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字启篇悟华章

2018-06-20陈治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淡泊评点诸葛亮

陈治勇

一、明晓题意

师:谁能告诉我“诫”的意思?把书合起来。

生:告诫。

师:还有其他意思吗?我们组词一下。

生:劝诫,训诫,诫备。

师:都是可以的,但文中是诫子,子的意思是?

生:儿子。

师:那能不能是“诫备”?或者他说的“诫烟”?

生:不行。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组词法来推测词义,但要根据文章的语境。有时意思不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这里可以组为“劝诫”或“告诫”。

评点1:点题,渗透学法。好的教育是渗透,而非灌输;是在对话里明晰,而非强行的否定或推行。一个“诫”的解读,渗透的是学法。在这里,学生懂得了初次接触文言,面临疑难时,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化难为易。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给予学生的是一支拐杖,一种自我成长的学法。

师: “书”的意思是?

生:信。

师:对,古代的家信或书信称之为书。是谁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生:诸葛亮。

师:诸葛亮是哪个朝代的?谁能知道诸葛亮的一些典故或一些故事呢?

生:三顾茅庐。

师:三顾的是谁?

生:刘备。

师:顾谁?

生:诸葛亮。

师:还有哪些典故?

生:草船借箭。

生:赤壁之战,空城计,舌战群儒,(师生相互了解这些故事)我们以后还要学《三国演义》的,这就是他的许多故事,不知道的可以记住几个,以后还要去看书。

评点2:拓展,丰富文本。语文考的是积累,课堂的积累因为与课文相互结合,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也是对学生自身积累的一种挖掘,而且有助于化解文言学习,特别是《诫子书》这样一种训诫类的文本本身枯燥,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在文中变得形象丰满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看似散漫,实则向核心靠拢,为文本学习奠基。这样的环节很多,比如下面讲到“宁静”的形——心里的静时,举例:毛泽东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心里的宁静。再如举诸葛亮住草庐,躬耕南阳,以及他写给刘禅的书信:“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来说明淡泊对于人生的影响等,都是实证。

二、知人论世

师:诸葛亮是古代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诫子书》到底是何时写的?又是写给几岁的儿子呢?

生:写给他八岁的儿子。

师:他写的时候,他自己怎么了?

生:病了。

师:他在临终前给八岁的儿子写了一封家书,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遗书。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这就是它的写作背景。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以后如何为人做事。当时的诸葛亮是这样写的,你说儿子能看懂吗?

生:不能。

评点3:背景穿插,以一当十。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这是写作背景。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以后如何为人做事。一个生命即将消逝的老父面对一个稚嫩无知的幼儿,告诫着如此难懂的言语,更可知诸葛亮此时此刻的期望之强烈。既然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却只写了短短八十四个字,可以想见这短小的文章里,字字珠玑,耐人寻味了。背景的穿插在无形中暗示了学生此文的价值,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期待,是一种深层次的兴趣激发。

三、疏通词句

师:那你们能看懂吗?我请一个人来读一读。

(出示古体版文章,请生读)

师:与课文相比,有何不同?

生:繁体字,没有标点。

生:从右到左。

评点4:对比,播下种子。此处有助于学生对文言古文的认识,这很有必要。或许它已经种下了某个学生探究古文的萌芽。

师:非常困难,但我觉得我们同学应该可以,因为我们这篇文章已经读了好多次了。谁来勇敢地挑战一下?

生读。

教师边写板书:夫、泊、淫、遂并注音。

师:“夫”在文中出现两次,都念“夫”二声,不要读一声“夫”。

教师再次出示学生书法《诫子书》,请生上台划分节奏,其余学生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上断句。

师:断句的时候是根据什么断的?

生:标点符号。

师:标点符号是断句后才产生的。有什么方法没有?如果这篇文章没有读过,意思也不懂,那该如何断句?

生:“非”字前面可以断。

师:为何要在“非”前面断句?

生:因为两个“非”像对联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请读一下。(生读)下面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也是一样的。所以此文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它的句子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师:所以,我们可以从对称的角度考虑,断句就省力多了。此文在文体发展上来讲是骈文,它追求的是对称。除了对称,下面又为何都是四个字四个字呢?

生:因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义相关。

师:从意思去考虑可以,而且它也有对称之美。

师:“夫学须静也”,为何这样划分?

生:有“也”。

师:“也”是句末的词,而且这个“夫”是什么词?

