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同样可以办出优质教育

2018-06-20李永生

中小学管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山区优质学校

李永生

2012年,我带着北京市教委领导的谆谆教导和门头沟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殷切期望,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从市教委来到门头沟区担任区教委主任(后兼任教工委书记)。此后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我和全区教育人一起,不断改善山区办学条件,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绘制了门头沟区的“教育新地图”,也对山区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8.5%,全区有30万人口,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也是全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全区优质学校少,教育质量排在全市后列,人民群众对本区教育缺乏信心,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对于这样的远郊山区,如何尽快缩小其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让山区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既是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我的责任、使命与追求。

胸怀“山里教育同样可以办成优质教育”的信念,我开启了作为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一段追梦历程。经过反复调研和思考,我逐渐明晰了加快发展山区教育的工作思路:一是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山区教育优质发展;二是狠抓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内部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让引进的资源在本区落地、生根、开花,由此带动山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一、“引”:实施引进战略,尽快提升山区学校教育品质

对于教育基础薄弱的山区,要想加快改变其教育面貌,办优质教育,如果完全依靠自身资源,按部就班地进行自我积累,那么在时间上,山区的孩子等不及,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也等不及;而且亦步亦趋,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因此,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尽快走出一条科学、高效的教育发展之路,通过资源、人才、科研、理念的综合引进,促进山区教育优质发展。

1. 引进名校名园,扩大优质资源规模

其一,引进优质民办幼儿园。考虑到全区最大的矿工棚户改造安置区内居民對优质学前教育的渴望和老百姓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客观实际,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全市率先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引进品牌民办机构办普惠优质幼儿园的试验。通过政府提供生均经费差额补贴,购买教育服务,使得棚户安置区的居民子女只交公办园费用,就能享受优质学前教育;两所幼教机构因为有政府支持,不仅节约办学成本,而且扩大了教育影响,因此都很乐于参与;区教委利用财政支持,快速解决了棚户区居民子女的优质学前教育问题,同时减少了公办教师和管理人员需求,且总投入低于公办园,一举多得。

其二,引进中心城区优质中小学资源。在北京市教委实施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的支持下,我们先后引进北京八中、人大附小等八所中心城区名校,创办了人大附小京西校区等“京西系列”八所新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新校园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引进学校的校长办学思想和管理要求实施;寻找政策突破口,将学校的法人代表确定为引进学校的校长,从管理体制上促进门头沟学校与引进学校本部无缝对接。以人大附小京西校区为例,学校的领导班子全部由人大附小本校派遣,区教育工委履行任命程序(本区只派一名副书记到学校协助工作),学校招生、课程、教学、教研、师资安排、绩效考核等工作全部与校本部一体化。因为敢于“放手、放权”,我们逐渐探索出一套优质资源跨区域引进并“落地生根”的工作机制。

其三,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认真研究其他地区与大学合作办学的经验后,我区把引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的方式从学校层面下沉到院系层面,选取两所比较薄弱的中小学校和一所棚户改造安置区的配套幼儿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进入。教育学部先后开展学前、小学、初中系列教育试验(将这些单位命名为“京师实验幼儿园”“京师实验小学”“京师实验中学”)。学校校长由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通过公开竞聘担任,教育学部的专家团队在学校(幼儿园)开展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改革实验。通过教授办学、专家引领、科研试验,学校(幼儿园)办学很快就有了起色,逐渐形成了门头沟区的“京师”系列特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不但使实验学校发生巨大变化,还使得全区域在教育理念、教育科研、干部教师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2. 引进人才,提升干部教师素质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其中包括缩小城乡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门头沟区在加强本土教师培养的同时,争取多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2012年以来,20多名校长、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及博士生等人才的引进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直接引进名师的同时,按照“为我所用,可以不为我所有”的思想,我们还聘请了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和市教研员成立了中学物理陶昌老师、中学语文李卫东老师以及小学数学吴正宪老师等“名师门头沟工作站”,使更多的山区教师拥有得到高层次专家面对面指导的机会。

3. 引进科研项目,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相对于中心城区师生的发展,山区师生最缺乏的不仅是“经费”,更是“机会”。我们先后引进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引进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全区推广;同时引进和举办全国性教育论坛,如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民进中央主办的“全国中学校长高端论坛”等,让干部教师与专家同台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合作和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展示,逐步实现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升级换代”,提高干部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育自信。

二、“改”:改革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提高山区学校治理能力

对于山区来说,引进不是目的,只是策略。引进要实现的目的是由“输血”变“造血”,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山区教育优质发展,而重点则在于通过深化内部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变革,激发学校干部教师的主动性、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全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想干事,干成事,从而焕发学校活力。

