 墓志记载刘复天资聪颖,廿四岁时,当时吴郡大儒陆皜劝其学文,遂居吴容山一年,制文四十首,为当时人所称道。 曾撰有文集三十卷,五百篇,这其中应包括诗、文。 从“制文四十首”之言,可见刘复亦擅长文。 韩愈《石君(洪)墓志铭》载“尚书水部郎刘复为之铭(石洪父石平)”[8]5725,《太平广记》卷二十九引《明皇杂录》“水部员外刘复为周(隐士周广)作传”。 能与韩愈一起合作墓志铭,可见刘复在当时颇有文名。 不过刘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诗歌方面,新出《杨仲雅墓志》载杨仲雅:“工于歌诗,天然自妙,风月满目,山水在怀,采月中桂,探骊龙珠,变化无方,骇动人鬼。 故刘水部复,唐之何逊;君之宗人巨源,今之鲍昭。 咸所推伏,莫敢敌偶。”[10]2031杨巨源中唐著名诗人,撰者将刘复与杨巨源并列,并将刘复比之何逊,足见刘复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也可证刘复志中所提到的文学才能绝非虚饰。
刘复现存十六首诗歌,从风格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恬淡闲雅,多写出尘之思,隐逸之想。 如《游仙》诗以“税驾倚扶桑,逍遥望九州”起,继而就进入了迥出凡尘的仙境,见玉皇、睹王母、折琼枝、见青鸟。 《寺居清晨》 《禅门寺暮钟》情调似王右丞,写景细腻,画面感十足,有诗中有禅之妙,如“高枕对晓月,衣巾清且凉。 露华朝未晞,滴沥含虚光。 隔竹闻汲井,开扉见焚香”。 诗歌描写细腻,感情恬淡,大有出尘之想。 清代乔亿《大历诗略》:“刘水部诗肌理细腻,气味恬雅,殆无一字类唐人,真绝尘品也。”[11]553另一类诗风则呈现藻丽,尤其表现在乐府诗中,乔亿评刘复“古藻似晋乐府,可匹左司歌行”[11]552,如《长相思》 《长歌行》,律诗如《春雨》 《夏日》也体现出工丽一面。 这些诗歌明显受到南朝吴楚之声影响,用词藻丽,多涉女性形象。 如 《夏日》:
映日纱窗深且闲,含桃红日石榴殷。 银瓶绠转桐花井,沉水烟销金博山。 文簟象床娇倚瑟,彩奁铜镜懒拈环。 明朝戏去谁相伴,年少相逢狭路间。[3]3470
至如《春雨》,清丽深隐,意境闲雅,如“细雨度深闺,莺愁欲懒啼。 如烟飞漠漠,似露深淒淒”。 境界已入词境,作词看亦佳。
刘复诗歌中偶尔也有些境界壮大、气势飞动的俊逸之作,如《长歌行》:“青春白日不与我,当垆举酒劝君持。”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与李太白诗歌中的《将进酒》等颇为相似。 另外,《游仙》诗也是想象奇特的超凡脱欲之作。 因此,有学者大担推测:刘复诗受到李白的影响,而且刘复可能与李白一起南游。 他们认为刘复《长相思》从诗题到诗风都可见对李白《长相思》的模仿。[12]这一推测应是成立的,“在《文苑英华》中,刘复《长相思》《长歌行》就与李白、王昌龄之作置于同一卷中”,这两首作品很可能是在南游丹阳与李白、王昌龄交往时而作。 仅从一两首很难说明刘复受李白影响,但志中明确记载刘复与李白见面,并受到李白的欣赏,刘复当时不过是二十六七的后生,而太白已经蜚声文坛,故刘复很可能受李白的诗风影响。 另外,笔者注意到,刘复诗中有一首《送汪伦》,首句言:“春江日未曛,楚客酣送君。”诗中自言是“楚客”,为当时南游吴楚所作。 汪伦在历史上并无名气,能被大家知道实得益于诗仙李白的《赠汪伦》,据序,汪伦为安徽泾县桃花潭一村人,曾以美酒待李白。 现代学者考证汪伦其实曾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即便如此,汪伦也只是住在僻远桃花潭的昔日县令,今之村夫,刘复和李白同时认识汪伦,或许是刘、李两人确曾结伴同行,并一起认识了汪伦。
