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说狗(下)
2018-06-19徐康
徐康
八、“狗国狗门”与机智应对
——涉“狗”典故之一
这是春秋时齐相晏子在大国侮辱面前从容应对、机智反击的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九: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
这则故事讲,春秋时的齐国宰相晏子,虽然身材矮小,却极为聪明机智。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欺负他长得矮小,便在大门旁边开了一道小门来迎接。可晏子不走小门,对楚国掌管礼宾的人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去;我今天是出使楚国,难道该从狗门进吗?”
楚国掌管礼宾的人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打开大门,恭迎晏子进见楚王。
这是一则楚王欲侮晏子却反为其侮的故事。晏子以“狗国狗门”反唇相讥,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善于应对,嘲笑了楚国君臣的无理和愚蠢。侮人者必自侮,这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又,《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这讲的是吴兴太守张玄之8岁那年,掉了牙齿,前辈贤达知道他智慧超常,故意戏弄他说:“你嘴里为什么开了个狗洞?”张玄之应声回答说:“正是为了让你们这样的人从这洞中出入。”
据《幼学琼林》载:“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狗窦”即狗洞。这则故事反映出张玄之在应对戏嘲时的机智与敏捷。它与前一则晏子从容应对的故事对照起来读,可谓相映成趣,得异曲同工之妙。
九、“狗猛酒酸”与治国之道
——涉“狗”典故之二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人,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韩非子》中的这则故事,讲的是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然而却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请教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长者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大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变酸了、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韩非子》接着讲,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般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这则典故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推导出治国的高深道理,用恶犬、猛狗来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权奸,指出正是这些邪恶小人蒙蔽、挟持了君主,使他们听不见治国的良策,亲近不了敬献忠言的贤臣。要得国之昌盛而风清气正,就要“清君侧”,除奸佞。这便是“狗猛酒酸”的深刻道理。
十、“鸡鸣狗盗”与用人之长
——涉“狗”典故之三
这讲的是春秋时孟尝君用人不拘一格看重其一技之长的故事。
《史记·孟尝君列傳》载: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孟尝君在薛地的时候,到处招募诸侯的宾客,天下才士都非常倾慕他。他拥有食客数千人,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对待。
后来秦昭王囚禁了孟尝君,打算把他杀掉。危急中孟尝君便派人向昭王的宠姬求救。那宠姬提出条件,说:“我想要孟尝君那件白狐裘。”原来孟尝君有一件白狐裘,价值千金,是天下仅有的一件。可是到了秦国时,已把他献给昭王了。这很让孟尝君为难。突然,有位坐在下座的宾客,是个偷鸡摸狗的能手,说道:“我能为你偷出那件白狐裘。”于是他在夜晚打扮成狗的模样混进秦宫的府库里,偷出孟尝君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便把它献给昭王的宠姬。那宠姬尽在昭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好话,最后,昭王果然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死里逃生,连忙飞驰离去,半夜时到了函谷关。秦昭王后悔不该放走孟尝君,马上派人追赶。孟尝君到了函谷关,依照关门管理办法必须鸡鸣时才能放行。孟尝君深恐追兵到了,这时他的宾客中有个坐在末座的能学鸡叫,立刻叫了几声,所有的鸡便跟着叫了起来,于是守关者开门放行。不出一顿饭工夫,秦兵果然赶到函谷关,可是已没法追上孟尝君,只好回去。
这便是孟尝君善用拥有一技之长者而不论出身、职业,终使自己脱险保命的故事。孟尝君“食客三千,人才济济”,在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但是孟尝君的用人之道,历来就存在争议:赞之者说,鸡鸣狗盗也是本事呀;斥之者说,一群市井之徒乌合之众,算什么人才!北宋宰相王安石就曾写过《读孟尝君传》,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以鄙夷的口气,对孟尝君的人才观提出异议。“鸡鸣狗盗”一语,在后世亦多用作贬义。
十一、“黄犬之叹”与仕途之悔
——涉“狗”典故之四
这是秦相李斯遭赵高诬陷被腰斩时,对仕途险恶追悔莫及、惋叹不已的故事。
李斯曾辅佐秦始皇制定了许多严刑峻法,征讨六国灭亡之并达成统一,故而功高权大。秦二世时,重用权臣赵高。赵高嫉妒并诬告李斯,致李斯父子陷狱。
《史记·李斯列传》:
(秦)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馀,不胜痛,自诬服。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二世皇帝令赵高判决丞相李斯的罪状,责问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况,逮捕了李斯所有的家族和宾客。赵高审讯李斯时,拷打了李斯一千多下,李斯忍受不了痛苦,只好冤屈地承认自己有罪。
二世皇帝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跟他的二儿子一起被押解时,回头对他的二儿子说:“我还想像以前那样,和你一同牵着黄狗,到家乡上蔡东门外去狩猎追赶狡兔,可是现在哪儿还能有这种日子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所有李斯的三族(父母、兄弟、妻子)都被诛杀了。
李斯竭忠为秦,到头来却被赵高陷害。他临刑之前的这段话,充满了对30年从政生涯的追悔与惋叹,对入仕之前平民生活的向往与留恋,其含意是相当复杂的,也是颇具典型意义的。“仕”与“不仕”,历来是封建社会官宦臣僚们取舍进退的两难选择。所以,“李斯黄犬叹”几乎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失意臣僚们喟叹仕途险恶、杀机四伏的共鸣和心声。此语后又衍化为“叹黄犬”“思黄犬”“念黄犬”“忆黄犬”以及“黄犬悲”“黄犬叹”“黄犬泪”等不同的说法,内容都关涉“犬”的同一题旨。唐朝诗人刘禹锡诗云:“无因上蔡牵黄犬,愿作丹徒一布衣。”宋代诗人陆游诗曰:“上蔡牵黄犬,丹途作布衣。苦言谁解听?临祸始知非。”形象而又贴切地剖析了这一典故的内涵。
十二、“兔死狗烹”与功成身退
——涉“狗”典故之五