1. 实施“任期目标责任制”,为校长释放自主管理空间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传统惯例是,校长只要没有出现重大工作失误,一般都是到龄才退休。因此,一些校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显得不足。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我们实施了校长(包括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规定校长每个任期为三年,满三个任期者进行轮岗交流。校长要提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自己的三年任期目标,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并根据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对校长的任免。同时,将诸如学校干部任免、教师岗位配置、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等权力依法依规下放给学校,为校长释放更多的自主管理空间。

此外,我们还选拔了一批优质校的副校级干部提任到山里的学校担任校长。这些校长在优质校已锻炼了多年,有了优质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能很快将优质校与山里学校实现对接;而且这些校长年富力强,有朝气、有干劲,有原来优质校的资源援助,由此会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生态。一大批校级干部通过交流走上山区学校新岗位,效果良好。

2. 实施“干部逐层岗位竞聘制”,建设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

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层管理人员任用机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着力推进学校副校级干部和中层管理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施“干部逐层岗位竞聘制”。学校副校级干部与中层干部一样,经由公开竞聘产生。学校按照考核结果公开认定,把能力强、人品好、有威信的人提拔到学校管理岗位。通过“校长组阁制”,一个效率高、凝聚力强的班子很快组建起来。竞争上岗和任期制的实施,在全系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

3. 改革“论资排辈”式干部选拔方式,鼓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为解决全区学校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我们鼓励年轻的优秀教师参与干部竞聘。一方面,允许区级骨干教师直接竞聘学校副校级干部,降低一般教师竞聘学校中层干部的附加條件,使一批年富力强、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通过公开选拔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规定每个单位还要公开选拔一位30岁左右的校长助理,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使用。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既是对干部队伍的补充和优化,也为教师个人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

4. 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制”,激发教师内在工作动力

为解决全区学校人员结构性超编、缺编和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在全系统正式在编教职工中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制”。即扩大学校岗位聘任权,鼓励学校结合课改和学校发展实际,按照编制对学校的组织机构进行再造,对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再设计,同时系统设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与此同时,我们变“末尾淘汰”为“末尾先选”,首先将全区缺编二线岗位进行公布,面向全区实行岗位竞聘,改变教师只在校内竞聘的模式;鼓励骨干教师向山里和基础薄弱学校流动、高学段向低学段流动。推进学校内部和校际岗位竞聘,促进教职工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促进了教师平稳、合理流动,盘活了教师资源。

5. 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

由于操作方式的变化,一些校长对新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很不适应。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一种薪酬迭减机制,它要求学校在工作岗位设置过程中,尽可能科学穷尽工作职责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各学校要按编设岗,根据岗位职责、工作性质和难易程度等重新设计校级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实施教职工全员岗位竞聘,实现岗位职责与绩效工资的统一,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同时,建立“校长绩效奖励基金”,推动各单位合理拉开岗位间的校级绩效工资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三、“创”: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激活山区学校办学活力

机制的本质是关系的集合体,是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是“制度化了的方法”。机制一旦形成即具稳定性,长期不变即具保守性。激活山区学校办学活力,必须对教育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不断进行重组,理顺政校关系,寻求“制度化了的方法”的新突破,由此使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1. 建立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机制,提升山区学校管理水平

为加快提升山区学校教育水平,我们推行了大峪中学、大峪一小、大峪二小等一批区内优质校与山区学校一对一帮扶政策,在全区建立了多对学校发展共同体,形成“大峪系列”学校。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强化优质校的责任,实行捆绑评价,重点考评其对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支持、资源共享、师生交流等内容,年度学校考核成绩实行“两校平均制”。“捆绑”发展从研、教、考、评等方面帮扶开始,逐步实现学校间人、财、物整合,最终达到“五个无差别”,即办学理念、教师素养、工作要求、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无差别。

2. 建立新型“导-督”关系,为山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

我们尝试“借脑引智”,整合高校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优秀校长的力量为学校提供专业性指导,改革学校监督和指导一直以来主要依靠政府督导部门和机关行政科室的做法。

一方面,尝试让不能任满三年一个任期、即将退休的正校级干部提前离岗,组成“教育巡视组”,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的优势,负责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诊断,并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和学校反馈。另一方面,与北师大教育学部合作,聘请教授组成专家组,每位教授负责四、五所学校,定时深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

针对学校绩效考评存在的弊端,我们还引进北师大专业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重点关注在一定时间内,校长在自己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办学水平所获得的实际进步程度和社会满意情况,剔除学校之间因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办学质量差异等因素。

