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模式研究
2018-06-21李文英
李文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继续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政策、税收等方面提供便利,助推青年一代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创业。国家搭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趋于完善,效能已经凸显,全国各个城市、科研院校纷纷出台系列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支持青年学生自主创新。由于我国创业教育探索起步比较晚,各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良莠不齐,面临诸多的硬件、软件方面的困难。因此,在创业氛围浓厚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探讨深化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且可取的途径。
一.宁波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优越的沿海优势使得宁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宁波帮”作为中国近现代商帮的佼佼者,宁波商人具有“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目前,宁波地区有15高校,宁波地区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彰显人才培养特点,探索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有KAB等创业课程,创业园和孵化中心等。目前,比如宁波大学的窗口+平台+基地模式。宁波地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各有特色,但是相同的是对内整合师资队伍,设置完整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划拨创业孵化基地和举行竞赛,对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进风险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和深化产学研实践基地等,内外结合,多渠道多方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今年3-4月笔者对宁波地区15所高校发放了500份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62份,问卷内容涉及学校是否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项目来源、创业类型等20余项。调查结果显示:从首次创业者的学历看,本科学历学生占47.1%,中高职学历学生占64.9%,研究生学历学生占26.4%;从首次创业者的年级看,大一和大二年级创业占34.2%,大三年级创业占40.9%,毕业班级创业占57.3%;从首次创业的类型看,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类占2.9%,网络电商类占60.4%,咨询服务类占45.5%,零售实体类占17.6%;从家庭环境看,79.2%的创业学生拥有家庭经商或者家族创业产业的经历;从创业动机看,37.7%的创业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有创业团队;19.6%的创业学生受政策因素和创业榜样的影响,没想太多。20.5%的创业学生是找不到工作才被动选择创业。从数据看,大学生首次创业率约为32.8%,创业失败率约为61.4%。具体参见图一。
图1 宁波地区高校大学生首次创业调研
二.宁波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密切
从调研看,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创业学院负责,师资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创业课程大多由辅导员担任,游离于正规教学体系之外,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践环节、实习方式都带有片面性,创业教育尚未系统化,未能将法制观、政治观、科学素养等因素融入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专业教师重方法,轻实践,重理论,轻实训,所以出现问卷调查结果呈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相关度低、创业质量与层次较低、一次成功率不高的现象。
2.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不浓郁
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共同作用的产物。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发掘多方的教育资源,寻求高校潜在教育因素,共同营造先进、多元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并将其内化于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造成高校创业师资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等相关经验;二是应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倡议,导致专业的师资匮乏。教师上课基本是照本宣科,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教学能力不够是因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杯水车薪,主要是KAB项目培训,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趋势展望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德育为引领,立德树人,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竞赛,在实践中锻炼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维护积极心态,提高情商和抗挫折能力。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强化体育锻炼,改变熬夜等不良习惯,主动运动,为创新创业提高健康的体魄。
2.加强显性与隐性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显性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是课程结构的主体和人才培养的依据。隐性课程通常渗透于第二、三课堂,形式比较间接和隐蔽,但是两者相互补充和关联,共同育人。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候,高校要注重合力安排显性与隐性课程,加强两者的融合与渗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五维一体”协同联动模式
1.理念维度。理念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行动的向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继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给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大学生群体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要自觉研究、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测和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储备。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育人与服务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
2.队伍维度:教师队伍是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稳步发展的根本。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全员育人,调动高校党政领导、教师和校友、产学研合作单位等校内校外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整合校外优秀的校友企业家、公司创业成功榜样等资源,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专业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均衡、创业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提高教学能力。三是打通教师队伍的流通机制,注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兼职配备,既有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也有校外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创业导师。
3.方法维度:完善理论和实践两大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学院,整合全校资源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开展创新意识、创业实战能力的创业计划大赛;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渠道,将创新思维转化为生产力,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四是坚持高校-政府-企业联合,争取政策、资金和人员支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领域和层次。
4.内容维度: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配合和相互渗透。专业学科中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因素,扎实身后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之本,能够提高创新创业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技产品的意识与能力。通过专业教学的知识传授,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转化成生产力,从而推进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要注重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间的融合,分阶段、有重点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审时度势,明确目标,勤奋学习,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将个人理想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实践中,自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生价值。
5.意义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从KAB创业基础课程、到GCDF创业技能课程,再到企业管理课程,从内容上看,不断成熟完善;从形式上看,载体丰富多样。根据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从问题解决导向入手,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是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法制观和政治观教育。三是加强大学生创业的道德观和创造观教育。四是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心理教育。
[1]陈海燕等著.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G].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2]王晓红.基于公寓文化建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G].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