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力山大·德普拉:在功能与虚构之间
2018-06-19段咏
段咏
《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学院的初次登场或许无法给无数青少年带来视听震撼,《哥斯拉》里的怪物大战或许只能演绎成干巴巴的野兽打架,《星际穿越》中跌宕起伏的宇宙探索或许反倒令人觉得平淡无味。影像是平面的、具体的,而音乐却是发散的、有空间感的。一旦有了音乐,平面便趋向立体,各式各样的情绪才逐渐得到催化。音乐本身具有的情感渲染和记忆作用,在电影当中可以起到烘托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功能。所以人们才常说,好的配乐相当于一部电影的标识。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影片的具体情节与人物,但绝对记得它们的配乐。
然而,另一个普遍现象是,那些让人们喜爱且经久难忘的音乐的创作者,却往往是一部电影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对象。如果我说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汉斯·季默(Hans Zimmer)、霍华德·肖(Howard Shore)、艾伦·曼肯(Alan Menken)这几个名字,可能你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当我说到《哈利·波特》《星球大战》《魔戒》《蝙蝠侠》时,你的脑海里或许能立刻冒出那些经典的旋律。总而言之,你可以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你对他的作品一定不陌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法籍电影作曲家亚力山大·德普拉(Alexandre Desplat)。
作为一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德普拉这个名字对于主流听众而言肯定没有约翰·威廉姆斯或汉斯·季默那样响亮,但是他的作品总是带着十分强烈的个人印记。他的创作总能将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融合,激发联觉,从而给人以听觉、视觉之通感。这听起来很玄,但实际上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没什么不同——你听他写的“水”,就能立刻体会到海浪拍打、流水起伏的意境,随之被汹涌的情意笼罩一身。
这样成熟而别致的音乐当然并非一天而就。德普拉曾经只是法国电影体系当中的一个无名氏,直到2002年被委以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配乐任务,并因此收获了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奖(BAFTA)和金球奖提名,从而才一发不可收拾。在过去的十六年间,德普拉为无数赫赫有名的电影配乐,我们耳熟能详就的有《暮光之城:新月》《国王的演讲》《色戒》《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布达佩斯大饭店》《丹麦女孩》《哥斯拉》《水形物语》等等。这些作品为他收获了多次奥斯卡最佳配乐的提名,还给他带来了金球奖、电影与电视艺术奖、格莱美奖以及三座法国凯撒奖的奖杯。他被称作好莱坞最多产的当代作曲家之一,有时一年内会为七八部影片配乐。每当人们问他为何这么努力时,他都回答:“虽然我在进入好莱坞之前就写了五十多首配乐了,但现在我面对的是与更多伟大导演合作的机会——这个机会我等太久了!”
