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昭苏县布喀萨依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2018-06-20刘飞
刘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七〇三队 伊宁 835000)
1 区域地质特征
布喀萨依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伊犁亚板块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带中,该晚古生代裂谷带是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火山—沉积盆地,呈东西走向的狭长条带状,以产铜、铅锌、金多金属矿为主,是西天山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
区域地层主要出露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阿克沙克组、中二叠统铁木里克组。(见图1)。
图1 布喀萨依铜矿区域地质简图1-第四系砾石、砂土;2-第三系砾岩、砂岩、泥岩;3-下-中侏罗统水西沟群泥质灰岩、泥岩、炭质页岩、砾岩夹煤层;4-中二叠统铁木里克组玄武岩、流纹岩、凝灰岩、砂岩、砾岩;5-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安山玢岩、流纹岩、凝灰岩夹砾岩;6-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上亚组生物灰岩、砂岩;7-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8-华力西中期第二次侵入黑云母花岗岩;9-华力西中期第四次侵入钾质花岗岩;10-华力西晚期辉绿岩;11-地质界线/断层;12-铜、铅锌、金矿点.
区域岩浆活动非常强烈,侵入岩主要沿伊什基里克基底断裂分布,组成一东西向延伸的岩浆岩带。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中性及基性岩次之,组成岩基、岩床、岩脉等,侵入时代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
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以伊什基里克基底断裂为区内的主干断裂,近东西走向,控制了区内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矿产的空间分布。北西向断裂形成稍晚,是东西向断裂的次一级构造,与区内的金、银、铜、铅、锌矿关系密切,直接控制矿床和矿体的产出。两组构造复合部位又往往是成矿的最有利地段。
该区处于西天山伊什基里克铜、金、钼、铅锌、铁成矿带,该多金属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金、铜 、铅、锌等矿产。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和第四系。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主要出露在矿区南部和北部。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主要出露于矿区中部,第四系分布于山涧洼地,主要为碎石、砂土组成。
矿区构造以近东西向断裂为主,为矿区最为重要的断裂构造。该断裂具有明显的控矿作用,矿区内目前所发现铜矿、铅锌矿等矿体均产在该构造之中。该组构造的多期次活动为成矿元素的富集和迁移提供热流通道,是本矿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在矿区发育,是区域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构造,为后期叠加构造,对铜成矿有利,沿构造带发育孔雀石、黄铜矿、辉铜矿,在构造交汇处矿化比较强烈。
矿区内整体侵入岩不发育,偶见少量的辉长岩呈脉状或产出。
3 矿体地质特征
圈定矿体三条(图2),Ⅰ号铅锌矿体处于灰岩和玄武安山岩接触带,受东西向构造控制,矿体长100米,厚度2米,铅品位2.34%、锌品位0.54%,矿体产状 190-214°∠65-74°。
Ⅱ号铜银矿体长300米,平均厚度4.38米,铜平均品位 0.97%,最高品位 1.75%,银平均品位44.17g/t,最高品位 109g/t,深部控制矿体斜深80-100米,见矿厚度1-16米,铜品位0.5%-4.23%,银品位1.03-134g/t。赋存于玄武安山岩中,沿裂隙及解理面发育石英细脉、碳酸盐细网脉等,蚀变主要以绿泥石化、褐铜银矿化为主硅化较强地段矿化发育,主要为薄膜状孔雀石和星点状黄铜矿、辉铜矿等。
Ⅲ号铜矿体长 100米,厚度 10米,产状295-300°∠60-70°,铜平均品位 0.99%,最高品位1.69%,银平均品位9.15g/t,最高品位13.8g/t。赋存于玄武安山岩中,见孔雀石和稠密星点状黄铜矿、辉铜矿等。
图2 布喀萨依铜矿地质简图1-砂岩;2-砂砾岩;3-灰岩;4-玄武安山岩;5-矿化蚀变带;6-铜银矿体;7-铅锌矿体;8-不整合地质界线;9-孔雀石矿化.
4 找矿标志
①大哈拉军山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等岩性是找矿的岩性标志。
②孔雀石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③以Cu、Ag等元素为主的化探综合异常(1:10万化探分散流扫面、1:1万地化剖面测量)是找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④低阻高极化激电剖面异常区是找矿的物探标志。
本矿区处于西天山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的物化探高值异常区,处于区域近东西向构造带内,发现铅锌、铜银等多条矿体,成因类型属于热液型,具有中型矿床的潜力。
5 成矿远景分析
[1] 布喀萨依铜矿普查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2018,2
[2] 刘克华,王振海,艾君,胡法宣,纪尧,刘河,贾仁山,刘武华,麦梅尧,麦宛如,张雪贞,等. 野外矿产勘查找矿技术手册[M].地质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