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幸福新模式
2018-06-21文丨
文丨 陈 涛 冯 成
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红火的日子。
汇川区4个贫困村(泗渡镇金田村、板桥镇柏杨村、沙湾镇安村、山盆镇雨台村)成功出列,这里的老百姓告别了贫困,正在开启幸福生活模式。
奔走在大山深处
好些日子以来,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村顺利出列,是汇川区一直思考的问题。
柏杨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与贫困户同频共振,基层党组织和扶贫事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作为汇川区“三变”改革试点村,柏杨村在每个产业项目中组建党小组,选举产生党小组长,各村民小组选举产生议事小组,形成党的政策有党小组宣传、群众思想有党小组引领、群工矛盾有议事小组调解的工作模式。
在柏杨村蔬菜种植基地、柏杨村天麻种植基地、柏杨村休闲度假中心等项目推进中,党小组、党小组长、议事小组积极履职尽责,在项目立项、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充分发挥配合协调作用,全力保障各项目顺利推进。
雨台村则抓好“乡村振兴民主议事小组”建设。“我们将全村18个村民组以网格化方式分解到各单位,实行单位包组、干部包户,每个村民组成立‘乡村振兴民主议事小组’,通过召开群众会、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以改善群众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雨台村村支书代文忠介绍。
比如,在居住分散的村民组,要想集中召开群众会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包保干部将“大会”分解成一个个“小会”:或以一个大家庭为主、或以精准扶贫户为主、或以相邻几家群众为主,采取“干部多开会、群众开小会”的形式,将十九大精神、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政策进行宣传,并逐一收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谁家院坝硬化差多少水泥、改厕差多少砖、灶台该怎么修才合理?帮群众到镇合医办查询2018年医疗保险缴费情况、到镇里拿一下农合换证资料……这些小事,都是驻村干部记在日志中、记在心里的“大事”。
回首去年底,面对这份嘱托,汇川区254名派驻干部作出庄严承诺,分别入驻4个贫困村。那些场景历历在目,他们和父老乡亲一起,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成效在村、责任在村、成长在村……
正是如此,涓涓细流才得以汇成大海。
小产业里的脱贫梦
产业扶贫,力在精准。
安村,属市级一类贫困村。多年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旱坡地较多,种植结构单一且产值低,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发展。
建立农业园区,进一步丰富农副产品,有效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若乡村旅游业没有得到持续性新元素注入,则很难确保游客被吸引。可以建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也可以结合当地地理特点,让游客充分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此外,构建农村科技园,在进行果树种植过程中,可以为游客准备自己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切身体验农活的乐趣。可以将乡村畜牧场向农民开放,促使游客更近距离的接触乡村风情,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到牲畜喂养中。
如今,来到安村,花椒种满大小山头。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增加了村民致富门路。
据了解,安村“三变”改革花椒项目,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共计投资220万元,其中村集体投资150万元。农户以土地及退耕还林花椒苗补助款入股合作社,并到合作社务工;合作社通过理事会常态化管理花椒项目,聘请专业会计做账和花椒种植专家作技术指导。同时,为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合作社还与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打消村民后顾之忧。
“花椒树耐瘠耐旱,种植技术容易掌握,成活率高。一般生长周期为3—4年,后期只要管理得当,是一项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的项目。而且花椒市场需求量大,销路不愁,每亩花椒种植收益可达10000元,比过去种植玉米强多了。”安村花椒种植合作社技术指导员夏明全为村民们细算了种植花椒的经济账。
以前,安村后山组村民张安强、刘忠强合伙在外村流转土地种植烤烟。听说村里要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三变”改革发展花椒种植,还解决销路问题。于是,两人决定回村发展,分别以自家土地及20万元现金入股的方式,成为了合作社股东。
汇川区团泽镇新农村一景(潘义军/摄)
“‘保底股金+退耕还林管理费+务工收入+效益分红’,是安村在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中走出的一条生态扶贫新路。”安村村第一书记苏仁华告诉记者,通过明确村民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和份额,激活了安村“沉睡”的资源,激发了贫困群众主动拔穷根、摘穷帽的内生动力,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和组织化方向发展。
目前,安村已种植花椒500余亩,带动农户60余户,群众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阔。
柏杨村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进行三权分置,理顺三权关系后,村里统一流转土地,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村民用自家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再按比例进行分红。
通过“三变”改革,柏杨村林地、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到全面盘活,实现天麻、红心猕猴桃、蔬菜、雷竹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前,柏杨村已建立产业基地4600亩,预计总产值950万元,带动该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300元提高到现在的7000元。
柏杨村的海拔、气候、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红心猕猴桃。在村委的大力扶持下,靠种植猕猴桃发家致富的毕世举带头成立了合作社,用多年积累的丰富种植经验指导村民种植猕猴桃。
谢方坤是柏杨村桂花组的贫困户,原家中土地靠种植玉米、水稻年收入只有五六千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家4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猕猴桃。猕猴桃要三年后才挂果,谢方坤就在基地里套种了辣椒和蔬菜,产品由合作社负责收购,既填补了猕猴桃挂果前的经济来源,每亩还比以前种玉米、水稻多收了1000多元。基地里的猕猴桃挂果后,亩产可达2000斤,谢方坤全家一年可分红3万元。
用“三变”模式来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已成为汇川区贫困村出列的基本经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绿水青山间,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一栋栋改造后的黔北民居、一个个发家致富的乡村产业,像一幅令人陶醉的田园画。
“改厨,改厕,改圈,改室内环境,改室内老旧线路。”
“硬化院坝,硬化室内,硬化房前屋后檐沟,硬化入户公路(步道)。”
走在金田村,“五改四化”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所带来的新景象,正在这里无限延伸。
沿着一条刚硬化的小路,顺道进入贫困村民李仕强家院坝,微风吹拂,带有几分凉意。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3口人,是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年初贷款养了4头猪,刚卖掉2头赚了6000多元钱。更让他高兴的是,猪圈改造和猪仔购买的钱,都得到了政府的帮助。
而今,安村村容村貌变了样。一片竹林,一架水车,一块块老屋上的瓦砾,都融进了安村村民的生活。
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示范项目创建,村民们结合万亩映山红和海龙屯接壤的优势,相继开办了农家乐,在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实现增收致富。
“现在路通往了家门口,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比如,我今年想搞点养殖业来增加收入。”村民蹇吉林信心满满。
雨台村平均海拔800米,18个村民组散落在大山中。山高路陡,交通条件落后,村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山盆镇在雨台村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补短补偏、“五改四化”等项目中实行整村推进模式,通过大扶贫格局和个性化扶贫措施,雨台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由于家里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村民唐明军早就想把它翻修一下,可家里挣的钱都花在了生病的女儿身上。去年8月,汇川区深入实施农村“五改四化”工程,政府包工包料,让他的老房子焕然一新。
崭新的小青瓦,泛着光亮的青砖墙,水冲式的卫生间,干净整洁的厨房……看着翻修一新的房子,唐明军一家甚是欢喜。最让他欣喜的是,村里为他家办理了“四重医疗保障”,女儿到大医院看病,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可以全额报销。如今,女儿病情得到控制,并渐渐有了好转。
唐明军说:“人既然活着,就要活出个名堂,浑浑噩噩过日子是注定要贫穷的。要脱贫致富,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才能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些欣欣向荣的日子里,汇川区一群又一群人继续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夜以继日奔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