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学习资源国内研究综述

2018-06-21冯云朋余亮

软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微学习内容分析法资源建设

冯云朋 余亮

摘 要: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在“互联网+教育”指导下,微学习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微学习资源的研究现状,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2008—2017年发表在中国知网的微学习资源相关文献,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微学习资源研究仍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主要来源于高校,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基础研究和资源建设研究等。微学习资源相关技术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微学习资源;资源建设;微学习

DOI:10.11907/rjdk.173264

中图分类号:TP-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8)005-0006-07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the education indus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net+Education”,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ources of micro-learning.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quo of micro-learning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content-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micro-learning resources published in CNKI from 2008 to 2017, includ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source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trend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on micro-learning resources is still on the stage of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mainly come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basic theories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Relevant technical research on micro-learning resources may become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content analysis method; micro learning resources; resource construction; micro-learning

0 引言

在“互聯网+教育”指导下,学习资源全互联网化,正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1]。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在线教育普惠行动,到2020年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2]。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对数字教育资源的研究已经收获了丰硕成果。传统学习资源都以一章节或者一节课为单元进行开发,其资源设计模式不符合以小模块、片段化为特点的微型学习资源设计[3]。微学习是数字化学习与移动学习相互交融的产物,在信息化环境下两者不断发展且相互交叉形成了新领域,具有情景化、社会化的特点,为学习者构建了按需学习的生态性学习空间[4]。“微学习资源”是为了处理较小的、模块化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以简短、快捷、易获取的方式,系统地呈现一系列数字化学习资源。微学习资源内容组块小,相邻学习内容之间可以松散重组,高度迎合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我国,微学习理论的发展有目共睹,在此基础上,对微学习资源的研究也初露头角。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已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对于微学习资源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选用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统计2008-2017年在中国知网(www.cnki.com)公开发表的微学习资源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综合,以梳理现状,对微学习资源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总结。

1.2 研究对象

以中国知网作为主要的文献来源,在高级检索栏目下以“微学习资源”或“微型学习资源”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搜索到与“微学习资源”相关文献共71篇,且最早的相关文献出现于2009年,因此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9-2017年。对这些文献进行相关性处理(删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访谈、文件讲话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并结合文献的“文献来源”、“被引次数”及其“下载次数”等决定是否将其作为研究样本,最终选定45篇微学习资源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学术论文35篇和硕士学位论文17篇(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5月30日)。

1.3 研究编码体系

本文首先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研究趋势4个方面作为研究维度对上述所选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文献时,以每一篇独立的文章作为统计单元,结构完整的文献不论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计算。在内容分析类别时,作者仔细阅读了每一篇样本文献并总结其主要研究观点、意见,以求达到内容编码体系分类准确无误。

其次,对样本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内容编码体系主要参考了非正式学习、微学习相关综述文献中所涉及的类目。非正式学习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分为五大类:非正式学习基础研究、非正式学习相关技术研究、非正式学习应用模式研究、非正式学习资源建设研究、非正式学习实践成果研究[5]。微学习资源研究内容分为理论探索、相关技术、应用范围、设计与评价等四大类别[6]。微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内容分为设计思想、理论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应用方面的探析[7]。

结合以上两篇综述文献以及一篇设计类文献的类目设计,在对微学习资源相关研究进行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本文将微学习资源的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分为六大类:微学习资源的基础研究;微学习资源相关技术研究;微学习资源应用研究;微学习资源建设研究;微学习资源实践成果;微学习资源评价研究。每一大类又包含不同维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微学习资源研究历程

在学术研究中,由于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层次各有特点,学术论文代表研究的广度,学位论文代表研究的深度[8],所以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com)所检索到的文献分为论文总数、学术论文数、学位论文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3类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趋势。图1中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论文篇数,其中2017年论文数量为中国知网预测值。

由于微学习资源研究属于微学习研究的一部分,国内对于微学习资源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结合非正式学习研究、微学习研究、微型学习研究的资源研究主题以及微学习研究的总量,分析微学习资源研究随年份变化趋势较为科学。四者的文献数量趋势如图2所示。

通过图1可以得知,我国对微学习资源的研究始于2009年,该文认为在分析微学习的媒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认知理论基础的同时,从现实操作的层面把握微学习,需要对微学习的资源加以密切关注,并首次论述了从微学习资源的表征形态:存在与供给、标注与分类、提取与定制、聚合与混搭,4个方面阐述微学习资源的现状及建设开发等问题[9]。2010年,有研究者从微学习资源建设的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微学习资源建设相关问题[10],认为微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微学习的学习对象,并且提出了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与资源设计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及共建流程等。

