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考及探索

2018-06-21林文诗阮积晨陈先建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医学院校医学生

林文诗,阮积晨,陈先建

(1.温州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儿童血液科,浙江 温州 325027)

医学是一门有关身体与疾病的自然科学[1],医师是以人为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特殊职业,医学、医师与人、社会都息息相关[2]。无论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模式,还是身处疾病的患者,都对医生在专业技能之外,提出了人文素养的迫切需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坚定他们的职业信念,树立奉献、博爱的职业精神,确立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奋斗的信念,值得医学院校开展思考和研究[3]。

1 当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医学院校课程更注重专业化,人文课程比重少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教育课程贯穿前2年半的学习,此外学校还开设如医学人权和医师、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医学社会史等必修课,以及医学人文相关的选修课[4]。然而在我国,医学教学更多聚焦在医学技术的传播,课程也倾向注重专业化,目前医学人文必修课多仅为医学伦理学,其他医学史、医学社会等课程多为选修。医学人文渗透不足会导致医学生缺乏医学人文的输入与思考,继而成为未来医患纠纷的潜在风险。

1.2 医学人文教育以课堂为主,缺乏体系化的实践体验 医学院校现行的人文教育,主要还是借助第一课堂的形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远离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致医学生对人文教育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引起共情,因而引发行为上的无力感[3]。大多数医科院校,都会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为患者和社会做更多的服务,体验更多的经历。但目前第二课堂的活动,多为学生组织自发开展,尚未与第一课堂形成直接的联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体系,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应用方面也属于“碎片”化应用,有待进一步规划。

1.3 医学人文教育医教不协同,不能满足“岗位胜任力”的要求 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同其他德育教育一样,是源自生活的教育,必然需要依托主体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主体势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落地。然而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中,教育实施主体多以医学院校为主,这样一方面造成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对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设计与实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医院的参与,也会影响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深化和实效。

2 第二课堂体验式实践活动应用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价值

基于传统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短板,将第二课堂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式实践进行推广应用,是积极的尝试。

2.1 有利于实现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强化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主观体验 在德育第一课堂,运用“研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授课;在第二课堂,把人文素养培养注入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强化医学生的主观体验并接受教育,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联动,形成“知信行”递进式的教学机制。

2.2 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形成立体式的人文素养教育新体系 在第二课堂中,通过以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志愿者服务社为依托,负责不同项目协同推进;实现医教协同,联合德育教研室教师、思政辅导员、五年一贯制班主任(聘任临床医师)共同开展,推进立体式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教育体系实施。

2.3 有利于搭建活动基地,发挥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作用 在第二课堂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基地建成人文课程的实践基地,一方面作为志愿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基地的育人作用,更加有组织性地培养医学生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和奉献服务的意识。

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设计及实施

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前期的实践探索,在原有第一课堂基础上,提出基于第二课堂的体验式的医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课改革体系。

3.1 开展思路 基于知、信、行的设计思路,通过知识获取、信念产生、行为形成的三个连续阶段,提倡行为模式的示范和切实体验的实践[5]。以第一、第二课堂融合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实践教育,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能力,乐于奉献的人文素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可获得相应实践学分和志愿服务时。

3.2 实践课程内容 开设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程,课程共设有8个模块。联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笔者学院推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将原先的2个学分,分设8个不同的模块,分别为就医体验、访谈名医名家、血液银行、生命相髓、暑期社会实践、医学人文经典、医疗案例讨论、医院志愿服务8个模块,每个模块0.5个学分,16个学时。具体见表1。

以读经典模块为例,根据大一到大三不同年级,推荐经典书籍和影视作品,如针对刚入学的学生推荐阅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非医学专业的文学作品,学会感受与体悟,而大三的学生则建议阅读《医学史十五讲》等更深入的作品,推动思考与理解专业。在完成阅读和赏析后,学生们还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组织讨论会彼此分享阅读或观看心得。在完成模块活动内容后,各班级小组内还会以实践报告和体验感悟报告的方式互相分享实践成果。

3.3 实施过程 以德育教研室教师、思政辅导员、五年一贯制班主任(聘任临床医师),共同组织并考核。课程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选课,选择其中4个模块开展,在大一至大四期间完成选课。学院在学期初发布选课通知,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加选课,最后学院根据每个模块可接纳的班级数依照先后次序安排学生的选课结果。再根据选课结果安排教学进度表、安排带教老师。

3.4 考核 在实践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学生填写实践课记录册、组织开展班会分享交流的形式开展总结,由带教教师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依据开展的实际效果给予评分,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对于在其中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认真完成实践、有深刻感悟,上交的总结报告完整且有独立思考结论,给予优秀;掌握基本实践内容,实践要求完成情况良好,上交的总结报告完整,给予良好;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基本达到实践要求,上交的总结报告基本完整,给予合格;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熟练,未能完成考核要求,未上交总结报告,给予不合格。

4 结束语

将第二课堂进行课程式的实践,纳入教学安排与设计,是符合医学生主体需求,符合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积极尝试,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联动,形成“知信行”递进式的教学机制,通过实践方式把道德涵养注入学生生命各类活动中,突显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爱,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外化为学生的行为[6]。

表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

[1] 王丹, 尹宜宜, 章艳乐. 新媒体英语课堂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提升的策略研究[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47(5): 387-390.

[2] 李恩昌, 程乐森, 王庆淼. 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25(4): 414-417.

[3] 林文诗, 连毅, 上官杨平, 等. 医学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探索[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5): 786-788.

[4] 王李安, 彭立生, 王露, 等. 美国医学人文学课程教育现状[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 38(4): 303-305.

[5] 田怀谷, 黄建新, 汪文新.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5): 84-86.

[6] 叶少芳, 阮积晨, 林文诗. 公共理性视域中医学生公益服务实践体系探索[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3): 480-482.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医学院校医学生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