生:句首语气词。

师:所以从句首句末也可以知道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读文)。

评点5:节奏划分,授之以渔。教材是例子,但怎么用这个例子,各人可能有各人的方法。也许可以明确告知学生文句的停顿在哪里,甚至在学生已经划分了节奏之后,就向文意的探究深入。但这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单向的传授,一篇文章的传授。也就是1加1等于1的传授,甚至在学生无法记住的情况下可能还少于1。如何实现1加1大于1的增长?教师在这里作了很好的诠释——在答案呈現以后,去探讨答案的缘由,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里师生通过对话,使学生明确了句子的停顿可以从对称、句首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还有句子的意思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为学生以后的文言自我学习指明了一个方向,一种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刚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提出了这几个字,(出示提问字词:行、才须学)其他注解我们就不说了。我们来讨论下面这几个字。

评点6:选择,体现智慧。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教学该追求的——只教不知道的。孙绍振就说,我最讨厌在课堂上重复学生已知的。

生:“行”是行为。

师:君子的行为,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行为操守,行为品德。

师:比他的多了思想方面的。君子不仅要行为好,而且要品德好。那我们就把它翻译为“德行”。

生:“才须学”是通过学习得到“才”。

师:“须”是?

生:必须。

师:才能必须通过学习得到。

生:“成学”,是“学业有成”。

师:很好,他知道倒一下,其实文言文很多地方是倒装的。这里可以理解为“学有所成”。

师:“则”我们在《论语》里学过,记得吗?

生:学而不思则罔。“则”是“就”的意思。

师:这是复习法。刚才我们是猜,这里是复习。但“遂”我们没学过,功力好的可能知道。

生:于是、就。

评点7:“行”字,字义商榷。这里,教师同样注重方法的传授,如联系《论语》疏通“则”,从学生的答案点出“倒装”等。对于“行”的理解有一点可以商榷。课文注解对于“行”是按照名词性的“德行操守”来理解的。倘若如此,就会与下文句子难以衔接。在这里可以将“君子之行”的“之”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理解,这样“行”可以看作动词,作“为人”或“立身处世”来理解,如此,这句话就翻译为:“君子的为人”或“君子的立身处世……”,下面就是讲“应该”如何了,即为“君子立身处世”应该怎样做,这样与下文衔接就很自然了。这里涉及到应试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其实也很难,对于教材的破与立,如何处理,有时很难从心。

四、“静”之内涵

师:我们就选择“于是”,和“则”有点承接关系。我们学习了生字,书上详细注解的,我们就不一一学习了。等会讲到我们再一起品味。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

生:“学”,因为出现的频率最多。

生:“静”,因为下文说“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学有所成就需要安静。

师: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也说到了“静”?

生:静以修身。

生: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夫学须静也。

师:赞同“静”的请举手。看来支持者不多。但我们要说理由。我也觉得“静”可能会更好。我们要说得别人心服口服。“静”在古代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古体字:—— ————)

一边是“青”,同“清水”之“清”,表示非常纯洁。这是手在捡,表示要争取,所以边上是“争”。原意是全力以赴地去寻找门径。这是《说文解字》里的。语文书上的注解是摒除杂念和干扰,然后宁静专一。这个字发展到诸葛亮此文是这样的意思。那“静”在这篇文中有什么内涵?我们一起来寻求“静”的最高境界。作者告诫儿子,他到达“静”了就会有一个怎样的境界?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原文,其他寻找“静”的内涵和境界。

评点8:探源,教师的烙印。字义该如何理解?最佳的方式就是探寻源头。这里教师通过呈现“静”的演变历史,从源头让学生明白静是坚定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全力以赴的追求,“全力以赴地去寻找门径”可谓刻骨铭心。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刻的启迪与反省,体现的是教师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语文”实在是太庞大了,我们的视野有多宽,我们的解读就有多深,我们的课堂就有多灵动。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课是打上教师烙印的课。

同时,教师一句话:“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开了课堂的课眼,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核心点,能放能收,有条不紊。整节课围绕着“静”,不断播种,又不断收获,将《诫子书》的内涵一一打捞。

师:静以修身,如果一个人可以宁静专一,他可以修身。“修身”的意思是?

生:修养身心。

师:和注解的“治性”比较相似。《礼记》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十分重要。一个人如果能修身养性,就可以把家、国、天下管好。诸葛亮将静提到这个高度,其实是说静是所有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班训把“静”排在第一位。

师:“静”还可以达到什么境界?“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就是说做到“静”可以“致远”,什么叫“致远”?

