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8-06-21任丽丹邵萍
任丽丹 邵萍
摘要:现今正值信息化时代,现代文明日益发展,传统的扬州地方音乐面临着传承与发展上的危机与挑战。本文在对扬州地区音乐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例——扬州清曲,来剖探究扬州地方音乐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扬州地方音乐 传承现状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16-03
地方音乐来源于地方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它是中国民间音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扬州地方音乐作为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在笔者近几年专业的学习研究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论文时发现大多学者在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他们着重于研究扬州音乐的历史、方言运用、艺术特色等,研究得十分透彻。但笔者着重在传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扬州地方音乐离不开人民,离不开传承与发展,因此我们真正应该研究的是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为扬州地方音乐发展探寻出路。
一、扬州地方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扬州的音乐文化特点
1.地方文化与音乐交融并包
扬州的音乐文化有着刚柔并济、兼济南北的艺术特征,它既包含了江南音乐的清恬、淡雅,也包含了北方音乐的张力、豪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文化背景以及优美的音乐旋律,无一不体现着这座文化古城的魅力。
2.地方经济与音乐相辅相成
扬州这座古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吴王夫差时代开始,经历了多次兴衰变换,后至汉高祖时代,建都广陵,也就是今日的扬州,从而将扬城推向了繁荣时代。而后,隋炀帝令开凿大运河,使得扬州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大促进了扬州的发展。再到唐代至清代,扬州都是东南地区粮运、盐运和对外贸易中心,是全国的经济都会。也正是由于扬州在经济、政治上的繁荣,从而带动了扬州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3.古今中外音乐的传承与借鉴
下文所讲到的扬州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既有繁荣,也有挫折。在现今这个信息化、人工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传统文化的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多样冲击与机遇。对此,很多音乐家们通过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扬州音乐。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茉莉花》,其最初曲调采样地就在扬州,艺术家们通过采集、整理、改编,从而形成了今天大家所听到的版本。再比如,1924年,世界著名的歌剧大师普契尼也将《茉莉花》选做其歌剧《图兰朵》中的重要音乐元素,自此《茉莉花》登上了世界舞台,为世界各国所知。
(二)扬州清曲的音乐文化特点
1.扬州清曲的历史文化沿革
扬州清曲源于扬州民歌,始于明代中叶兴于清代初年,至乾隆年间已逐渐从民间的传唱衍化为表演艺术,由徒歌而发展到有丝竹伴奏。据搜集的清曲资料分析,有曲牌116种,而曲目则多达493种,计百余万字,数量上大大超过号称“一绝”的明代山歌。而后,清曲到了乾隆时代呈现空前繁荣的势头。
2.扬州清曲的音乐特点
扬州清曲的来源主要是由民间小调与文人度曲的明清俗曲。可能受明清俗曲的影响,扬州清曲的唱词多为长短句,即便是七字、十字句的唱词也常有变化而不十分规范。唱词的长长短短,造成旋律的多采多姿,虽然都是单乐段,但每支曲牌都个性鲜明,各有特点。清曲的曲牌中实际上有“大调”与“小调”之分。“大调”的篇幅较长,旋律多长句(衬词),“小调”则为民间流行的分节歌式的小曲。清曲曲牌中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主要为宫调、徵调两大类,扬州清曲曲牌的结构情况较为复杂,从单乐段到复三部曲式都有。
二、扬州地方音乐文化的现状
(一)扬州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现状
1.音乐文化传承难
现在的高科技越来越发达,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可以通过录音笔、录像机等先进设备进行更为便利的收集、研究,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老一辈所希望传承下来的许多唱段、曲牌在我们看来太过古老、困难,没有吸引力,这就导致了传统音乐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明显的滞后、脱节现象。
(1)文献资料难以保存
虽然现在科技发展了,但是过去,无论是记谱方式和录制设备都不先进,因此,许多传统音乐、技术都随着老艺人们的离开而未能保存下来。所以,现存的诸多文献资料存在着不全面性。
(2)演唱技艺难以传承
在传统社会,音乐的功能除了生活娱乐、田间作业等,大多是提供给贵族阶层和富商们所观赏用的,因此,多数的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多以家族传承或者授徒传承为主。其中,收徒所受限制较多,无论是传承人的先天条件还是后天教授方式等,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突发情况的产生,都会使得传承中断,其中包含了家族的没落、生计问题的施压而使得传承人们不得不另谋生路。所以,演唱技艺难以传承下来。
2.地方音乐发展环境变化
(1)文化传播途径落后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本质上应该为传统地方文化提供更为便利的宣传方式和传播途径,但就扬州地方而言,并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一科学而又先進的传播媒介。
现今的扬州民间音乐也还只是在公共场所、私人场所及剧场等地方不定期地演出。对于清曲而言,它不像扬剧有剧情情节,也不像民歌有朗朗上口的曲调,可以说只是见仁见智,只是少数爱好者对其追求而已。
(2)学校教育不够重视
