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下如何谈好艺术
2018-06-21陈淑娴
陈淑娴
摘要:作为科技时代的直接产物,电影以其机械复制性和符合人类感官认知的视听效果,迅速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祛魅观”下艺术作品神秘感的丧失,对本质的凝神观照被短暂的快感所取代,人类潜意识里对完整经验的渴求以及对艺术作品进行反思的诉求,向以视觉冲击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艺术作品发起拷问。
关键词:“祛魅观” 视觉冲击 经验 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166-02
近年,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国际舞台影响力的提高,大批影视剧以弘扬爱国主义、彰扬国威为主题迎合主旋律。代表作《战狼2》,以高达50亿的票房成功打入欧美电影市场,成为中国电影的骄傲,这类影视化作品的出现,无疑在以经济为诱因的大市场环境中注入红色力量而脱颖而出。而问题在于这种宏大叙事规模下的高成本、大制作,能在观众的记忆里留下多长时间,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到底需要产生何种效果。本文将结合本雅明的“祛魅观”以及杜威的“艺术即经验”理论分析上述问题。
一、本雅明的祛魅观
早于本雅明之前,韦伯和西美尔已在相关著作中阐释了“祛魅观”,本雅明通过对技术进步下新崛起的艺术——电影以及人类对电影的统觉反应进行分析,阐明了艺术品光韵消解下的“祛魅”观。
电影是摄影技术的进化,后者以极其精确的技术展现了绘画无法到达的魔幻价值,“人们认识到了光学的无意识性,就像人们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认识到无意识的冲动一样。”①本雅明第一次描述摄像中的光韵是描述卡夫卡6岁时的一张照片,他用了“灵氛”一词。因受技术的限制,早期摄影只能使用吊架,这就使得光线由亮到暗层层递进,这种长时间的曝光使光线凝聚,而男孩忧伤的神情也被朦胧的神秘感所笼罩,似有一种灵氛围绕,美丽而细致。
1936年,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通过对绘画、摄影、电影等视觉艺术的比较分析,阐明了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艺术光韵的消失,什么是光韵呢?“从时空角度所作的描述就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②如:在休憩时一根树枝的影子映在你的身上,原本比较远的事物因映射而离你很近,人类渴望通过机械复制的方法将每件实物变成唾手可得的东西,以满足其占有欲,但同时也消解了光韵的魅力。毕竟照片上绿叶的影子带来的视觉体验,远比不上人类亲自呼吸远山的气息,以及绿叶的灵氛来的真实自然,这也是可重复性和暂时性的矛盾所在。
大量的机械复制品消解了曾笼罩在艺术品四周的光韵,使得形象鲜明赤裸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丝毫无法激起审美情感中活泼的心灵与生气,审美变为简单的视觉认知,触觉的退化、想象力的退场、理解力与鉴赏力的降低以及耽于表面抛弃追求心灵实在的消极。这是现代艺术品在“祛魅”下带给大众的真实情态。
二、视觉文化与意识形态
电影无疑是新时代下最迎合感官需求的艺术品,其用摄影机的拍摄方法将日常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为传播手段,颠覆以传统理性表达为主的语言符号,成为人类极易接受的方式。
电影将传统意义中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文化遗产再现在屏幕中,所复制的对象与现实接轨,而其被凝神观照的特定条件也被消解。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认为电影艺术的出现不仅为一种新艺术,而且为人类提供新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视觉感官上的粗浅体会,就本身来说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在这主观感动里面,具体的内容消失了”③以一种融虚幻和现实于一体的表达方式取代了形象的语言范式,而这种视觉图像直接把握世界的新方式,也使观众省掉理性的活泼思考,以及降低了挖掘深度思想的耐心。
反观电影本身,每部电影或多好少都会给我们一些教诲,尤其是主角立场的明确指向性,这不可避免的在某些电影身上能看见鲜明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个人、团体等所需要的一組意念,通常由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所主导。不同于强制性国家机器,诸如:暴力、法律等手段,意识形态的统治是一个散状系统,它通常以报纸、家庭教育等方式出现。虽然在终极意义上讲,它只是隐晦的、象征性的,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婉转方式更易被大众接受也更便于统治阶级实行,电影便是属于后者。如今,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国在世界舞台话语权的提高,一系列爱国类军事电影便是对此的印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视觉景观呈现的意识形态,能否被观众真正理解化为内心的感触,并真正的付诸于实践。短暂的视觉快感结束后,与观众达到心灵共鸣的东西有多少。