综合图1、图2,从文献数量看,近些年对微学习的研究逐年攀升,直到2011年后,特别是2012年,微学习相关文献量迅速增长,带动了微学习资源的研究,对微学习资源的研究探讨也逐渐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资源分类开始走向微学习资源的开发方法、技术运用、资源建设、评价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

通过对比分析微学习资源相关文献的总篇数、学术论文数以及学位论文数,可以发现,微学习资源的相关文献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12年起,学位论文数量在相关论文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且在文献数量激增的2016年,有关微学习资源的学位論文数量已占有论文总数的20%左右。说明有关微学习资源的研究一直是高校研究生的研究重点。结合其它文献的作者工作机构可以发现,我国微学习资源是由教育工作者引领的,他们研究的主题可以代表研究的主题发展方向。

根据本文对微学习资源的内容分析编码,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到微学习资源的研究现状分布,如图3所示。目前对于微学习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资源建设和实践成果上,尤其是基础研究类目,高达44%,主要探讨微学习资源的概念界定、设计原则、方法、开发策略、基础理论、意义等。基础理论研究是微学习资源研究和应用的初始条件,我国研究者对微学习资源的概念、意义、作用等虽然进行了辨析,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开发策略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见微学习资源的理论研究等基础性研究内容还不够完整,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图3可知,目前微学习资源实践成果研究所占比例为17%,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均为6%,可以推断:随着微学习资源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未来微学习资源的研究方向不仅表现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完善上,而且微学习资源实践成果和相关技术与应用研究也将迎来蓬勃发展。

2.2 微学习资源文献来源

2.2.1 期刊来源分析

对研究样本进行期刊来源分析,主要是针对样本中的学术论文,了解我国微学习资源的研究情况,比如微学习资源研究的文献研究质量、微学习资源研究的重视程度等。

对样本中学术论文进行量化统计发现,35篇学术论文共发表在28类期刊上,如表1所示。载文量不少于2篇的期刊共有5种,其载文总量共13篇,占总数的1/3以上,可以看作是微学习资源研究论文发表的主要期刊。且教育技术学领域核心期刊均有微学习资源相关文献发表,这表明微学习资源的相关研究已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其载文数量相对较少,说明微学习资源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2.2.2 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对样本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进行计量统计,归纳总结出我国微学习资源研究者所在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文献作者都来自高校,发表量不少于2篇的院校如表2所示。统计发现,按照样本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划分,人数由多至少依次是高校、各类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院校、中学等。可以得出,在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也出现一些研究者,说明各地区的教育实践部门也在关注微学习资源研究。我国微学习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原因是高校师生属于社会新理论、新理念的倡导者、研究者,也是新技术、新媒介的积极实践者,说明我国微学习资源的研究已经得到高校研究者的肯定,体现了微学习资源研究的重要性及价值意义。而且微学习资源研究引起了基础教育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也正显示了微学习资源对基础教育教学过程的意义。

2.3 微学习资源研究内容

根据本文对微学习资源的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和其下所划分的维度,利用内容分析法,针对各个样本文献中的研究主题,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到微学习资源主要研究状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我国对微学习资源的研究热点是资源建设,特别是资源建设的设计方法、开发策略等相关研究;其次是微学习资源的基础研究与实践成果研究,其论文数量几乎持平。基础研究表现在微学习资源的概念研究、方法策略等方面,结合上文论述,我国微学习资源在概念、意义、作用等方面还未达成共识,因此微学习资源的基础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从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微学习资源实践成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模式构建方面,但对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开发策略等还没有统一标准,这为今后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与要求。下文将具体从微学习资源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以及实践成果6个维度进行详细介绍。

