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具备的良好心态
2018-06-20张明伟
张明伟
[摘 要] 课堂教学的心态至关重要,是教师意识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保持陌生化、表现欲和情景化的心态,就能更好地调动自身积极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以良好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主观能动性;陌生化;表现欲;情景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96-02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发挥好,讲解透彻,良好的专业知识是一方面,自己的心态调控又是重要的一方面。这关系到自己的临场发挥和课堂教学效果,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结合自己所授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谈谈心态观把握的关键方面。
一 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要的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毛泽东说:“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1]这就很好地说明了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而不是原本地接受。所以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这就很好地说明了意识具有提前规划、安排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对信息进行选择、重组、建构,根据当前的对象,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这都说明了主体意识的客观能动性的重要性。由此,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完全可以把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到课堂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好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展示出自身的讲课魅力。
二 教學应具备的良好心态
(一)陌生化
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把该理论运用到课堂上,就是要求我们每次上课时,要有第一次上课的心态,是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上课,保持一种陌生化的情感。这样在课堂上就有一种新鲜感,期待自己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这种情感就能刺激我们的神经,激活我们的意识,促进我们的探索和好奇心。我们就会调动自己的所有学科储备,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笔者在上概论课时,有时因疲劳因素和重复上课,处于应付的状态,这时上课发现没有了灵感,譬如讲解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举的例子是木桶装水的高度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笔者原来的设计是为了增加提高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要引用“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的流行语,可思维无法激活,设计的教案全然忘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保持新鲜感的情况下,自己处于活跃的状态,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比较好,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妙语连珠,课堂因而会出彩。在讲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时,因为是十一假期后的第一次课,笔者有一种上讲台的新鲜感,举了贾平凹大学毕业之后,一年收到一百多封退稿信时,笔者评论道,他不认输,我就不信我不行,但他还真是不行。这句的顺承是很意外的,不合乎常理的,引起了学生的大笑,效果很好。但笔者并不是专门设计该情节,而是突然灵感乍现,冒出了这一句,这就是新鲜感激发了自己活跃思维的结果。由此看来,保持一个陌生化的状态非常重要。
(二)表现欲
这也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心态。如果上课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公事的心态,这时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就不会发挥出来,讲课自然平淡无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具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时候主体就会千方百计调动自我的内在储备,把自己各项才能展示出来,把自己的专长、良好的素养、渊博的学识,得体的行为举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尽管可能达不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但有了表现欲的心态,自己就会绞尽脑汁调动积极心态,发挥自己的最大的潜能,表现积极、美好的一面,就能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上升一个台阶,和没有这种心态是有天壤之别的。笔者在上课时,有时抱着一般的心态来讲,发现课程进行下去,自己越来越没有动力和激情,越来越不知讲什么好,变成了机械地读PPT,枯燥无味。实际上,笔者准备了不少教学案例,也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因课堂上没有了表现欲望,都省略下来,一跳而过了,只剩下干巴巴的抽象的哲学讲解,课堂气氛沉闷极了,效果可想而知。
(三)情景化
这就是指在有了表现欲和陌生化这两种心态之后,还要在课堂上做到情景化。所谓情景化,是指在课堂上课时,要融入当时的情景,和学生融入一体,大家在一块进行学习,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在这种情景下,你就融入了课堂的环境,发现自己在和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了你我之分,这时,学生不再是学生,老师不再是老师,成了一个共同体,那么,你就完全沉浸在讲课的活动之中,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知不觉时间就飞快地过去,你发现很快就到了下课的时间。这就是因为你完全融入讲课的环境之中,不仅时间流逝飞快,而且因为你沉浸在其中,玩味在其中,就感到了讲课的快乐,不啻一次瑜伽练习,感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笔者发现,越沉浸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就越能调动起内在的潜能,越能挥洒自如地发挥,越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效果。譬如在讲解物质的概念定义及其意义时,笔者就进入了情境之中,自己不仅是老师而且还是学生,是自己在给自己讲解这部分内容,因而,从古希腊朴素的物质观——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讲到他掉到井里的趣事,讲到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受到的攻击,从原子到量子到弦论,物质到了即是物质又是能量的特殊状态,很好地表明了这种物质观的问题所在。因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定义是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上,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之中展开的定义,意义就是显而易见的本体论、认识论、思维方式、适用范围四个方面的划界问题。这样一气下来,水到渠成,是自己和学生一块讲解学习的过程,一切自自然然贯通下来,效果很不错。但是要进入情景化,最主要的注意问题是不要在课堂上有过多的杂念,不要想着这是在该学生上课,老师要表现出老师的样子,要表现出自己渊博的学识,不停地看手表控制好时间等意识。杂念越多,越有分别,自己越不能进入情景化,这时候越会把上课当成一个应付公事的事情,苦不堪言,无法进入其中,找到内在的乐趣。其实,问题就在于意念越多,越把外界的事物当成自己的客观对象来看待,越不能进入情景化。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通过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把存在作为第一位的研究对象,借以从知识论转为存在论的诠释,这样就能从最深层来解释我们和世界之间本源的存在。海德格尔举出的一个例子能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讲台” 。他写道:“我走进一个房间,一把推开了这个椅子,因为它挡了我的道”。这就是在原发境域之中的知觉,而并非对象化的观察,具有境域中的意义。他更明确地认为:“在观看讲台的体验中,有某个东西从一个直接的周围世界中向我给出。这种周围世界性的东西(讲台、书、黑板、听课笔记簿、自来水笔、校舍管理员、学生联谊会会员、有轨电车、汽车,等等)并不是具有某种确定的意义特征的物件、对象,此外还被把握为有这样那样意蕴的,而不如说,意蕴(Das Bedeutsame)乃是原初的东西,是直接给予我的,并没有通过一种实事把握(Sacherfassen)而造成的任何思想上的拐弯抹角。”[3]因而,和概念思维的对象化完全不同,在对象化的态度下,事物成为对我们主体来说毫无意义的、冷冰冰的客观现实,两者是疏离的。而在境域之中,我是完全投入其中的,和周围的事物是一体的,进入了情景化之中。
总之,这三种教学心态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把握住它们的精髓,自觉地运用到课堂中去,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关键就在于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前两种心态是发挥积极的心态的作用,调节自己的心理,以积极的介入来达到目的。而第三种心态是一种更本源的心态,可以说是相比较的消极心态,在最根本的情境之中从对象化转为存在论的一种情景化的教学心态,可能效果会更好。当然,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运用好这三种心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170.
[3][德]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M].孙周兴 ,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