3. 建立“研训一体化”机制,提高山区教育科研效能

区教师进修学校长期存在职能部室多、机制僵化、各自为政、研训脱节等问题,对基层学校和教师指导作用不大。我们按照“管理重心下移、核心功能上移、研训一体”的思路,打破学校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建立“以学段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实现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多职能的整合,从而减轻基层学校和教师重复、低效的研修负担。此外,还变“教研员”为“研修员”,面向全区公开招考;研修员的职责由单一负责教研工作变成集五项职能于一体,全面负责所辖领域的教师专业指导、教育科研、德育、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等工作。其中高中研修员由各学校选拔各年级、各学科的领军教师兼任,根植于一线课堂。

4. 建立“新九年一贯”融通机制,破解山区学校幼小衔接问题

我们支持优质小学举办附属幼儿园,进行“新九年一貫”实验,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从理念、师资、教材、习惯、活动等方面实现学前三年和小学六年的综合贯通,促进小学、幼儿园融通一体,避免幼儿园“抢跑”。“新九年一贯”实验解决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推进了小学入学政策和教学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

四、“守”:完善教育政策保障,永续山区学校的教育坚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区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冲击着山区教育,然而,“学校在,文明和希望就在”。山区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一批热爱山区、扎根教育、执着坚守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政策,让人文的阳光照进山区,为山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使山区教育的火种绵延恒久。

1. 坚持送教进山,守望大山里的文明和希望

近年来,山区常住人口急剧减少,有的地方人口少到连小学都办不起来。但是,山区教育发展不能只算经济账。一般来说,山区学校能不撤的时候,就尽可能予以保留。深山里有个乡撤并后,这里还有两三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可是山路遥远,孩子太小,不能到山下上幼儿园。为了不让这几个孩子的三年学前教育荒废掉,我们安排每天从山下的小学开车上山,把一个幼儿园教师、一个保安、一个司机送上山,办一个山区幼儿园,保安兼卫生工,司机兼厨师,就这样坚持着把孩子们送进小学。

2. 优先配置师资,为山区学校吸引和留住人才

困扰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是招聘不到教师。近几年,我们每年将争取到的有限进京指标投放给山区学校,新增的教师指标也优先满足山区学校需要。经过几年努力,山区学校的教师结构趋向年轻化和高学历,其中,35岁以下的占52.8%,硕士学历的占4.4%,本科学历的占82.0%。

解决山区学校骨干教师缺乏问题的一项措施是改革山区支教激励机制。虽然国家有教师评定高级职称必须有农村支教经历的规定,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将政策实施程序做了调整,拿出机动指标,允许城镇学校教师“先参评后支教”,评上高级教师的当年即去山区学校工作。通过改革,打消了教师支教的顾虑,调动了城镇教师支教的积极性。

3. 拓展提升通道,助推山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困扰山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因为学生减少而导致的学校教师总量超编与结构性缺编。我们通过制度变革,让超编教师通过考核、竞聘,在新单位或新学段获得新岗位。然而,迅速提高他们的岗位能力,让他们顺利适应新岗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此,我们通过与大学合作,利用山区生源变化的档期,分批次对超编教师做“一年脱产跟岗”培训。即每周三天在大学听专家集中授课,进行理论学习,有两天到市级优质校跟随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和班级管理学习。这种创新性的培训方式,也是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的新探索。

此外,针对山区学校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交往少等问题,我们以“智慧门头沟”建设为基础,筹措资金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所有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开拓“互联网+教研”活动,给每个教师免费派发一个智能手机,为教师提供信息费和上网流量,让山区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同步免费观摩北京市名师网上课程,拓展了教师专业学习的平台。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门头沟区的教育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优质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京师”“京西”“大峪”三大系列教育群初步形成并开始显现办学特色;三所高中校中有两所进入北京市84所优质高中行列;中、高考成绩均有大幅提升,优秀生源开始从市区回流门头沟;干部教师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激发,师资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特级教师已有17人,是五年前的三倍。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区委区政府重视教育和棚户区改造这一契机,加强宣传,推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基本布局,几年来新建改建学校及幼儿园占全区60.0%,总建设面积约4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全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信和百姓满意度不断提升。2014年门头沟区教委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门头沟区教委机关被评为第六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门头沟山区教育的发展折射出中国乡村教育的真实变化。探索山区教育振兴之路,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追梦之旅,其中有困难,有不足,有汗水,有快乐,但更有无限的期待和坚定的守望。如今,门头沟的山区教育正在徐徐展开一幅美丽多彩的画卷。2016年11月,我被北京市委组织部提拔调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院长。虽然我离开了山区教育现场,但是“山里教育同样可以办成优质教育”的信念依然在大山深处、永定河畔延续……

猜你喜欢

山区优质学校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山区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