2.3.1 概念界定

微学习资源的概念界定表现出多样性。部分研究者从微学习资源实践作用视角对其进行界定,如研究者李娜、乜勇等[7]指出微学习资源可以界定为:在微型学习的过程中,能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具有微、小、短时性等独特特征。这是国内对微学习资源较早的比较明确的定义。部分研究者从微学习资源与传统学习资源的不同之处着手界定微学习资源的定义,张倩苇、向娅等[11]指出“与传统学习资源不同的是,连接互联网的微信、微博、博客、QQ、人人网、MSN、Facebook 等微媒体所产生的任何数据和信息用于教育教学上,都可以被称作微学习资源”。还有部分研究者从微学习资源产生来源[12]、应用情景[13]和使用人群[14]对其进行界定,这些提法为微学习资源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对微学习资源的特征描述方面,研究者观点趋于一致。他们基本认同微学习资源的容量小、目标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选择范围广、内容集中[15],且在微学习数字化资源的设计方面应注重内容简洁、结构合理、资源丰富、表现多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个性定制、适配推送[16]。这些研究大多数以微学习的理念概念为指导,结合学习资源的特有属性展开论述。微学习资源分类方面,有研究者提出微学习资源的分类应尽可能地分解、细化资源,面向小型的学习组块,方便学习者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积极反馈[17]。胡通海、汪颖等[18]借助社会化标签分类方法和词频分析法对微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并结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把微学习资源按学习结果分为5种类型:记忆型资源、应用型资源、方法型资源、动作模仿型资源、态度型资源。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研究学者对微学习资源的概念界定有着不同认识和解释,但也有共识之处。笔者总结以下几点:①虽然微学习资源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在现有概念中都突出了微学习资源的实用性、灵活性、交互性、情境性和个性化;②微学习资源内容组块小、松散链接、动态重组,范围广且目标明确,操作简单、个性推送;③微学习资源的来源和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媒体化的学习材料,也有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性软件;④微学习资源内容组块小、松散链接、动态重组,范圍广且目标明确,操作简单、个性推送。

2.3.2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建立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的核心思想。微学习资源的理论基础以微学习的相关基础理论为指导,主要包括联通主义、情景认知主义和认知负荷理论。

(1)联通主义。就微学习而言,同样是有非常多碎片化的微内容散布于网络空间中,这些分解的微型知识组块应该设计为相互对立但又彼此间存在一定逻辑性和关联性的微内容资源,体现联通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网状知识结构。同时在学习活动设计方面,也要关注学习者对节点间连接能力的培养和维护等问题。微学习的发展与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即联通主义学习观的兴起有着密切联系,联通主义学习观所表达的分布式知识交互及在社会网络关系中学习等理念,对于微学习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在微学习过程中,微内容以知识片段形式呈现,学习者需要对微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联结和重组,联通主义者所倡导的“联结和再造能力”正是微学习能力的核心组件。

(2)情境认知理论。知识具有情境性,存在于学习者的活动中,真实情境促使个体通过协作和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需要在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应包含丰富的以情境问题为核心组织的学习知识。针对特定问题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引起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3)认知负荷理论。微型学习资源是小粒度、组块化的学习材料,除了需要在微型设备较小的屏幕上观看外,多数还是在非正式学习时间进行的,这要求微内容资源设计过程,尽可能遵循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关原理,保持适当的内在认知负荷,尽力降低外在认知负荷,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增加关联认知负荷。

2.3.3 相关技术研究

排除样本文献选取的局限性问题,在样本文献中没有发现与微学习资源相关技术研究的文献。研究的“量”方面,微学习资源相关技术的研究还很少;研究的“质”方面,目前微学习资源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微学习资源的相关技术研究还未引起学者注意。一方面说明微学习资源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也对未来微学习资源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2.3.4 应用研究

在样本文献中,有关微学习资源应用研究的文献也占少数,仅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关注的是成人培训和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

李娜[19]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分析了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从课程分析和学习者需求分析两个模块提出微信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应用的设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体系。王慧[20]利用微学习资源内容组块小、相邻学习内容之间可以松散重组、高度迎合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等优点,结合成人培训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提出成人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原则和成人微学习资源设计模式。以某大型零售服装企业的培训课程为例,形成一整套针对企业培训的成人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

从以上文献可知,目前微学习资源应用研究领域还未形成可推广使用的微学习资源应用优秀案例,且主要侧重于对微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探索,并未形成成熟的微学习资源开发模式。但值得一提的是,微学习资源应用方面的研究已进入我国不同工作领域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和成人培训方面的微学习资源应用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入,微学习资源的应用研究领域一定会有跨越式发展。

2.3.5 资源建设研究

由表3可知,样本文献中微学习资源的资源建设研究占据了样本总文献的44.2%,由此可推断国内微学习资源建设研究在微学习资源相关研究领域中占有很大份额。样本文献显示,国内微学习资源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以及设计模式。从样本文献中整理发现,该领域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类:理论类、成人学习类和课程学习类。