在自己的创作中,德普拉一直试图于美国文化的冲击之下保持自己旋律与主题当中“欧洲元素”的能动性,因此他的音乐既能迎合好莱坞大片的听觉审美,又能在文艺叙事题材影片中呈现出强有力的个人色彩。这种对立又和谐的冲突或许与他的家庭背景不无关联。德普拉的父母分别来自法国与希腊,但在美国相遇成家,因此他从小既受到古典音乐和欧洲音乐的教养,又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孩子一样受到美国文化的深切影响。十五岁那年,因为受到电影《奇幻森林》与《101斑点狗》中旋律的深深吸引,他开始产生为电影作曲的愿望。后来,他从阿莱克斯·诺斯(《人鬼情未了》《欲望号街车》)、斯坦利·库布里克(《闪灵》《斯巴达克斯》)、马克斯·斯坦纳(《乱世佳人》《金刚》)等影视音乐人以及许多爵士音乐家如迈尔斯·戴维斯、比尔斯·埃文斯等人身上学到了更多音乐表达方式。
对德普拉影响最甚的是约翰·威廉姆斯。威廉姆斯是一代人心中真正的电影配乐大师,不论是《哈利·波特》里举世闻名的《海德薇主题》,还是《星球大战》中循环往复让人闻之振奋的主旋律,都使这位令人尊敬的作曲家留名于世。德普拉曾说,他对于威廉姆斯的崇拜源自1977年最初听到《星球大战》音乐的那一刻。在那一刹那,他激动万分:“这个人听过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德彪西!科普兰!艾夫斯!还有爵士音乐!但是他偏偏就能创造出一种自己的音乐语言并且与电影完美契合。”于是,他买了他的黑胶唱片,看到封皮上写的字:由威廉姆斯作曲并指挥,从此确定,这就是他想要做的事。
德普拉当然成功了,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能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现场聆听他的作品,而此次“奥斯卡金像奖配乐大师亚力山大·德普拉”音乐会正是对他创作生涯经典作品的最好凝练。这场音乐会将由德普拉本人亲自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为观众带来一场“声画结合”的视听享受。
音乐会共有十一首作品,上半场共六首,第一部作品出自导演雅克·欧迪亚的《自制英雄》,讲述了一个从小做着英雄梦的少年通过种种不法渠道在二战后将自己打造成了抵抗运动英雄这一讽刺的故事,因此旋律也呈现出黑色幽默之感,增强了影片情节的反讽特征。而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原声《古斯塔法先生》(Mr. Gustava)中,这样诙谐幽默的特性更甚。德普拉与导演韦斯·安德森不僅一同在音乐中融入了许多瑞士、俄罗斯和其他中欧国度的音响元素,还为了凸显古斯塔法先生的形象,通过重复的音型和顿挫的节奏,恰到好处地配合着电影中极端对称的视觉画面呈现出角色戏谑的行为,令人总能为其中精妙的隐喻设计称道。
不过,这种诙谐的音乐虽然是德普拉的标识之一,却并非他的定式。事实上,他更擅长借助音乐的层层铺垫推动剧情发展,如悬疑电影《影子写手》中,他运用简约的重复音型不动声色地牵动着观众的神经,与剧情中支离破碎的线索、亦真亦假的消息、琢磨不透的任务铺陈同时步步紧逼,直到最后高潮部分案件真相大白,旋律却又戛然而止,令人留下无尽的扼腕叹息。而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德普拉的音乐却梦幻迷离,把我们带到了梦中十七世纪繁华的荷兰街道上。其中“格里耶主题”(Griets theme)以长笛的悠扬宁静与管弦乐的暗潮汹涌暗示画家维米尔与少女之间的情愫暗动,这一明一暗的旋律正如其同名画作一样梦幻却伤感。同样,电影《模仿游戏》的同名主题曲也是运用弦乐、木管与交响乐队的交相呼应渲染氛围。弦乐用于描绘二战的悲壮氛围,钢琴演奏的颗粒音型是机器的持续转动,笛声又奏出秘密军事基地中远离尘嚣的宁静及背地里的暗潮汹涌。主角艾伦·图灵说,二战对他而言就是“一群字谜爱好者的游戏”,而这首俏皮灵动又潜藏沉恸的旋律既映衬了他最好的时光,也告示了他战后令人扼腕的惨淡结局。