刘复诗风有清淡与藻丽之分,整体来看仍偏于秀丽。 《瀛奎律髓》卷十七载:“令狐楚为翰林学士时,选进《唐御览诗》凡三十家,刘复四首,所选大抵工丽。”[11]553婉秀乃中唐人本色,刘复诗虽然秀丽,但秀而不媚,藻饰而无脂粉气。 《大历诗略笺释辑评》评《春雨》许以“玉台体,而无脂粉气”[11]553,可谓中的。 所以,刘复诗风当以清丽视之,格调闲远,澄淡精致,体制颇似王右丞、韦苏州。 这种诗风的形成与刘复的个性和经历有关。 志文中提到刘复性朴略,年轻时不热功名,喜好山水,曾登天门山以观沧溟,诣庐山东林寺独游虎溪,与家人析薪汲井而乐在其中,大概是过得一种近似隐居的生活。 不热世事的性格与喜好山水的旨趣,促成了刘复的清淡诗风。
喜好佛道是清淡诗歌形成的原因,同时也引发了刘复诗歌中视人生为虚幻的哲学思考,充满了对人生为苦的反思和人生短暂的体悟。 墓志载刘复曾从佛教徒学无生法,“服缁于天竺教”。 新出刘复所撰《王公墓志铭》也能看出其佛教信仰,志载:“(王伷)尝受微言于释氏之师,及终如师旨。 公亦学于弘正大师,故道蕴于内,才显于外。”王伷死后刘复以“同师之友,志于贞石”,弘正为禅宗七祖普寂的传法弟子,有八祖之称,刘复曾与王伷同师于弘正大师。 佛教视人生为苦薮,以人生为虚妄,所谓“四大皆空”,《金刚经》即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四大为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只不过是待缘而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此种思想在刘复诗中亦有体现,如《出东城》:“芳景虽可瞩,忧怀在中肠。 人生几何时,苒苒随流光。”[3]3468此诗有“伊洛泛清流”之句,当是在洛阳所作。 洛阳东城地势较高,往东为洛河伊河交汇处,视野开阔,风景殊丽,而诗人面对芳景想到的却是人生短促的问题。 再如《经楚*《全唐诗》作“禁“,《文苑英华》作“楚”,诗中有“游子”之句,当是客游吴楚之作,应以“楚”为确。城》:“俯仰寄世间,忽如流波萍。 金石非汝寿,浮生等臊腥。”不过面对人生有限的缺憾,刘复并非用佛教的方式来消解,而是“不如学神仙,服食求丹药”。 (《经楚城》)亦或是及时行乐,以增加生命的密度,《长歌行》中即言:“青春白日不与我,当垆举酒劝君持。”
刘复文现仅存新出《唐故太子赞善大夫赐绯鱼袋琅邪王公墓志铭并序》(拓片),诗仅存十六首,今已无法览睹全篇,仅能从当时人的评价中想其文采。 幸有新出《刘复墓志》,记载了刘复的文学才能及性情偏好,有助于理解刘复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特色与成因。
[1] 余扶危,张剑.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 [宋]纪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清]彭定球.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宋]欧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卷七一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唐]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7] 查屏球.盛唐英灵交往之遗踪——由刘复墓志看以王昌龄为中心的天宝丹阳诗人群[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71-82.
[8] [清]董诰.全唐文(卷三九零)[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10]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 [清]乔亿.大历诗略笺释辑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2] 李秀蓉.从《刘复墓志》试探李白、王昌龄的江宁之会[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