三、《战狼2》的文本分析
2017年,《战狼2》作为中国唯一一部动作军事电影获得东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以56亿的票房成为舆论的焦点,无疑这部电影具有典型的分析意义。
(一)现实主义风格下,场面拍摄的视觉效果显著。影片共三个拍摄场景, 第一个场景:海上。大体上来说,写实的电影尽量以直白的方式再现事物的表象,电影的开场采用鸟瞰角度从被拍摄物的上方往下拍,先呈现出大海的远景,3D的视觉效果以及恢弘高亢的背景音迅速将观众的视角带向影片的拍摄现场,转向第二个场景:拆迁现场。这一段的拍摄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中国的拆迁现状,语言、肢体的尖锐冲突通过鲜活的画面表现了出来。中景到近景的切换,使观众看清吊车如何将冰冷的魔爪伸向逝去的军人家属住房,这是整个剧情的第一个高潮。第三个场景:非洲。突然爆发的疫情以及红巾军的叛乱打破平静的生活,交战双方拿起武器作战,这是一个典型的骚乱场面:追逐、逃亡、战斗,每个镜头的转折迅速,血肉横飞、子弹从人间穿过的细节以及大规模的强力爆破,通过镜头的运动,展现了主人公旺盛的生命力以及顽强的意志力。
(二)强烈视觉形式下主题的脱离:影片的主旨在于宣扬中国国力的强盛,呼吁爱国热情,但整部剧的核心人物:冷锋,以强烈的军人使命感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第一个场景中,主人公只身入海,凭借强壮的体魄以及军人的战斗素质,将袭船人员制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拆迁这样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本应由政府出面,理性解决问题,而主人公义愤填膺冲动的将拆迁队头目踢死,观众一时拍手叫好,但实际上,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以及第三个场景中,主人公一人的单打独斗就占据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影片将近结束的半个小时,中方发射远程定位导弹正式开展营救行动。
显然整部剧的个人英雄主人光辉已经掩盖本剧的主旋律基调,而关于电影本身,“要看他们用科技创造出什么艺术才算数,而非只看科技本身。”④
四、科技的产物需要具备经验意义
杜威对艺术作品与艺术产品作了区分:“前者从经验的方面考察艺术,而后者脱离经验。”⑤
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与《战狼2》同样具备强烈视觉冲击感,以武装撤侨为主题的军事题材大片,但前者的口碑以及质量远远大于后者。抛开所有布景、投资、技术这些外在条件,只从“形成一个经验”的角度分析,后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像是一个人的独奏。而前者,团队合作精神是剧情的核心,八位英勇的战士各司其职,尤其是遇到紧急事件时,默契的配合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全片极少煽情,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军人使命,他们都用行动在警告恐怖分子,“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
在现代,也许偶尔会有一些外在的刺激,给理性注入短暂的内在意义的感受,但一接触到经验,我们并未得到完整的认识。
一部电影也是如此,电影所传达的内容如何能够成为观众的经验,当电影抱着非功利的目的而只是想将饱满的情感表现出来时,“情感就像磁铁一样将适合的材料吸向自身”⑥,而题材被生机勃勃地吸收进经验时,艺术自然就表现出来。我们有理由对电影提出成为好的艺术品的要求,诗意化的人生不該仅仅停留在表面。
注释:
①[德]本雅明:《摄影小史》,选自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②[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页。
④[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插图第二版》,焦雄屏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32页。
⑤[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页。
⑥[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第74页。
参考文献:
[1][德]汉娜.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2]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03).
[3]周计武.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J].中外文论,2016,(01).
[4][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周宪.从形象看视觉文化[J].江海学刊,2014,(04).
[6]高建平.读杜威《艺术即经验》(一)[J].外国美学,2014,(01).
[7]徐岱.什么是好艺术[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