理论类有研究者指出微学习资源的设计思想,学习内容知识点相对独立却又有所联系、交互模块易操作、资源开发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势、资源设备无缝兼容、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跨平台共享,并提出了微学习资源设计的具体流程。

成人学习类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者从微学习资源的来源、组织、聚合、定制、整合微学习资源进行论述,并提出构建成人微型学习资源系统原型。也有研究者针对微学习资源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在线教师培训中微学习资源设计策略:学习内容设计策略(个性化选择策略、抛锚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学习过程控制策略(交互策略、协作策略、目标制定策略),情感策略(增强受训教师的责任感,加强自我激励、促进学伴交流,教师及时指导)[21]。系统介绍了在线教师培训的微学习资源设计策略,对该领域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见。

课程学习类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模式层面,有研究者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设计模式[22];在面向大学生的微学习资源设计方面提出微学习资源的设计理念、设计策略以及具体的内容设计方法;也有研究者以某一门课程为例,提出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以及开发策略,设计出微学习资源的开发模式、应用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微学习资源的资源建设研究主要是方法、原则、策略层面的研究,且大多数学者以微学习资源的特点为参照,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策略,理论基础也是泛泛而谈,理论的指导契合点和设计的切入点并没有详细阐述,可见微学习资源的资源建设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6 实践成果研究

在样本文献中,国内微学习资源的实践研究主要表现为3类:模式构建、环境构建和教学案例。从表3统计结果看,微学习资源的实践成果研究目前主要在微学习资源的模式构建方面,且以硕士论文居多。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研究者吴军其、彭玉秋等[23]在手持终端环境下提出微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式,其中媒体化的学习资源设计流程包括学习主题的选定、学习者分析、学习情境的创设、微学习资源的实现、微学习资源的使用、微学习资源的评价与反馈等,并提出了学习资源的情境化设计方法(图像情境、语言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资源设计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该文的出现为手持终端环境下微学习资源的设计指明了道路,之后出现了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24]、基于微信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型研究[25]和基于微信的移动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型研究[26]等,均产生了影响。

2.3.7 评价研究

与微学习资源的相关技术研究相类似,在样本文献中没有微学习资源评价研究的文献。原因可能是微学习资源建设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发展阶段,并未形成完善的微学习资源研究体系。构建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为资源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提供判断资源可信度的方法,以便于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择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资源组织设计。因此,微学习资源的评价研究是一个亟待发展并完善的领域。

3 总结与展望

3.1 微学习资源研究趋势

从微学习资源的基础理论、资源建设、实践成果和应用研究4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结合表3的内容编码体系及分类计量结果,可以得到各研究类目随年度变化的趋势,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对微学习资源的研究几乎都是从2012年迎来第一次小规模发展,总体而言,微学习资源的各方面研究均处于上升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1)微学习资源概念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但是国内对于微学习资源的概念却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些研究者虽然给出了微学习资源的定义,但是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几乎是在微学习概念的界定方法上对微学习定义加以修改,添加“资源”二字,比如有学者将微学习资源定义为:适合微型学习的、小片段、松散连接、源出于动态重组中的信息单元。这种表述方法参照了温伯格对“微内容”的定义,在温伯格的“微内容”前加上了“适合微型学习的”这一定语。甚至有的学者直接跳过微学习资源的概念避而不谈,直接对资源进行方法策略的研究。概念不清晰难以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更谈不上方法策略。总之,微学习资源概念能够界定微学习资源内涵与外延,能够为微学习资源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经过研究发展,该模块也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发展与完善微学习资源的概念研究迫在眉睫。

(2)微学习资源研究前期,微学习资源的基础研究和资源建设研究处于主流。分析文献后可以發现,基于移动端的新媒体环境研究占有主要地位,这和移动学习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大多数文献都是对微学习资源概念、分类和方法的研究,资源建设类目下的文章也是以资源设计开发的方法、策略为主,再次说明了微学习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我国微学习资源前期研究的重点。目前的研究热点在微学习资源的资源建设层面。微学习资源的资源建设问题在大多数文章中都有涉及,这虽然表明微学习资源的建设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是资源建设在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笔者概括如下:资源缺乏系统性;资源开发理念“重建设,轻应用”;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资源建设未满足个性化需求;资源共建共享效果差;资源建设缺乏生态化发展意识。或许文章概括时会有些偏颇,但资源建设的问题不容小觑,应当引起研究者注意。

