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家型校长的实践创新素养:为何与何为①

2018-06-20季春梅

中小学管理 2018年5期

摘要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出,试图解决教育家型校长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践理性、实践自信、实践自觉、实践引领。实践创新素养是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真实而具体的发展诉求,而非被动的资质条件或抽象目标。应遵循整体化发展、双主体发展以及共同体发展的原则,研究与设计指向实践创新素养提升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教育家型校长;实践创新素养;反思性实践者;实践理性;实践自信;实践自觉;实践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5-0045-03

“教育家办学”是国家对校长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家型校长的属性内涵及行动担当。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初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表明了我国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决心与信心,这也是新时代对教育家型校长提出的战略性要求。

一、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出

近年来,教育家型校长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议题,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特质、成长规律、培养模式等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何谓教育家型校长,大家尚未形成统一、精准的定义,但是已有学者开始将研究教育家型校长的素养与研究其培养路径联系起来。如严华银认为,领导力、思维力、创造力与表达力是教育家型校长的核心素养。[1]在笔者看来,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首先要指向个人专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核心素养突出地体现为基于理性自觉的实践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这里至少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内涵要兼顾个体发展、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取向,即个体的创造性既指向自身的专业发展,又同时关照事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求;二是教育家型校长最本质的属性是其实践性,[2]实践能力需要在理性的思维模式与自觉的行动模式中逐步得到提升,而实践创新素养既是其实践水平与层次提升的前提,也是其结果。可以说,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升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重要标识。

笔者认为,实践创新素养之所以成为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标识,与近些年来人们对名校长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关。目前在干部培训领域,主要存在两种较为典型的培养理念。一种是强调教育理论优先,认为校长普遍缺乏理论指导,故需要在名校长培养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另一种强调教育实践优先,认为名校长作为办学的实践主体,需要进一步提高解决实践中的普遍问题、重大问题及难题的能力。这两种培养理念各有侧重,也各有偏颇。随着近年来各地对名校长培养的日益关注,大家普遍认为,需要构建一套不同于已往的校长能力与素养体系,以更好地探索促进名校长成长的培养模式。

那么,究竟该秉持怎样的培养理念,才能回应这些现实需求呢?美国学者舍恩在《反思性实践者》和《教育反思性实践者》两部著作中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在他看来,“反思性实践者”是实践者脱离了对技术的依赖或者对理论的恐惧,而对实践采取一种反思的态度,其特征是“在行动中认知”或“在行动中反思”。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改变了已往非此即彼、线性化的培养思路,为我们转变培养理念、培养路径以及进行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出,正是在对这种培养价值进行深度反思的基础上,对培养宗旨、培养目的和培养路径的重新定位。

二、实践创新素养的内容

如上文所述,实践创新素养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为了解决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中面临的困境。因此,实践创新素养基于实践能力,又高于实践能力,它是对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深化,即让实践能力更具有价值意涵与理性意味。具体来说,它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 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理论理性相对应,是指个体与自身行动和选择相关的理性。教育家型校长的实践理性突出地表现为对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等教育改革主流价值的把握,对当前教育发展中一些本质性、前瞻性的重要实践问题的理解,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使命感与教育情怀。

2. 实践自信

教育家型校长从自身丰富的实践出发,通过系统地观察、反思与问题解决,构建有关个人实践的概念、体系,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正确性和合理性,最终形成独特的教育实践体系。在此过程中,理论只是为复杂的、不确定的、高情境性的教育实践提供可参考的认识资源;而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高质量办学追求为一体的教育实践体系的形成,才是教育家型校长建立实践自信的源头活水。

3. 实践自觉

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其自身。这种自觉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凸显—对实践中的难题、疑问不是采取抱怨或观望的态度;行动目标明确—对准目标,勇于实验,敢于创新;发展动力持久—有充分的信心与能力面对发展中的问题,不气馁、永坚持。这种实践自觉亦是教育家型校长教育情怀的最重要的体现。

4. 实践引领

教育家型校长的实践引领主要表现在:个体独特的人格特质,特别是其较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创造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对学校和社会发挥的价值引领作用;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产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需要强调的是,包含以上四要素的实践创新素养是一种综合性表征,它是教育家型校长真实而具体的发展诉求,而非被动的资质条件或抽象目标。

三、提升实践创新素养的路径

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升是内在的自我养成与外在的系统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选择提升实践创新素养的路径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整体化发展

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是整体化的;相应地,指向实践创新素养提升的培养路径也应该是整體化的,即整体性地架构实践创新素养课程体系。比如:通过项目研究,创设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情境;通过理性提升,帮助校长形成具有原创性、个性化、引领性的成果等。整体化发展理念还将有效促进评价方式变革,以真正推进教育家型校长成长。教育家型校长难成“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部门对他们的评价仍较多地停留在学生成绩高低、教育行政部门满意程度等层面,未关注到其整体化发展的情况。因此,建立指向实践创新素养的具体的评价指标,以实践创新素养带动其他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发展目标。

2. 双主体发展

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场域,尤其是其所在的具体的学校场域。因此,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与学校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关系。相应地,外部对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与评价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本身,还应关照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主体”,即学校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创新素养不是无关情境的抽象存在,而是在促进学校创新性发展中成就自我的一种能力。

3. 共同体发展

共同体可以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首先,培养机构要积极地为教育家型校长搭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构建培养机构与名校长之间平等、信任、互补、协商的研究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理念的确立,旨在打破单纯地以理论为中心或以实践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理实相谐共生。其次,倡导由“名校长学校—地方政府—培养机构”构成的事业共同体,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成果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3]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为教育家型校长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升创造更加广阔、开放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严华银.教育家型校长的“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8-03-21.

[2] 季春梅.基于研究共同体的理性自觉:教育家型校长培养之目标、理念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

[3] 回俊松,季春梅,严华银.“培养基地—地方政府—名校长学校”名校长培训模式构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3).

注释:

① 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JYB0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