如今,无论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是高校音乐教育,大多未能将传统音乐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是地方传统乐种,很多扬州学校的本地学生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后都不能完整地演唱出一首扬州地方歌曲,更别说是扬州清曲了。因此,这就提醒着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不能让其逐渐被遗忘。
(3)流行音乐文化渗透
随着流行音乐文化的风靡流行,传统的地方民间音乐无疑受到了重大的冲击。正是由于流行音乐旋律朗朗上口的特点,追求潮流的年轻一代对其十分喜爱,相比之下,传统音乐中在年轻人们听来“不洋气”的曲调就让他们更加不能接受。
(二)扬州清曲的传承现状
1.扬州清曲的波折历史
(1)扬州清曲的初代危机
扬州清曲自始起,虽然经历了乾隆时代的繁荣发展,但在嘉庆、道光年间,扬州清曲开始走下坡路,一度处于低迷状态。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衰退,清曲作为曲艺形式,逐渐失去大批听众而渐次销声,其流传与保存出现了较大的危机;另一方面,官方大兴“文字狱”,对小唱、小调等形式的音乐加以“查禁”,也是造成其萧条的重要因素。而后至民国初年,扬州清曲在上海有着一小段时期的“畸形”复苏,但形式难回盛况,遭遇重大危机。
(2)扬州清曲的再次重创
建国初期,国家重视地方音乐的发展,派遣文艺骨干下乡采风,旨在保留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可惜经过文革,这些资料大多难以寻得。但是,好景不长,随后长达十年的文革灾害使得扬州清曲没有了专业的组织和演员,这就让刚刚复苏的扬州清曲再次受到了重创,其中最为可惜的是就是当年的口述者、演唱者等清曲艺人都已不再,资料无法重新采集。
(3)扬州清曲的近代复兴
文革结束后,扬州清曲仍然经过了近10年的“空窗期”,直至80年代,扬州市首次开设了曲艺班,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些清曲演者,并在广陵文化站正式开设“广陵书场”,自此扬州清曲有着专门的演出场所。到1999年底,在扬州清曲艺术家王万青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会上,宣布成立“扬州市扬州清曲研究室”,这就标志着扬州清曲的学术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并且为扬州清曲“申遗”的工作付诸努力。终于,在2005年,扬州清曲成功地申请上“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2.扬州清曲的传承现状
虽然扬州清曲被列入国家“非遗”行列之中,但这也意味着扬州清曲的现状其实是不为乐观的。
(1)专业艺人的缺失
受第4、5代艺人亲传的现有聂峰先生等3-4名,但均年事已高,而青年演员难以及时弥补这一空缺。同时,通过调查了解,一些青年清曲演员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并不是很高,从而导致他们只是懂得演唱但钻研程度不足,更别谈对于清曲未来发展的思想规划了。因此,扬州清曲的传承可以说是较为困难的。
(2)演出场所的减少
据调查了解,扬州清曲的演出多在一些节日中国,例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会在扬州瘦西湖公园的熙春台、个园里进行表演,或者在一些茶楼里偶尔进行,再或者受邀参加一些企业活动、外事接待活动等,难以有较为稳定的演出机会及固定场所。
(3)曲牌的单调化
扬州清曲曾以曲牌丰富闻名,大约被记载下来的就有200多支,但现如今,常用曲牌只在3支左右,如【鲜花调】【虞美人】【粉红莲】等,一般曲牌十几支左右,总数不超过30支,曲牌单调化问题严重。
三、扬州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试寻
(一)深入开展田野考察研究
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我们查找比较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失,因此,我们对与地方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不能够仅只是受限制于书本之中,而是应该沿着前辈们的探寻路径重新深入到地方,深入到健在的老艺人中去,合理运用好现代化技术,寻得最为真实的素材进行整合成为资料予以研究、保存,为后人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加以传承。
(二)着力做好地方文化推广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现在的老百姓对于传统的音乐文化兴趣不高,甚至是扬州当地群众都不会特别关心,传统音乐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的观看率也愈发下降,观看人群也大都在中老年层,这无疑为扬州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很大限制。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文化推广工作,利用好现代新新媒体,例如短視频、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推广。同时,发展也是硬道理,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努力创作出大众喜爱的传统音乐。
(三)重视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
教育作为现代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发展必须重视学校教育环节。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予以保障,让地方传统音乐教育走进课堂,从青年一代抓起,为未来扬州地方音乐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提供更为优秀的文化人才。
四、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扬州地方音乐(主要是扬州清曲)传承现状的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思考。作为一名扬州人,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探索中更加深入扬州传统音乐文化,并为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所能。
参考文献:
[1]王小龙.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扬州文化志》编纂委员会.扬州文化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3]邵萍.扬州民间音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韦人.扬州清曲[M].扬州:广陵书社,2006.
[5]戈弘.拔根芦柴花——扬州民歌艺术[M].扬州:广陵书社,2009.
[6]韦明铧.扬州文化片谈[M].扬州:广陵书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