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可能读了一部假《论语》?

2018-06-20广东刘黎平

金秋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昏侯论语孔子

◎文/广东·刘黎平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头经典,古代学子必须全书背诵。在过去,读书人熟读《论语》不会被人羡慕,但是如果没有熟读《论语》,则会被人笑话,因为熟悉和掌握《论语》是一个读书人的基本素养,简直像氧气、饮食一样不可或缺。即使是在现代,在中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里,《论语》仍然是常客,很多《论语》里的名句,现代人仍然朗朗上口,如数家珍,不读几句,都不好意思说你有文化。

然而,当你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你可知道我们所读的《论语》并非唯一,它也有版本的区别,而且,2016年春天,失传了1800多年的另一个《论语》版本,赫然出现在海昏侯的墓里。

《论语》究竟有几个版本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根据他老人家生前的讲课和闲谈,做了一个整理,然后集结成册,大部分是片言只语,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聊天记录,或者说是段子。看上去并非长篇宏著,远不如一部长篇小说的篇幅,然而,事情却没那么简单,几万字的《论语》也有版本的区别。

在整理和传播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过程中,将聊天口语转化为书面材料的时候,人手一多,时间一久,再加上一把秦火,就产生了版本的差异。

那么到底有哪几个版本呢?答案如下:《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这三位都是亲兄弟或者说亲姐妹,基因一样,但模样稍许有区别。先说《鲁论语》,顾名思义,是在鲁地流行,全书二十篇,小编是夏侯胜。此公不简单,当年霍光打算废除皇帝刘贺,夏侯胜居然事先能预测,这事还把霍光给震惊了。夏侯胜不是一般的草台班子学者,他是受朝廷之命撰《论语》。他收的研究生也非比寻常,例如汉代名相萧望之,敢于直谏的朱云。后来呢,《鲁论语》失踪了,为什么失踪?是个谜。

当然,弟子当中最有创意的是张禹,他先是主修《鲁论语》,然后他又兼修《齐论语》,一个人学了两个版本,功底扎实,又爱动脑筋,于是把两个版本合二为一,名为《张侯论》。论语新版本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加之张禹是汉成帝的老师,这个版本当然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于文化而言,于学习而言,这是件好事。然而,新版本的诞生,很可能是旧版本的消失,于是《鲁论语》和《齐论语》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齐论语》有二十二篇,比《鲁论语》多两篇,多出来的两篇是《问王》和《知道》。千万别以为“知道”是今天大家熟知的那个意思,这个“知”搁西汉的时候,是“智”的意思。

《齐论语》不见了,在世上蒸发了,千呼万唤,《齐论语》你去哪里了?深深地一声回答,它在海昏侯的坟墓里,跟随了海昏侯两千年。因此有人欢呼:《论语》要更新了!其实《论语》没有更新,只是静静地潜水在海昏侯墓中,等着你们去发掘呢。

还有一个版本是《古论语》,凭什么叫它为“古”呢?这里面的故事可神秘了。据说在汉景帝的时候,山东的鲁恭王要装修孔子旧宅,把墙给扒拉了,却发现一些秦朝时候隐藏起来的古籍,除了《尚书》,还有《论语》。这个版本的论语是用蝌蚪文写的,于是称为“古论语”。大家都看不懂,于是孔子的十代孙孔安国给它做了注解。到了三国,曹操的养子何晏宣称孔博士注解的《古论语》失传了。时间又过了一千年,到了清朝,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陈鳣说:“等等,这事值得怀疑。”沈涛则直接打何晏的脸,说:“别装了,何晏,这个所谓的注解就是你自己假冒的。”还有人说,世界上其实没有《古论语》,那都是三国的王肃假冒的。王肃此人在学术界名声不太好,据说《古文尚书》等一大批古籍,都是他伪装的。

历史转了一个大迂回,今天,消失的《论语》版本又出现在海昏侯的墓地,文化考古的地平线又露出曙光,可喜可贺。

孔子时代的人居然用战国语言?

孔子时代的人居然用战国语言?《论语》里面也有这个问题,学者钱穆就发现了,他举例说:本来《论语》通篇称呼孔子为“子”,是绝对的尊称。但是到了《季氏篇》里面的开头,忽然很鲁莽地一句“孔子”,叫人有点错愕。《微子篇》里也称呼孔子。更接地气的则是在《子张篇》,居然直接称呼“仲尼”,一下子由孔教授变成了仲尼同学。

或许可以理解为称呼未必要统一,字里行间玩点花样读起来才不会枯燥,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其中含有时代的区别,例如孔老师的学生称孔子为“子”,这个没问题,然而,也有人称孔子为“夫子”,乍看起来似乎很顺,其实问题大得很,为什么?因为在春秋时代,压根没夫子这个称呼,那是战国时代人的称谓。这个有多荒谬呢?就相当于关于明朝的史料里,出现了“达令”这个称呼。

这个现象说明了,在《论语》各个版本的形成过程或者杂糅过程中,经过了不同时代人的加工,结果出现杂乱的局面,在画风上出现不协调感。当然,不作深入研究,是发现不了的。

再以文章的长短而论,《论语》前面十篇,端的是惜墨如金,全是言简意赅,篇幅超过一百字的只有两章,读起来摇曳生姿,简练可爱,很有高古色彩,可是到后面十章,风格又不同了,开始有长篇大论了,超过一两百字的有九章,还有三百余字一章的,明显不是前面的春秋风格。唯一能解释的是:前面十章是春秋人整理的,后面十章或者说是战国人整理的,或者说是战国人又塞了一些材料进去,结果在加长的过程中,把战国人的称呼也塞进去了。

这个问题,比版本问题更复杂,可见《论语》的组成很复杂。

学《论语》到底为什么

学者认为,读《论语》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了解孔子。要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文化大人物,先得研究他一生的行事、言论,其次研究了解他的性格和脾气,也不能放过他的生活琐事,而在《论语》里,就包含了孔子的这些内容。例如《孟子》所说的“颂其言,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同时,学者认为,研究孔子,也离不开孔子周边的人物。《论语》涉及到了大量孔子周边的人物,首先是他的弟子,其次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公卿士大夫,例如鲁国国君、齐国国君、卫国国君、晏子等,织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网和历史网,使孔子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扎实的舞台。

因此,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不要单独去理解里面的思想、道德准则,而是要结合孔子的生平和环境,做具体深入的理解,才能有收获。例如孔子说“杀鸡焉用牛刀”,不是孔子瞧不起一个小县邑的治理,而是认为治理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所以孟子赞美孔子是圣人当中的“时”者,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安排,并不拘泥。

读《论语》要读出一个活的孔子。如今新的版本被发现,一旦完全解读出来,估计又能发现一个更活跃的孔子,期待。

猜你喜欢

海昏侯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试论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编列
海昏侯墓的四个“最”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