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彰武地区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阶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8-06-21王晓春
摘 要: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前至今彰武地区在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工作上所取得的可喜成效,对彰武林业人在努力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科学措施进行了概括,为“十八大”以来对生态建设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重点保护彰武生态环境屏障,扼制风沙入侵辽宁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彰武地区;防沙治沙;发展阶段;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S7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221
1 彰武防沙治治沙取得成效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1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第1个造林固沙所在章古台成立,老一辈林业科技工作者为主的治沙人开始了樟子松引种育苗试验,成功建起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引种固沙林,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四面包围,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3大治沙方法之一。
第2阶段是从1978年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彰武被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一直到21世纪前,主要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主。在1978年之后的20a的时间彰武营造了4万hm2防风固沙林,如今站在临近内蒙的北甸子村的小山岗,放眼望去,一边是黄沙漫漫的科尔沁沙地,风起沙扬;一边是草肥树壮的生态改良区,有风无沙。彰武治沙既是生产生存的需要,也是生态重任使然,更是历史责任的担当。
第3阶段是从进入2001年起,彰武确立“生态立县、林业强县”战略,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彰武保存良好的树木大多都是2001年以后的退耕还林。在此期间,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辽宁省大规模造林工程、阜新市13.33万hm2荒山造林工程、辽宁省“两退一围”工程、辽宁省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借助各大工程的实施,彰武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 防沙治沙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是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加重的风蚀沙化这一现实,突出治理措施,把沙地综合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届接着一届干,换人不换蓝图,换届不换目标,做到了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县政府于每年春季组织召开县乡村干部三北治沙造林大会,下发造林实施方案和本年度造林任务计划,向有关责任单位发达治沙造林责任书。
2.2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多年来,全县坚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联村联户,集中人力、物力和时间,对重点治沙乡镇采取集中连片治理。每到春季,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宣传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造林的重要意义,宣传林业方针政策,为防沙治沙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防沙治沙工程造林,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改善生存条件的需要,也是脱贫致富的需要,从而激发了群众自觉固沙造林的积极性。
2.3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是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不竭动力
多年来,全县通过深化林业体制,投资机制,造林形式改革,改变过去的以国家、集体造林和投入为主,变为现在的以个人造林和投入为主,坚持谁造林、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谁承包、谁管护的权责利分配机制,实行了承包、联合、股份合作、租赁、拍卖、转让等各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营体制。重奖防沙治沙工程造林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造林大户,全方位调动广大群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突出重点,典型引路,是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在全县开展防沙治沙工程造林的基础上,重点狠抓了阿尔乡、后新秋镇防沙治沙示范區建设,确定每个项目实施单位都有自己的精品工程。在治理模式上实行了人工营造与借助大自然恢复相结合,飞、封、造、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树立了样板,提高了治理的进度和效果。
2.5 依靠科技,运用科技,是提高造林质量保持成效的重要手段
全县在充分继承以往固沙造林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了优良品种,提纯复壮了乡土树种,在适地适树上下功夫,应用了地膜覆盖技术、客土增施草炭技术、 “三大一深”造林技术等科学治沙造林技术,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造林成活率达9.3%,有效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质量。
2.6 依法治沙,依法管林,是巩固防沙治沙工程成果的必要之路
为了巩固防沙治沙建设成果,彰武县全面实施了封沙禁牧工程,坚持工程围封和生物围封相结合,实施围封治理工程,推行草食性家畜舍饲圈养,强化了管护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封禁范围生态脆弱区的管护。
作者简介:王晓春(1971-),辽宁彰武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