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传统师徒制与学校班级制的比较研究

2018-06-19陈孝慧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师徒制

陈孝慧

摘要:师徒制与班级制是当下武术主要的两种教育模式,前者保证了武术技艺的纯正与独特,后者面向大众,以普及推广、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使武术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两者都有重要的意义,但又有明显的差别。 “师”与“徒”, “教”与“学”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而传道授业的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文章从为师之道、择徒之道以及传道授业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班级制与师徒制的差异与优缺点,试图为武术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徒制 班级制 武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4-0060-03

为了保证技艺的纯正与独特,师徒传承这种家族式的教育方式不只存在于武术,中国其他的许多民间艺术也都采用模拟血缘的师徒关系。武术教育在家族式的口传身授教育模式下之所以能够形成牢固的传承链,传承人与被传承者的文化选择有很大关系。[1]徒弟入门时严格把关、作为师父在武术技艺上的造诣以及个人品行的修为、传道授业的深度与广度,是学院班级制教育所不能及的。但是古代拳师主要是根据个人经验式的总结向弟子传授武艺,形成文字的训练指导理论有限,可复制性较差,并且传统的武术传承过程中“门户之见”的陋习缩小了传承面,学有所成的优秀传人并不多见。过去“穷学文,富学武”,不是所有的人都与武术有缘,而今天学校武术有教无类的思想为所有人提供武术学习的机会,使武术得以大面积普及,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够弥补传统训练理论中经验教育的缺陷。

1 保证武术技艺纯正与独特的传统武术师徒制传承

传统武术师徒制是一种模拟血缘的家族式的师徒关系,不仅是武术,中国其他的许多民间艺术也都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师徒之间一纸书信的承诺,从此有了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在中华武术中,许多的实战绝招正是靠师徒间血脉相传的,这种关系中充满了“父与子”“兄与弟”的人情味,是一种一对一的精英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父不仅要教授技术,更重要的是进行细致的武德教育,与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一对多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保证了武术系统化的传承。这种传统伦常的非血缘关系,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至今活动在广大的习武人群中,是对其技艺传承价值的肯定,更是当今社会传统武术传承的需要。

2 为了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学校武术班级制教育

学校武术古已有之,并一直具有相当重要的教化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才。武术在学校体育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模式与其他的体育项目一样,都是大课堂的一对多教学,旨在向学生传递运动技术动作,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学校武术经过一百多年的体育化之路,在规模集中、高效率的學校教育中大面积普及,不仅拓展了武术的传承面,将武术普及为人民的、大众的运动,而且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使武术由封建社会被鄙视的江湖“下技”,提升为一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正规的专门学科。武术原来存在的落后、玄虚、神秘成分被“涤荡”的几乎荡然无存,沿着科学化健身和竞技的方向发展。[2]

3

师徒制与班级制的比较

3.1 择徒之道

传统武术师徒关系中择徒是传道授业的开始与基础,关系着拳种的继承发展,过去每门每派对此都非常重视。择徒有许多的条件和要求, “不传匪人;不传无德无义之徒;不传轻艺之人;不传得艺忘师;不传好勇斗狠;不传嗜欲太多;不传中途而废;不传歧视种族之人;不传心性糊涂之辈。尚有八不授之戒,与此大同小异。”[3]在传统武术看来,真正的武功高深之人应是“谦恭有礼,和蔼可亲,纵有人辱之通衢,击之于广坐,彼亦能忍受。”反之则粗心浮躁、欲显其能、好勇斗狠,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出伤人的行为,不仅丧德且违反社会法律,于自身不利。从这些戒律中能够看到传统择徒中对候选人道德品行、人格素质的重视远远高于单纯的身体素质要求。

师徒传承择徒之严格类似今天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员选材,但又有很大的区别,运动选材主要是基于运动技术掌握的考虑,有着各项硬性的生理、心理指标,旨在选出身体条件最适合武术运动的运动员,传统训练理论中强调以意志品质来弥补身体条件的先天不足。经过层层筛选的运动员与教练员形成的关系又有别于普通的班级师生关系,武术进校园以班级为单位一对多进行教学,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每个学生都要学的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没有运动技术与思想道德的要求,更注重通过武术教学塑造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继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3.2 为师之道

中学课本里韩愈的文言文言简意赅的指出为人师的义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师徒中作为师父,对本门派先人负责的同时对后世的徒弟负责,必须以口传身教的形式给徒弟作出榜样,所以师道尊严能否体现及体现得如何,既有赖于传承弟子对它的恪守遵奉,也需要为师者无论从行为表率到道德情操上的自觉维护。[4]在技术上,师父就代表了权威与正宗,因此高超的技术水平是为师者的基本要素。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要求师父自身武艺过人还要具备一定的的教学能力,师父视徒如儿,除了择徒时的道德审查,更重要的是传承过程中的进一步教化,因材施教,竭尽所能让每位习武者承袭真正的武技,形成良好的武术观与价值观。

学校武术教学由体育教师担任,在现代社会中教师是以培养人作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通过智力思维活动传授知识,还要付出体力,既要掌握前人所积累的体育科学知识和运动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其他学科教师应有的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还要从体育教师教学特点出发,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动技能的示范能力等等。

3.3 传道授业

中华武术伴随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也是一个民族化的生活方式。习练武术是一个长期的熏和耗的过程,强调“形神兼备” “内外双修”,技术上达到出神入化,同时追求精神价值,注重个人的品行修为。因此师徒关系中“传道授业”的“道”指师父在传授技艺时的技术动作和运用方法,还包括教导弟子崇道德、尚礼仪,在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下,武德修养是练武的首要任务,后者在整个武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加受到重视。除了技与艺的传授,与技艺相关的待人接物、信仰禁忌、情感伦理等都需要全方位的学习。[5]“武以德立” “德艺双修”是武术行为的必需规范,而且其本质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存在共通之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有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因时而异的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修改、补充,一步步充实和完善着学校武术教学,以期为学校武术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由一体化、统一化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大纲不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是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内容,鼓励发展当地特色,因此一些传统武术项目慢慢被吸收进学校武术中。如今学校武术带着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推广优秀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任务,有意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武术简化成学生易学易练的各种简化套路,虽然在形式上武术得以普及,但武术应有的韵味所剩无几。

4 结论

(1)学校武术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都要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师徒制那么严格的择徒要求,反而更注重通过武术练习塑造学生个性品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无论是师父还是教师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熟练掌握本门运动技术,并能较好的传授给受教育者。两者都要为受教育者负责,不同的是师父对本门派负责,培养的是本门派的传承人,因此比学校教师在技术上的要求更高,代表的是本门派的权威与正宗。而教师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4)在师徒关系中,传道授业强调弟子崇德尚礼多余对技艺的“术”的要求,武德修养是首要任务,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使武术得以推广的同时失掉了武术本身的魅力。

师徒制与班级制目的都是育人,都是传播武术技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精神,他们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武术“形”的横向技术传播有赖于学校武术班级制教育的普及推广,而留住它的“神”需要借鉴传统的传承方式,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认同和现代班级教授制的改进,整合这两种武术教学制度,才能有利于武术的承袭和发展。[6]

参考文献:

[1]王

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2]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3:53

[3]王卓然.国术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3.

[4]王 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5]王 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4):292-295,312.

[6]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4:449-452.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师徒制
“师徒制”与中药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福建职业学院 复古“师徒制”培养学生
武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