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2018-06-20

荣誉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套曲三弦散曲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並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韻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南音起源於前秦,兴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乐器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狗叫)、木鱼(铎)、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工呎谱

泉州南音有着别具一格的记谱法,称为“工乂谱”(“乂”为“呎”字的俗写),它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正声为基础,与全国统一的七声音阶的工呎谱並不相同,让人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乐谱。泉州南音工乂谱由谱字、“指骨”(表示时值和琵琶弹奏记号)、撩拍三部分组成,是记录泉州南音音乐语言的汉字化表意乐谱,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

内容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

“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

“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4套。

“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

特点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韻味和所用乐器的製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係,“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異域情调。

曲海

泉州南音素有“曲海”之称,俗谓“诗山曲海无底谱”。南音散曲不计其数,有的说有3000多首,甚至有说有6000多首的。具体数字是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早期南音传承為设馆授徒,先生(师傅)对学生(徒弟)口耳相授,曲谱不轻易示於人,南音先生(师傅)手中(心中)有多少曲谱当学生(徒弟)的都不一定清楚,更别说其他人了。

传承意义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繫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套曲三弦散曲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爷爷的三弦
学习民歌 拓展散曲创作之路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