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修炼,终将美好
2018-06-21张冬芝
张冬芝
余映潮先生说:“沉浸在自己事业的世界里,就是修炼。”我们沉浸在教学教研的世界里,读书养气,潜心修炼。我相信,这样的教育人生,终将美好。
一、在读书养气中,提升教育格局
近些年来,我越来越深刻、清醒地感受到自己以及所带团队的教育视野、教育格局都未打开,教育教学工作常常着眼于“小智慧”甚至是“小聪明”,对教育教学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关注与思考,对已经存在的问题也找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教育教学行为常常是凭直觉,找不到理论支撑,因而也就没有更多的底气去坚持和深入。
2015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我开始策划并实施自己和团队的读书养气计划。读书养气提升格局,不是新途径,但却是一条最有效却被老师们忽略的途径。我期待通过读书丰富教育教学思想,打开教育视野,提升教育格局,同时我也相信只要真正地让读书氛围变得浓厚起来,就一定可以让团队少一点躁气,多一点静气;少一点惰气,多一点锐气。事实证明,近一年时间,读书带给我和老师们的改变超出了我的预想。
我带头做书香教师,买书、赠书、读书及分享,全校教师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引导老师们暑假用心读书,在读书报告会上我采取击鼓传花的形式决定谁上台发言。结果是多年从未上台做过读书分享的老教师熊邵阳、青年教师唐涛上台分享。老师们欢欣鼓舞,很喜欢这种方式。不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其中。我借此启发老师们在教学中也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在我的生活中,读书已经不可或缺。我白天在学校上班,脑袋同时打开多个窗口,没有时间坐下来静心读书,于是就利用晚上8:00至10:00,清晨5:30至6:30的时间读书、思考及写作。我会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各个城市的书店买书送给老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三五年之内成器。骨干教师李敏对我说:“你经常这么赶着我,我不敢懈怠,以前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也想歇歇,但读了一些书之后,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我还是愿意跟着你多学习多进步。”
二、在微格解剖中,探索教学玄妙
真正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魅力,我认为微格教研是有效途径。运用微格教研,我们注重观察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分析每一个细节背后承载的目标和思想。通过名师的课堂微格解剖,悟出教学之道;通过自身教学解剖,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我带全体教师通过微格教研解剖语文名师王崧舟的《去年的树》,数学名师吴正宪的《相遇问题》,品德名师周晓超的《被掠走的中国国宝》……老师们表示这样的教研效果明显。在深度解剖中,我们采取写教学实录以及情境填空等方式进行。我带老师们微格解剖《校园红绿灯》,每到一个关键节点,我就启发他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怎么处理?老师常常会陷入困惑,但这种方式让他们很感兴趣,老师们积极思考之后,我再让他们看看名师是怎样处理的,老师们常常会有顿悟之惊喜。
我用微格解剖的方式引导老师读课程标准,每句话,每个词,都做深入解读。尤其是微格解读每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效果十分明显。老师们说微格教研是目前他们的教育生活中效果最明显的教研方式。
三、在问道借力中,成长不再孤单
提升教学教研能力,除了读书养气、微格解剖两种方式,一直以来我还注重问道借力。一是借力网络,借力圈子。我有意识地加入不同优秀群体的qq群、微信群,如未来教育家群、部级优课群、书香校园群等,积极关注后E视野、读书志、《教师博览》、《上海教育》、第一教育等,我将这些平台与教师分享,鼓励他们关注或加入,积极向外界学习。社会发展到今天,圈子决定我们努力的方向,影响我们的生活。我定期清理圈子,将那些带着负能量的人清理掉,让自己的圈子充满正能量。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多是从事教育、编辑、管理、培训等工作的,还有一些摄影、运动的朋友,这些人让我了解多领域的信息,而他们看教育、看问题的视角常常启发我思考。如在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好社会热点事件,就是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学习到的。
二是借力导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导师指路。我为自己找导师的同时,也为全校老师找导师,从导师的身上不仅学到知识,也获得精神的熏陶,他们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敬畏、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让我看到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我拜请的导师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心理、摄影、伦理、审美、新基础教育等。湖南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团队一行五人,来到工农小学并参加学校教研日活动。“你的教育思想从哪里来?”“如何真正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专家们不断启發我们深度思考。在交流中,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重心下移”等新基础教育理念。导师把他们实践研究的精华传授给我和老师们。我发现,一个真正优秀的专家和名师绝不会拒绝渴望学习和成长的人。老师们尝到了甜头,给我提建议说学校要多将导师请进来开展课堂把脉、观念“捉虫”的活动。
四、在积极表达中,输出倒逼输入
有人说,输出是最好的成长。在教师的教研生活中,除了学习与实践,无比重要的还有思想的输出。实际上,我们常常感觉到学了很多,但对于自己似乎很熟悉的东西却讲不明白;老师们经验不少,却常常止于肤浅。究其原因是因为强调了输入却忽略了输出。
教学教研中的输出既指书面表达,如写论文、随笔,甚至是教学后记等,同时也指口头交流,如在沙龙、论坛等活动中的表达。当我们提起笔想要表达或开口说话时,常常会发现自己还需要某些方面的了解与理解。这时,我们常常会再去认真关注、学习更多的内容。
如前年,我有幸成为湖南省质量监测体系研发核心专家,要完成《品德与社会》开发文字体系。我整整两个月沉浸其中,每天晚上查找、阅读相关文献,累计56万字;为了完成《县域内品德课程的实施———以怀化芷江为例》的深度调研报告,我同步了解了省内外十多个区域品德课程实施情况;主持市级课题《数字化家校沟通平台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主研省级《中国梦引领下湖南特色小学德育的实践研究》,每一次方案、论文的撰写,答辩的准备,总是促使我进一步去阅读和思考;为不同地区的班主任、品德教师等做专题培训,或经验分享时,我都把它当作一场盛大的输出,而这一场场盛大的输出,也倒逼出一次又一次的输入。
学校每周的教研日活动,老师们都要围绕主题做发言。老师们常说,一到发言的时候就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要知道“恨少”,一切都还来得及。我校开展“人人一堂精品课”活动,教学设计必须写出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都是为了促进老师们进一步思考和学习。让老师们以线性的文字整理自己零碎的想法。以输出倒逼输入是一种思路,更是一种对于更宏大格局规律的遵从。
(作者单位:常德市武陵区工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