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风·家训 继世长

2018-06-20

北京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门联四合院家风

文 崔 勇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北京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拥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不计其数。单说北京的“门”,首当其冲便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天安门,作为都城的地标性建筑,她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被誉为“国门”。同样雄踞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是北京古城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在首善之区中,最接地气的当数胡同街巷里的四合院,这是北京最具城市特色的建筑单元。镌刻在这些院门上的门联,内容大多取自《尚书》《周易》《诗经》《论语》《孟子》《史记》及古典诗词等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皆是具有丰富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治家格言,是四合院中文化底蕴最丰富、表现形式最为独特的文化元素,在世界各国的民居建筑中也最具民族特色。

“无事可静坐,闲情且读书”正阳书局收藏的清末北京四合院大门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所藏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当时北京城共有大小宅院约26000座。而这数以万计的四合院,相当一部分大门上都镌刻着门联,其联文真、草、隶、篆字体各异,书写着从礼仪道德到抒怀明智、祈福求祥以及持家古训的种种文化寓意。无论是世居此地的“老北京”,还是过往的“新北京”,都可以在这字里行间有所收获、有所会心。

早年,在北京西城区(原宣武区)南柳巷胡同29号四合院街门上,镌刻着“道因时立、理自天开”门联。上联所谓道者,即方向、途径,今亦指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故有《庄子·天运》:“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而下联之理者,指“天道,或曰天理”,即自然法则。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自然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看似普通的的四言门联,却道出了《道德经》“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在今日北京老城的62.5 平方公里内,还保留着大量精美的胡同和四合院,其联文不仅书写着门风、家训,同时也记录着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

西城区的板桥二条,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四合院,门上刻有联文“卜居积水、世守砚天”。其上联“积水”即指积水潭,历史上这里曾是大运河最繁忙的终点码头,又称西海,毗连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誉为“京城最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的什刹海。板桥二条便位于积水潭西侧。下联“世守砚田”含蓄地表露此院为书香世家,以砚为田,世代耕耘。据考,此院主人即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许林村先生。许老1913年出生于北京,祖父许叶芬是光绪十五年的翰林,官至镇江知府,笔精墨妙。林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后以书画为生,其作品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均有收藏。这副门联一说宅院地址,再言家史。足见林老对什刹海老宅的喜爱和自己家世的自豪。

走进西城区著名的老胡同——达智桥,更可实地感受“民国风”。经过拆违整治和道路拓宽,不足5米宽的达智桥胡同拓宽到7米,部分临街老建筑修旧如旧,恢复晚清民国风格,不少长期被违建遮挡的古建也得以重见天日。其中就有我国近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者和藏书家吴晓铃先生的故居。吴晓铃的夫人石真回忆至今保存完好的门联说,这副门联是20世纪4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馆长孙庄撰文并书。五言小楷联文“宏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赞扬吴晓铃先生品德及才学。吴老1937年后历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通检组主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学术秘书,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其著有专著《中国文学史》(古代部分)(合作),校订及注译剧作《西厢记》《关汉卿戏曲集》《话本选》《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译著有古印度戏剧《小泥车》《龙喜记》等。门联的下联取自《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其意为:德行修养没有固定的老师和标准,向善者皆可为师。学界心中的吴晓铃老师,便是个以师德为本的学者。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正阳书局收藏的清末北京四合院大门

距吴晓铃先生故居百步之遥的是闻名遐迩的杨椒山祠,此为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故居。杨继盛曾因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被投入刑部大狱,临刑前留下名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清乾隆年间他的故居松筠庵改为祠堂,正门有石刻匾额“杨椒山先生故居”,正堂内有杨继盛的塑像。他起草疏稿的书房,后来称为“谏草堂”。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1300多举子在这里聚会,由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书,史称公车上书。清末大臣黄体芳位于下斜街的私宅,有一自撰门联“卜居雅近评花市,入直常过谏草庐”,道出他每当“入值”朝房,必经先贤祠堂,以示其敬重、缅怀之情。杨继盛的感人事迹一直激励黄体芳,励志做优秀的谏官,以至其多次揭发朝中匿灾不报,官商勾结等为官不廉和徇私枉法的行为。

在老北京的诸多门联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最为常见、老少妇孺皆可朗朗上口背诵的门联,这也正是北京这座城市家庭价值观的体现,是老北京人普遍的处世之学,传家之道。

“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正阳书局收藏的清末北京四合院大门

忠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代忠臣袁可立家谱中有云:“忠厚古朴,耕读传家,详载州志。”正是如此家风,塑造了袁可立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的一代清官廉吏,其无论皇亲国戚或朝中大僚,凡有贪纵不法皆一并弹劾论处的为官之道,至今被后人称颂。同时“读圣贤书、立修其志”素来是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途径,唯此聆听先贤教诲,方能继承家风,并世代相传。这世世代代的治家经验,寄托着北京人祖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上下联文中“长”“久”二字,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此联如出一辙的是另一组门联“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在北京同样家喻户晓。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之所在。在中华文明史上,“礼乐文化”创造了人类的辉煌。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并以此名扬四海。老北京四合院大门上的“礼乐”二字,是北京千家万户以“孝悌”为中心的家庭伦理观念,以此将每个家庭变成和谐社会的一块块最牢固的基石。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金名片,这些刻在大门上的家风,是北京城的传家宝。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猜你喜欢

门联四合院家风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门上沧桑
红头盖
家风伴我成长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留住写在大门上的“家风”
留住写在大门上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