(3)微学习资源的相关技术研究以及评价研究在样本文献中没有出现,但有研究者提到利用相关技术对微学习资源进行研究的有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Mashup(一种交互式Web应用程序),但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可能是检索条件的限制,其它此类文章没有出现。微学习资源的相关技术研究有待加强。微学习资源的评价研究完全没有提及,但评价研究对于资源类的研究是由指导意义的,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才能使资源的设计开发有所依据,才能对已有资源进行修正、改定,不浪费现存资源,也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系统混乱。微学习资源评价的研究也是有待加强的。

3.2 对微学习资源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教育”为指导思想,国内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信息时代非正式学习广大浪潮的契机下,微学习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微学习的发生在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研究微学习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微学习的学习效果,质量好的微学习资源对微学习效果的促进被广大研究者公认。微学习资源研究的各个模块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且并未形成体系化的发展模式。对此,提出以下3点思考:①微学习资源的研究虽然已在进行中,关于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也已开始,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作为广大研究者进行微学习资源设计的引导,几乎每个研究者所开发的微学习资源都是一个“信息孤岛”,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并且研究者开发后很少使用,导致资源浪费,微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是值得研究的重点;②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主要来源还是学科教学,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微学习资源,如何在学科教学的活动中利用微学习资源,进而形成微学习资源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③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是不容忽视的现状,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以及微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提高微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以基于终端设备等技术的微学习资源研究值得深入探讨。

基于以上3点思考,笔者提出针对现阶段国内微学习资源研究的几点建议:

(1)重视微学习资源的基础研究,对微学习资源进行概念界定。我国对微学习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对微学习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理清微学习资源在实际微学习过程中具体指向哪些资源,有利于微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也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微学习环境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构建更加完善的微学习资源模型。

(2)建立微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避免资源浪费。在上文中已提到我国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大致缺陷,即资源缺乏系统性;资源开发理念“重建设,轻应用”;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资源建设未满足个性化需求;资源共建共享效果差;资源建设缺乏生态化发展意识。鉴于此,对微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意义深远。

(3)建立微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把控微学习资源的质量要求。评价往往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只有保证微学习资源质量,才能展开高质量的微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对微学习资源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对微学习资源的展望

我国研究者提出微学习发展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微学习与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趋势;二是关注焦点从微学习的“微”向“学习”转化的趋势[27]。从近几年微学习国际会议讨论的主题看也确实如此。微学习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微学习资源的研究整体还不够成熟,对于微学习资源的研究需要借助国外的研究成果。2018年,微学习国际会议将主题定为“数字化学习4.0——数字化学习和知识管理之后会发生什么”,列举了短期学习形式的最新趋势(自动化、社交微学习、电子学档、性能测量和学习机器人)。微学习资源的研究应当伴随着新型学习形式的出现作出调整,“数字化学习4.0”也将会对微学习资源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88-9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Z].2016-12-27.

[3] 夏彦灵.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资源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 陶端琳.基于智能乎机的微学习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 王妍莉,杨改学,王娟,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4):71-76.

[6] 张振虹,杨庆英,韩智.微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3):12-20.

[7] 李娜,乜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52-55.

[8] 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36.

[9] 张浩.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50-52.

[10] 李舒愫.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共建及其系统原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 张倩苇,向娅.基于视觉表征的微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2):49-55.

[12] 陈琳,郭陽,胡通海.适于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系统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12):71-73.

[13] 吴军其,彭玉秋,胡文鹏,等.手持终端环境下微学习资源的情境化设计方法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2(8):90-93.

[14] 李小刚.面向大学生的微型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4.

[15] 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6] 李益.基于微学习的数字化资源组织、推送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7] 胡通海,汪颖.基于实用性视角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1):23-26.

[18] 胡通海,汪颖.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36-39.

[19] 李娜.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0] 王慧.成人移动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1] 闫鹏展,刘仲鹏,梁永慈,等.在线教师培训中微型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84-87.

[22] 杨浩,高岭,宁玉文,等.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27-29.

[23] 吴军其,彭玉秋,吕爽,等.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13-15.

[24]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25] 陈峰.基于微信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4.

[26] 傅晓园.基于微信的移动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7] 张振虹,杨庆英,韩智.微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2-20.

(责任编辑:何 丽)

猜你喜欢

微学习内容分析法资源建设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