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人的“辫子”

2018-06-21苏露锋

华声 2018年3期
关键词:清华园遗民清廷

苏露锋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投于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之死因,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廷倾覆,为其殉节;受叔本华哲学浸染,悲观厌世;传统文化崩溃,为其殉情;他人逼债,走投无路,等等。王国维之死,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原因,但更多是文化方面给了他致命一击。从他对待“辫子”的态度上可以窥斑见豹。

1912年3月5日,民国政府通令要求国民“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违法论”。在举国上下大兴“剪辫”之际,有学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依然我行我素地留着一条长辫子,其中便有王国维。对于脑袋后面的辫子,王国维还特别在意,打死都不肯剪掉。他的辫子,每天早上都是夫人帮着梳理,据他女儿回忆,有次她娘梳烦了,说:“别人的辫子全剪了,你还留着,多不方便”。王国维冷冷地说:“留着便是留着了”。在王国维眼里,辫子已成为一种符号,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

长辫子本是满洲人的象征,他们入关建立清朝后,严令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从此,中国男人都拖上了一根长长的辫子。清廷把“辫子问题”绝对政治化,视为汉人顺服与否的标志。与此同时,清廷为了稳固统治,不断往满文化中融入汉文化,把自己打扮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经过长期的洗脑教化,很多读书人把清廷看作了中国道统的传承者,“辫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王国维是前清秀才,清末曾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后来被廢帝溥仪征召为“南书房行走”,算是当了一次“帝师”。王国维比溥仪还在乎辫子,溥仪在1921年已经剪掉了,而王国维却一直保留着。1927年,国民革命军逼近北京,王国维正在清华园教书,一个学生问他:“国民军到了,先生的辫子有问题吧?”本来,剪掉辫子,问题就解决了。但王国维最终带着那根辫子跳入水中。

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园导师的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当一种文化衰落的时候,为这种文化所教化之人,会感到非常痛苦。当这种痛苦达到无法解脱的时候,他只有以一死来解脱自己的苦痛。认为这就是王国维的死因,是为我国固有文化而殉节。陈寅恪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三纲六纪”。王国维觉得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在晚清不能继续了,崩溃了,他完全失望了。因此,王国维带着辫子自沉,更多是出于一种文化情结。

当年朱元璋建立新王朝时,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汉族知识分子自甘为前朝遗民,甚至有很多名士为元朝殉节。这些人的心态与王国维如出一辙,把元统治者俨然当成了中国道统的维护者。

元统一后,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双向推动,作为儒学新发展的理学,成为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元朝的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经义都要以宋朝理学家朱熹、二程的注疏为标准,欲科举入仕的各族士子都必须精心研读,这为遗民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养料和心理基础。

元、清作为“外族王朝”,其“文化遗民”现象尚且如此,作为汉族王朝的宋、明末期,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前朝遗民的文化情结,与该朝官方意识形态的汉化程度成正比。其实在中国古代,每个读书人心中都有一根无形的“辫子”,只是长短粗细不同而已。

猜你喜欢

清华园遗民清廷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2021年河南省高考理科考得比较好的同学谈高中学习心得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从清华园走出的教育新产业——习冠创业导航仪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论明遗民姜埰及其《自著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