生:达到远大目标。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呢?

生:宁静。

师:“宁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环境的宁静,一种是心里的宁静。有些同学很安静,但思想多动的,这也不算宁静。举例:毛泽东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心里的宁静。所以他们都能达到他们所要的目标。

师:我们的“静”还可以是“夫学须静也”。“静”和学习有何关系?

生:只有安静了才能好好读书。

师:学习的前提需要静。学习以后能?

生:成学,广才。

师:这也是作者要求儿子做到“静”的原因。

师:除了有“静”的句子,我们能否找出没“静”字却也说“静”的句子呢?

评点9:课堂的转换,山穷水复,柳暗花明。从无“静”处找“静”,进一步挖掘“静”的内涵。处处不忘紧扣文章核心,教学核心。

生:险躁。

师:险躁和“静”什么关系?

生:反義词。

师:险躁是内心浮躁,如果险躁了就不能治性。相反,如果宁静了就可以治性。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治性”归到“静”所达到的效果。诸葛亮在讲“险躁”时还是在讲“静”。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淡泊”也和“静”有关,因为注释说“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了才能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才能宁静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师:所以,“淡泊”也是“静”的境界。

师:我们能否以诸葛亮自己的情况来证明淡泊对于人生的影响?诸葛亮自己住哪里?

生:草屋。

师:三顾茅庐。那吃的饭谁提供?

生:自己。

师: 《三国演义》说他“躬耕于南阳”。他当时有没有追求功名利禄?

生:没有。

师:所以他本身就是“淡泊”的最好典范。诸葛亮给儿子写遗书时,给刘禅也写了一封书。出示: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师:诸葛亮没说:你要多给我东西,因为我儿子只有八岁。而是说: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这意味着他的家人要去养蚕,自给自足。所以说诸葛亮的一辈子包括他的子孙后代都是淡泊名利的。只有这样的淡泊名利,才能达到人生的一种境界,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例子。

师望板书,朱老师这样写好像不好看,缺了一个角,能否再找一个与“静”有关的?

师:这篇文章到哪里都说好的,到哪里开始说不好的,贬义词开始出现了。

评点10:幽默,适时地点拨。在学生从正面或反面似乎找完了“静”的含义之后,教师望板书,一句“朱老师这样写好像不好看,缺了一个角,能否再找一个与‘静有关的? ”不仅让人会心一笑,同时也使得似乎陷入僵局的课堂氛围得到舒缓,更是在温和暗示学生:“静”的内涵还有的。给学生动力与方向,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当此时依然打不开学生的思路时,教师从旁观,再进一步提供支点——这篇文章到哪里都说好的,到哪里开始说不好的,贬义词开始出现了。

如此,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課堂再次走向了生机。

生:淫慢。请生读“淫慢”后的句子。

师:一个能静下心的人和一个浮躁的人,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局又如何?

生:悲守穷庐。

师:为何悲守穷庐?

生:因为他把时间浪费了。

师:一个静心的人会不会浪费时间?

生:不会。

师: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惜时”。诸葛亮在文中告诉儿子,如果你不惜时,不宁静,很浮躁,你的人生最后会怎样?

生:悲守穷庐。

师:能否告诉我一句话,儿时爸爸就告诉你的。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我们可以写在“悲守穷庐”的“悲”边上。

师:此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遗书,我们该读得悲壮还是悲伤?

生:悲伤。

师:声音要?

生:低沉。

师:如何才能读出“悲”的情感呢?把劝诫的情感读出来呢?

请自由读,再个别读。请生读。

师:大家可以把 “以”“夫”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读得轻一点,这样更能体现出情感。

评点11:朗读指导,到位与遗憾。这里,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声音上还原诸葛亮《诫子书》的告诫场景,也指点了让朗读走向情景化的方法——“把 ‘以‘夫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读得轻一点,这样更能体现出情感”,“应该读得悲伤”等,这是很好的。但此处从课堂而言,学生读得不够理想,如果能够在学生面临朗读困境时及时给以指点,读出“悲伤”,读出“以”“夫”的味道,可能效果会更好。

五、积累运用

师:诸葛亮这篇文章不仅留给了他的子孙,也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人,包括我们班级都知道要以这个“静”作为班训了。现在请选择一句文中最适合你的句子,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①我选择?