上半场中还有一部相对较新的作品,正是来自2018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水形物语》(Shape of Water)。该片故事设定在1963年美国冷战时期,讲述了一位实验室清洁工与一个被捕的水陆两栖人的爱情。同名主旋律出现在电影中后段,描述的是女主角爱丽莎冲入浴室与人鱼相拥并幻想两人在水中跳舞的场景。德普拉采用了怀旧浪漫的音调,并通过竖琴和管乐模仿八音盒音色,辅以圆舞曲式的节奏描摹爱丽莎心中的梦幻童话。旋律温柔地弥漫着,让你与片中人物有着一种隐秘的共情,但同时低声部钢片琴奏出的琶音又仿佛海浪一般潮起潮落,在唯美之下呈现出悲情氛围。为了体现“被温暖的水包围环绕”这个情景,德普拉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声音展现水的意境。他认为这部电影里将“爱”与“水”两个意象相融会给自己一定的灵感:“当你陷入爱情中时,每当你看到你爱的那个人,你心里肯定就会涌上一些温暖而柔软的感觉吧。同样的,当你思念你的爱人时,会有一些微微的疼痛感与那种温暖交杂,所以我试图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寻这样繁复的情感,并把它呈现在音乐中。”
在下半场,我们还可以听到更多熟悉的曲目,例如中国观众相对更为熟悉的电影《色戒》,其中的配乐就是典型的“德普拉风”。例如,最经典的一段《天使》(The Angel),钢片琴在D大调上演奏的分解和弦与低音提琴的低声拨奏交相呼应,立刻将听众引入神秘、阴冷、哀怨却不失优雅的情境中,与电影本身的基调如出一辙。在这首作品中,除了一如既往的密集使用重复音符之外,德普拉还大量运用分解和弦和固定低音的交错、并置来塑造音乐形象。
《哥斯拉 》(Godzilla)来自2014年的同名电影,乐曲用弦乐和铜管的纵向叠置与急促的节奏型突出了阴谋与压迫感,着意于表现怪兽的力量与破坏力,让人听着浑身紧绷、头皮发麻。它那冷战时期阴暗紧张的氛围,让我听到这段旋律时,脑海里立刻冒出许多关键词,如:秘密实验、核试验、辐射、屠杀等等,无一不是足以碾压人类的力量。这种紧张氛围的塑造虽然看似打破常规,但在德普拉用来是得心应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精灵银行地下金矿”场景的配乐可谓是他所有电影音乐中最为集中的“暴力片段”,尤以《飞龙》(Dragon Flight) 一段为甚。弦乐在高音区奏出舒展的高音旋律,同时打击乐的固定鼓点与铜管乐器在低音声部强有力地支撑住的紧张氛围,再加上许多不和谐的和声音响,呈现出一副紧张、刺激的视听画面。在电影的其他段落中,德普拉仍旧稳定地发挥着自己的风格。备受关注的《莉莉的主题》(Lilys Theme)及《西弗勒斯和莉莉》(Severus and Lily)回复到烘托剧情的功能当中,无限重复的音型和稳定的节奏都使他的旋律具备天然的叙事性,并足以体现时间的流逝感。加上德普拉惯用的钢琴弦乐竖琴等搭配营造的优雅氛围、大量的非常规和声体现出的神秘感、偶尔漂浮在上方的优美旋律,这诸多元素共同造就了属于他个人作品的独特魅力。他和威廉姆斯的风格很不一样,威廉姆斯写的是像《海德薇主题》那样庄严肃穆又神秘魔幻的瓦格纳式音乐,旋律太深入人心,导致后人很难超越。而德普拉选择不用那么复杂的配器进行处理,反而用简单的内容彰显精神内核,并给自己的音乐打下烙印。
可见,不论是幽默、谐谑,神秘、优雅,还是沉郁、浪漫,都合并而成了德普拉音乐的标志。他把法国人骨子里的欧式文艺电影情怀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给予了无数人珍贵而美妙的音乐体验。创作电影配乐时常常要考虑到色彩、节奏、镜头运转等电影因素,德普拉说:“我试图想象怎样的织体、怎样的氛围与声音会真正地与整部电影契合,然后才考虑旋律和配器,但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具体。”并且,他一直在追寻的是功能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平衡。因此,德普拉的配乐方式不是单纯地从搭配画面这一考虑出发,更多的是以冥想式的音乐风格铺陈影片情绪、描摹人物形象。于是,他为好莱坞带进了不少欧洲配乐的创作思维,并灌以深度、神秘和优雅的风度,这种个人色彩才是他从众多作曲家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希望在这场音乐会后,你可以切身地领会到德普拉的独特与魅力,并像我一样爱上他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