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们的野另类冶课堂
2018-06-21韩美华
韩美华
周末,借助“北大清华讲座”微信公众号,继在清华大学听完楼宇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之后,我们又前往中国科技馆聆听了《中国的未来航母》和《人工智能的未来》两场讲座,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北京孩子们的“另类”课堂。
一、“另类”的组织方式
说它“另类”,是因为组织方大有来头。它是由中国数字科技馆主办、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和北京科技期刊学会联合承办的针对全国青少年的线下沙龙活动。而且还是在“科拷荟”节目录制现场,肃然架起的摄像机无形中把课堂规格提升到了国家级档次。
当然,上课的地点也有点特别———中国科技馆206多功能厅。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这里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有生动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还有随处可见的高清巨屏电子显示器滚动播放科技宣传片,浓郁的科技氛围,绽放着科技的神奇魅力。
上课的对象主要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10岁左右的小少年居多。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带着无数个问号来到这里。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俨然成为了课堂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而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又能陪伴始终的家长,更值得点赞。
二、“另类”的授课老师
更“另類”的是,课堂的老师以主持人和嘉宾的形象出现。有着渊博的科学知识,深谙儿童心理又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主持人榕哥,在孩子们理解有困难,嘉宾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的时候,他会恰到好处地解释补充,不露声色地将活动推向高潮。
当然,更重要的是,主讲老师来历不小。如苏明,现供职于军工央企中船集团下属的智库型科院所———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长期研究国际安全和军事军工问题,多次做客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等知名媒体当评论员。像聊天一样,他为我们分享了中国航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愧于“科学咖”的称号。他善用生动形象的修辞:航母就像一个鸡(机)窝,她的任务是把养的铁飞鸡(机)成功地放出去(飞机起飞)又收回来(飞机着舰);航母花费昂贵,一分钟发射的子弹就有上万发,平均每秒200发,非常密集,就像迎面扔出来一把沙子,但是这一分钟里发射出来的“沙子”就是北京几套房子的价格,而如此昂贵的执行任务所耗费的资源,还只占到航母总花费的三分之一,等等。他喜欢开玩笑,当有孩子回答了高难度问题,他会夸张地说,要带回去帮忙做科研,不管孩子的家长同不同意。随着回答难题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他更是夸张地说,要带走的孩子用的士装不下了,要换用巴士了。他还鼓励孩子们去畅想,注重给他们天天向上的理由:八十年代美国的人机技术,已经做到了想打哪就能打哪,现在的发达程度更是不可轻视,只有努力钻研,我们才能有朝一日造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航母。“现在的好好学习,就是为献身国防做准备,现在看上去枯燥的数学、物理、化学公式,说不定将来就能帮助你造出原子弹。”郑重的嘱咐里饱含着大国的自信,更有殷殷的期盼。
另一位主讲教师曾毅,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及中瑞数据驱动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岗位教授。他从类脑认知计算建模、脑模拟、类脑学习理论讲到类脑神经网络、类脑智能机器人系统,虽然有些深奥,但是借助著名的实验故事,我们也印象深刻: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做过一个关于小猴子和母猴的“代母养育实验”,将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里养育,用一只柔软的绒布做成的母猴和另一只24小时供应奶水的用硬铁丝做成的母猴来代替真猴,当遇到威胁时,小猴选择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寻求帮助并紧紧抱住它的行为,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对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性。每当“科拷团”的孩子们及现场观众提问时,曾毅老师都会站立起身,面带微笑,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他谦逊的姿态更是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许,在一个立志献身科学、振兴祖国的人心中,他无比期望面前的孩子们能够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向前奔跑。“保持你的好奇心,学会认知,学会人类的思考方式,去拥抱和机器人友好相处的未来。”曾毅老师给孩子们送上了深深的祝福,这美好的祝福里寄予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太多的希望。
三、“另类”的授课内容
这一天的课堂,由两场讲座组成。我想,年轻科学家讲授的内容比平常孩子们接触到的金鹏科技团———北京市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专有组织带来的内容更专业、前沿。尽管每一场讲座时长约两个半小时,但令我惊奇的是,全程没有手机铃响,也没有来回走动的身影。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积极地思考着,热切地交流着,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也在爸爸妈妈的身旁稳坐,认真听讲,大胆地举手发言。那些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空投核弹、隐身涂层、超级电容……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孩子们的积极提问,也足够说明他们对授课内容的喜欢。
这背后,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当我们很多孩子埋没在大量的作业堆里苦干甚至憎恨的时候,北京的孩子已经着迷于未来航母、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科技,在科学家的引领下奋力向前了。我们是否应该像北京的家长们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是否应该像北京的老师们学习,不断提升社团的科技含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我们是否可以邀请更多的科学家走出象牙塔,让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走向更多的省市?
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红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