②它的意思是?

③选择的理由?

生:我选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名利看得清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集中精神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理由是告诫自己达到远大的目标需要宁静,要淡泊名利。

师:你抓住了“淡泊、宁静、明志、致远”,翻译的时候,把“非淡泊无以”的否定也翻译出来了。我们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直译。我们的书法家启功也很喜欢这一句,将它改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更精炼,当座右铭更好。

生:我选择“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专心致志,摒除杂念的干扰,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师:好的,注解的“无以”是“不可能”或“没办法”,请画起来。你为何选这一句?

生:因为它包含了学习的意义和道理。

师:意义是什么?

师:静下来,学习才会?

生:“广才”。

师:希望你以后上课要静,但不能睡觉,很静但睡觉可不行,那内心也没有在听,是吧?但是我现在看到你的大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很好。

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让我知道以后要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这句话是警戒自己还是鼓励自己?

生:警戒。

师:因为这句话都是从反面写的,要警戒自己珍惜时间,否则我的岁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注解的“驰”是什么偏旁?

生:马。

师:说明它像马一样快,疾速而去。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这个一样,一个马,一个流水,共同说时间流逝之快。所以最后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再也没有时间来后悔了。这位同学语文考了102分还这么谦虚,不浪费时间,真不容易,每一个人都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很好。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你选这一句,为什么?

生:他的意思是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这是告诉自己不能放纵懈怠,不能轻薄浮躁。

师:就是要避免“淫慢”和“险躁”。“淫慢”的意思大家一起读一下——放纵懈怠。“险躁”呢?

生:轻薄浮躁。

师:这位同学没有进入我们的晚自习,其实他妈妈是很有要求的。但他有时候会放纵自己,其实就是懈怠,而且有时内心静不下来,会“险躁”,希望你能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在期末考得更好。

师:今天我们从“静”出发,达到“修身、淡泊、致远。成学、治性、惜时”,希望大家谨记这个字,能学有所成。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制作一个座右铭贴在桌上,然后完成作业本。下课。

评点12:训练,一种举一反三的扎实的灵动。在课堂最后一个选择与阐述环节。这看似一次训练,但其所包含的容量很大。选择什么?意思如何?为什么?既有初次的筛选,也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有从理解到运用的高层次要求。它不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检测,同时也是一次彌补不足的机会。从课堂看,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可谓字字不漏,对学生的点拨可谓切中肯綮,对学生的指导可谓煞费苦心。比如:

生:我选择“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专心致志,摒除杂念的干扰,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师:好的,注解的“无以”是“不可能”或“没办法”,请画起来。你为何选这一句?

生:因为它包含了学习的意义和道理。

师:意义是什么?

师:静下来,学习才会?

生:“广才”。

师:希望你以后上课要静,但不能睡觉,很静但睡觉可不行,那内心也没有在听,是吧?但是我现在看到你的大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很好。

在学生对“无以”二字没有翻译到的时候,教师指出——注解的“无以”是“不可能”或“没办法”,请画起来。可谓批评无痕,指点细微。“希望你以后上课要静,但不能睡觉,很静但睡觉可不行,那内心也没有在听,是吧?但是我现在看到你的大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可谓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比起苦口婆心的训导式教育,在学生有感处给以点染,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感染在这个环节体现得很为丰富。

评点13:回应,一种永远的追求。

师:我们就选择“于是”,和“则”有点承接关系。我们学习了生字,书上详细注解的,我们就不一一学习了。等会讲到我们再一起品味。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

生:“学”,因为出现的频率最多。

生:“静”,因为下文说“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学有所成就需要安静。

如果说有遗憾,可能这是一点遗憾。我们的课堂在解决了“静”的内涵之后,似乎忘却了学生这个以“学”作为最关键一字的观点。“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学”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其中的“格物”,也就是不断地追寻事物的真理或规律,但“学”离不开“静”,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静”,誓死地“学”,方能学有所成,方能“修好”身,让自己变得光彩照人而完美。所以,“静”是“学”好的前提。也就是说“静”是人类完美自己的前提。所以要“静”作为关键。同时,本文的语言之美需要从朗读上来体现,也许有更多的时间,课堂应该完美。

猜你喜欢

淡泊评点诸葛亮
淡泊,在风骨之内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书评点讯
诸葛亮喂鸡求学
淡泊才能明志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