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如画 诗如歌
2018-06-20曹美娟邝瑞平
曹美娟 邝瑞平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就是要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村居》,用28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春天迷人的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欢乐场景。笔者在教学中紧扣语言文字,理解诗意;巧妙融入音乐,以诗和歌,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一、聚焦文字,唤醒想象———景如画
1.聚焦文字,理解内容。
语文教学应始终把学生的感受和思维的触角伸向字词、句子、段落。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描绘的美丽春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儿童的快乐生活。学习伊始,笔者设计了问题:“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人和事?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圈画等形式,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草、莺、杨柳、烟和儿童放风筝的事,笔者适时板书出来,让诗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于个别难理解的字,如“醉”,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出示三种意思(喝醉;陶醉;东倒西歪的醉态),让学生来选择,学生选择第二种“陶醉”;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要选择第二种,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字、句的意思:杨柳长长的枝条在微风中拂过河堤,它也陶醉在这烟雾迷蒙中,是因为美才被陶醉,是因为这春才被陶醉。一个“醉”字,就把杨柳的神韵描绘得入木三分,也把杨柳写活了。
2.唤醒想象,丰富内容。
如何将诗中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古诗文语言和现代文语言的精妙,课堂上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中描绘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课堂教学。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笔者根据前面的学习提问:“诗中用了几个字写草?”学生迅速找到两个字“草长”,笔者提示方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能从这两个字中读出很多东西,并要求学生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用学过的写草的句子,用上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的生长状况描绘出来。学生的回答由“草儿长出来了”“小草变绿了”,到“草儿从地下探出头来”,再到“草儿从地下探出头来,给大地换上了绿油油的新装”,在想象的翅膀中孕育出丰富的语言表达,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同时,将古诗文和现代文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两种表达的妙处。笔者出示“草”的图片,配上诗文“草长”,再配上现代文“草儿从地下探出头来,给大地换上了绿油油的新装”,学生分组读,说出自己的体会。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后笔者告诉学生:古人用两个字就能写出如此富有生机的小草,非常厉害;而孩子能从这两个字中读出如此丰富的内容,非常了不起,所以,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作者笔下的春景图和儿童的快乐生活图,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逐渐展现。
除了理解诗句意思,笔者还设计了语言运用的环节,这既是知识巩固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如让学生给画配诗,“看到这样一幅图,你会想到我们今天学的哪句诗呀?”“为什么都是写春天的诗,你却要用这一句呢?”景画交替,让诗如画,让画入诗。
二、把握节奏,融入音乐———诗如歌
音乐性是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显著标志。吟唱和朗诵能将诗歌的这一特点展现出来。
1.读出诗的韵律。
诗歌在古代是可以吟诵的,每首诗都有自己的节奏。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用“/”画出诗歌节奏,并根据这个节奏读一读,读时提示方法:做到音断气连方能表现出它的韵律。先让学生读,大家评价,然后教师参与其中,跟学生一起读。如教师读“草长”,学生接读“莺飞/二月天”。教师读“拂堤”,学生接读“杨柳/醉春烟”。如此反复几次后换种节奏读,教师读“草长莺飞”,学生接读“二月天”,教师读“拂堤杨柳”,学生接读“醉春烟”。学生懂得诗的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变一变,又是另一种韵味。为此,设计了小组接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接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对诗歌逐渐熟悉,为后面的理解和背诵打下了基础。接着出示了一首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尝试用以上两种方法读,让学生明白“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能读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从而懂得诗的节奏是由诗的格式和内容决定的,不能随心所欲。
押韵是诗歌韵律的另一表现。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我们不必跟小学生讲那么具体,但让学生了解押韵运用得好,可以使詩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为此,笔者设问:“这首诗读起来这么好听,其实还有一个秘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不了的情况下,笔者示范读了诗歌,特意将押韵的字读得响亮,个别悟性高的已经有答案。于是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再去读,在读中感悟,最终学生发现“天”“烟”“鸢”的韵母中都有“an”,引出诗歌押韵的方法,并回顾一年级时学过的《静夜思》中“光”“霜”“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自己也能主动发现《悯农》中“午”“土”“苦”的押韵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2.唱出诗的情感。
音乐性是诗歌的先天素质。很多诗作,都是可以入乐和歌唱的。笔者在设计教学时,将这种形式嫁接到课堂上来,让正襟危坐的诗歌,因现代旋律的注入而灵动,焕发新时代的气息,重获新生。
笔者查询并收藏了《青年好声音》中的《婷婷唱古文》。《村居》这首改编的歌曲,有唱也有诵,风格清新,节奏明快,学生喜欢听也容易学。在新课结束前几分钟,播放歌曲《村居》,学生的情绪很快被带动起来,尽管开始不会唱,但能随着旋律打节奏,慢慢地边听边学唱,听第二遍时,大部分学生已能唱了。大家沉浸在诗歌的音乐中,再次领略诗歌之美、作者之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郴州市苏仙区湘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