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大为演唱艺术的特征及演唱技术

2018-06-20刘玉洁

参花(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艺术特征

摘要:作为民族声乐界“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之一,蒋大为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甚至被业内人士冠以“新民歌之父”的美誉。在演唱艺术方面,蒋大为继承发扬了传统声乐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强调科学的呼吸方法,借助良好的共鸣以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通过不懈探索与追求,蒋大为形成了完善的声乐理论体系,打造了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更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为推动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蒋大为 演唱艺术 艺术特征 演唱技术

作为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的领军人物,蒋大为为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积极投身声乐演唱艺术事业,为广大群众演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努力探索声乐演唱艺术技巧,在继承发扬传统民间戏曲演唱技巧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借助良好的共鸣实现最佳的音响效果,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与此同时,他完善声乐教育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全面分析蒋大为演唱艺术的特征及演唱艺术,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蒋大为个人经历及艺术成就

蒋大为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声乐教育家,他始终奋斗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前沿,是当代中国歌坛较活跃的歌唱家之一。蒋大为出生于1947年,他走上声乐艺术道路的经历十分坎坷,能够与声乐艺术结下深厚缘分,当庆幸以下三个关键事件:一是加入天津市和平区宣传队。蒋大为因青春期变声后嗓音条件明显改善,又通过参与体育运动锻炼了气息,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与鼓励,加入宣传队后又进一步坚定了走演唱艺术道路的信心。二是得到恩师蒋洁先生的指导。蒋洁先生是蒋大为以前的音乐老师郑素芳的爱人,蒋大为演唱了一首《牧工想念毛主席》得到了蒋洁老师的充分肯定和悉心指导,这使得蒋大为受益匪浅。三是師从高慧菊老师。1969年,蒋大为被调入吉林省森林警察文工团,后到吉林省艺术学院师从高慧菊老师继续深造,最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声乐艺术家。蒋大为的演唱具有金属般的质感,音质清亮醇厚,音域广阔宽泛,吐字圆润清晰,情感表达到位,即便步入高龄后,仍能够保持良好的演唱状态和高超的演唱技巧,令人折服。

二、蒋大为演唱艺术的几点特征

如前所述,蒋大为先生取得了颇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更是第一个公开提出“中国唱法”的歌唱家。他否定那种“一味地去模仿别人,缺乏个性与创新,失去了民族声乐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没有自己的味道和风格”的艺术实践。经过执著的追求,蒋大为最终形成了极富个性的演唱风格。

(一)情感真挚充沛

以情动人,情感真挚充沛而富于极强的感染力,是蒋大为演唱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蒋大为声音条件极佳,但他更注重实现声情的有机结合,以优美悦耳的声音来表达和展现真挚动人的情感,最终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为广大群众奉献动人心弦的音乐作品,构建起共鸣共振的欣赏关系。

(二)民族特征鲜明

民族特征浓郁鲜明,是蒋大为演唱艺术的又一突出特征。蒋大为深深地热爱着脚下这片故土,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艺术的沃土之上,在其所演唱的音乐作品中,富于民族性、地域性的不在少数,而他总是能够运用一些民族声乐技巧,如语调、语气、语势等,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间所蕴含的民族意蕴更加醇厚。如他所演唱的陕西民歌《信天游》粗犷豪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灵活婉转,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高亢清亮,平原地区山歌《探妹》则自然舒展,等等。

(三)时代感浓烈

蒋大为的艺术生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他用歌声讲述了时代变迁,歌颂祖国发展的光荣历程,也描绘了时代发展下普通群众的不懈追求,如代表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敢问路在何方》《骏马奔驰保边疆》《木鱼石的传说》等等。跟随蒋大为的歌声,广大群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这也充分奠定了他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蒋大为的演唱艺术

在演唱技术的锤炼中,蒋大为始终将真实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表现性密切统一,孜孜以求、积极探索,最终形成了完善的演唱艺术风格。

(一)自如的呼吸

“气为音之帅”,声乐演唱非常强调气息的运用,也就是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呼吸”。蒋大为对气息的理解十分充分,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是比较突出的百米跑选手,这使得他的气息相对来说比较充足。而在他走上声乐演唱艺术道路之后,又受到蒋洁和高慧菊的指导,在气息运用方面拥有了自己的理解。蒋大为强调气息在演唱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胸腹式呼吸是比较完美的呼吸方式。在具体演唱过程中,他采用的方法是,深呼吸后,再用嘴巴慢慢将气流匀速呼出,让呼吸表现出节奏感。正因如此,他在演唱中总是表现得十分自如、游刃有余。

(二)良好的共鸣

共鸣,即物体之间因共振而发出声音的物理现象。在声乐演唱中,共鸣具体是指由气息冲击导致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也包括引发人体内其他共鸣腔体而产生共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体是最神秘、最复杂又最富于魅力的声乐演奏乐器,这一乐器包括多个共鸣腔,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蒋大为非常重视共鸣技术在演唱中的运用,在他看来,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不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共鸣效果上差异明显,美声唱法共鸣宽、洪、粗、大,民族唱法则细一些和短一些,同时,还要注意咽喉腔不要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咽喉适度打开,下巴适度放松,要将共鸣主要集中在头腔(鼻腔)位置,以保证声音通畅甜美。

(三)强调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中国传统声乐的重要审美标准,蒋大为在这一点上受蒋洁先生的影响颇深。据他回忆,蒋洁先生对他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他在演唱前必须先把歌词念好,要清楚熟练。蒋大为还十分注重从传统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擅长运用戏曲的润腔行腔技巧,最终在歌唱事业中走向辉煌。蒋大为认为在演唱中要能够将声音的速度、长度、厚度以及强弱等有效地表达出来。另外,他还非常强调元音的发音,在演唱时他的元音饱满有力,达到了极佳的音响效果。

蒋大为是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的领军人物,“中国式演唱”的倡导者,一代乐坛的常青树,他为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蒋大为演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继承发扬了传统民间戏曲的演唱技巧;他巧妙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锻造了极具辨识度的演唱风格。与此同时,他积极投身于声乐教育事业之中,为我国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在我国乐坛“千人一面”之风愈刮愈烈的今天,重新探讨蒋大为的艺术生涯、演唱艺术特征及艺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夯石.连队舞台造就蒋大为[J].军营文化天地,2005(02).

[2]高峰.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认为——原生态的提法不够准确[N].中国艺术报,2007-6-15.

[3]张宁.重新论证“胸式呼吸法”——为胸式呼吸法说几句公道话[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9(04).

[4]杜仲华.蒋大为:如何突破歌坛“瓶颈”[N].今日报,2012-7-13.

[5]刘晴.蒋大为批判唱高音往上嚎:唱歌要字正腔圆[N].今日报,2014-4-14.

[6]张双瑶.蒋大为歌唱艺术风格探析[J].艺海,2012(11).

(作者简介:刘玉洁,女,本科,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艺术特征
勇毅执着的追求 坚实丰厚的建树
——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评介
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略谈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