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裕:穿行在文物里的“福尔摩斯”
2018-06-21郑心仪
郑心仪
作为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曾侯乙编钟这3件国宝的发掘者之一,78岁的陈振裕早在专业领域内功成名就。作为《国家宝藏》节目中秦简的“今生讲述人”,他一夕之间收获了大众知名度。“男神”“谦谦君子”“国士无双”……
考古遇上了好時代
陈振裕68岁退休时,已从事考古工作44年。自称“爱玩”的他把自己的爱好总结成了一副对联:“抽烟喝茶写文章,打牌打球看电视。”陈振裕其实没什么时间“玩”。他埋头写书、编书,进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漆器的专题研究,甚至继续去田野——按照湖北省文物局与考古所的安排,前往各处的考古工地进行检查和项目评审。
事实上,陈振裕2001年从考古一线退下后,就开始作为专家去考古工地,给年轻的考古人“指指路”。曾入选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巴东旧县坪的发掘工作是从2001年开始的。这座北宋名相寇准做过县令的古城,经过一年多的发掘,逐渐露出了真容。
“我去的时候,他们刚把衙门挖出来。我对他们说,既然有衙门,应该就会有城墙围起来,你们再往外围找找。后来,他们就找到了城墙。”
陈振裕年轻的时候,并没有这种组织专家前来工地检查、评审的环节。“我们那时候连照相机都没有,发掘出文物也没办法立刻拍照留存。平时吃住都是靠附近的农民,给他们一点钱,雇他们做饭,晚上就住在老乡家里,堂屋里摆张床,几个人挤一挤。”
如今陈振裕觉得欣慰。考古发掘的装置、设备更新换代了,考古人的生活、工作条件也改善了。“国家对考古很重视,投入也很多,我们考古是遇上好时代了。”
找到越王勾践剑的剑魂
陈振裕是在厦门长大的,经常去厦门大学民族博物馆参观,在那里看过一部讲考古的纪录片《地下宫殿》,觉得考古特别神秘。等到报专业时,他看到北大的招生报上有张照片,上面是去黄河水库调查的考古专业学生,背着个小挎包,特别神气。于是就报了。1959年,北大考古专业在福建省只招了一个人,就是陈振裕。他的历史考了99.5分。
陈振裕每每提起考古,觉得有趣极了,总是笑着说自己“幸运”,他把自己比作“福尔摩斯”,考古就是“探案”。“‘案情非常复杂,稍有闪失,真相就可能离你而去。”也许真是幸运,北大毕业后不久,陈振裕就有了破解惊世“大案”的机会。
1964年,他被分到湖北省博物馆,并于次年夏天安排到江陵工作站工作,不久就参加了配合漳河水库第二、四干渠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顶着炎炎烈日,他与另外两名工人背着装满蚊帐、被单和换洗衣服的背包,扛着探铲等考古工具就出发了。为了避免漏掉文化遗存的痕迹,陈振裕走在漳河水库二、四干渠桩号的中间,另外两人走在他的左右两旁。三人并行前进,步行拉网。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们最终在江陵八岭山一带发现25座有封土堆的墓葬,并根据土色初步判断可能是汉墓或者楚墓,其中就有望山一号墓。
“墓主人是谁?”成了陈振裕心中的第一个谜。
“随葬品中既有兵器又有文房必备的物品,说明墓主能文能武。再比如墓中出土了大批的车马器,说明墓主身份很高。”
墓主的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那里,由蓝色琉璃、绿松石装饰,剑身饰满黑色的菱形花纹,刃薄而锋利,剑光逼人,最独特的是近格处有两行八字铭文。大家辨认后,只认出“越王”“自作用剑”6个字,中间应该是越王名字的那两个字偏偏分辨不出来。
当时在工地担任顾问的湖北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方状猷,决定把剑的照片和铭文的拓片、摹本一起寄给唐兰、夏鼐、苏秉琦等十几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请他们作进一步鉴定。经过40多封信件的探讨,最终达成共识,这把剑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勾践。这是中国考古界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释“笔会”。
在我国考古史上,发现了不只一把青铜剑,但只有这把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在陈振裕看来,不仅因为这把剑保存完好、装饰精美,出土时光泽耀目、锋利无比,体现了很高的锻造工艺,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它跟随越王勾践历经了人间的沧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把越国变成了一个民富国强的国家,“这才是越王勾践剑的剑魂”。
让秦国“活”起来
陈振裕发现云梦睡虎地秦简是在1975年底。他刚从江陵调回武汉,云梦县正在搞发掘,让他去那里看看。等陈振裕赶到时,有几个墓已经被发掘完了,正准备挖最大的11号墓,他挽起袖子就投入其中。在这个墓里,他们发现墓主人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都堆满了竹简。
“在此之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战国和汉代的简牍,都出于棺外,从未见过将竹简放置于棺内的。我们后来考证发现,墓主人是一名秦朝的基层官吏,名叫喜。这些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一笔一画写下的每日工作记录,近4万字。同样记录下的还有喜的人生和他经历的风起云涌的时代。”陈振裕话语间流露出敬佩之情。
在田野工作时,陈振裕总是白天发掘,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看书,整理当日的资料。在他心中,重要的不是挖出什么东西,而是要对这个东西做出解释。
云梦睡虎地秦墓是我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也是最具有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这些秦简反映了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各方面的情况,与其有关的研究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轰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古文字研究会甚至因此改名为秦简研究会。陈振裕郑重地说:“云梦睡虎地秦简其貌不扬,观众可能一不小心就错过了,但它让秦国的历史‘活了起来。其实,我们考古,就是为了解释文物背后发达的文化,让每件文物后面的历史‘活起来。”
别抱着文物躲进自己的“金字塔”
陈振裕一直认为,“国宝”需要公众来定义,而不是由学者、专家躲在“金字塔”里选。早在发掘望山一号墓时,他和同事们就在墓坑上举办了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物保护宣传图展,并将刚出土的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和车马器等,摆放在墓坑边,向观众展示。到了晚上,他们借用附近望山小学的教室,放映文物保护的宣传幻灯片。
陈振裕参与过以越王勾践剑为主题的电影、纪录片的拍摄,走进了《国宝档案》《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还出版了几十万字关于考古和文物的普及读本。“大家都懂得我们的历史、热爱我们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物。”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8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