这是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的有功之臣、官为大夫的范蠡,深刻认识到君王反复无常、朝中不可久留,从而功成身退的故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种遂自杀。
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大功告成之后,便悄悄离开越王而去。他到了齐国,从齐国送一封信给大夫文种,信中说:“飞鸟射光了,良弓就会被收藏起来;狡兔杀完了,跑得再快的猎狗也没有用了,只会被烹食。越王这个人的长相,颈子很长,嘴尖得像鸟嘴,这种人只可以共度患难,不可以共享安乐,你为什么还不赶快离去呢?文种看了信,未能采纳范蠡关于辞官远离的建议。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必将作乱,越王勾践就赐一柄剑给文种,文种于是自杀了。
后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被简化成“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成为劝人功成身退的著名成语。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曾替越国出过不少力;在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方军事失利时,范蠡劝勾践向吴王夫差暂时忍辱投降(所谓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是也);等到时机成熟,形势有利时,又替勾践策划兴兵攻吴,结果越王终于复国报仇。对越国来说,范蠡实在是一个大功臣,本来可以在勾践复国后,安享富贵,来补偿以往所付出的辛劳代价;但范蠡没有这样做,宁愿舍弃富贵荣华,自行引退,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后来,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種,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兔死狗烹”就是范蠡警告文种提防勾践对功臣下毒手的话。文种没有听从劝告,果然被勾践所杀。
封建帝王大都残忍、狭隘,猜忌心重,在“打天下”时功劳卓著的文臣武将,往往会因“功高震主”而在“得天下”之后被帝王加罪诛杀。杀戮功臣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惯例。范蠡正是由于明白了这个“兔死狗烹”的道理,才得以脱身远走,后半生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不懂得伴君如伴虎、功成须身退者,当以文种之死为戒。
十三、“功狗功人”与论功行赏
——涉“狗”典故之六
这是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分封诸侯、论功行赏时,以狩猎为喻,按功劳大小将臣僚分为“功人”和“功狗”的故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zan)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王五年的时候,经过楚汉相争的多年浴血奋战,刘邦已经诛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汉高祖刘邦召集群臣讨论功劳,进行封赏。众多的大臣互相争功,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还没有一个决定。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酂,古县名,在今湖北省内),所封赏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上穿着坚固的盔甲,手中拿着锐利的兵器,作战多的人参加了一百次战役,作战少的人也有数十回合的战役,攻取城池,占领土地,有的功劳大,有的功劳小,各有一定的等级。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仅仅靠着舞文弄墨,议论政事,不曾实地参加作战,分封功劳的时候反而在我们的上面,这是什么道理呢?”汉高祖说:“各位都知道打猎的事情吧?”功臣们说:“知道。”汉高祖说:“各位都知道猎狗吗?”功臣们说:“知道。”汉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捕杀野兽兔子的是狗,然而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的是人。现在诸位功臣只能猎取走兽罢了,就像打猎的时候猎狗的功劳一样,所以叫“功狗”。至于萧何这样的人,他能够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他的功劳就像打猎的时候人所建立的功劳一样,所以叫“功人”。
汉高祖刘邦以“功人”和“功狗”这一形象的比喻,来区分逐鹿中原、争夺天下时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功劳大小。狩猎中的猎狗虽然冲锋陷阵,功不可没,但毕竟是受“猎人”的驱使,与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人”的功劳是不能比肩而论的。汉高祖的这种“功劳观”,基本上为后世所认可。
十四、“犬吠云中”与攀附升官
——涉“狗”典故之七
这是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招幕“八公”(八位老道士)炼丹修道,最后连同鸡犬一起升天的故事。
晋人葛洪《神仙传·刘安》载:
时人传八公、刘安临去时,余药器置于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
当时人传说,当八位老道士(服丹药)临去天上时,剩下的丹药留在堂屋的器皿中,家中的鸡来啄食、狗来舔舐,结果都得以升天而去,所以才有鸡在天上鸣叫,狗在云中狂吠的现象。
这说的是汉武帝时,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刘安,承袭其父被封为淮南王。他喜好炼丹修道,幻想得道成仙,遂拜“八公”为师,终于炼成仙丹。后刘安被诬谋反,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派人去捉拿刘安。刘安求救于“八公”,被赠予丹药服下,顿时身轻如燕,升天而去,从而避免了一场大难。
“鸡鸣天上,犬吠云中”后来衍化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用来比喻一个人当了高官,和他有亲戚、友朋关系的人,都攀附他而升官发财或得到好处。此类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较为常见。“鸡鸣天上”或“鸡犬升天”于是成为讽刺攀附权贵得以升官发财者之言,或为描绘因“裙带关系”而一荣俱荣者的常用语。
十五、“狗尾续貂”与官爵泛滥
——涉“狗”典故之八
西晋末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与尖锐的权力争斗中,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发生了司马氏皇室宗亲为争权夺位而血腥拼杀、长达数年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一的赵王司马伦乘乱发动政变,成功后自为相国,继后又入宫称帝。这则典故讲的便是赵王司马伦篡权得势后,为罗织党羽、笼络人心而胡乱封官加爵,致使朝中官位超员、官爵泛滥的故事。
《晋书·赵王伦列传》:
张林等诸党皆登卿将,并列大封,其余同谋者咸超阶越次,不可胜纪,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尾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党羽张林等,都登上了卿相、将军的宝座,得到并列朝廷的重大封赏。其余同气相投者,都超越原有官阶,破格提拔,如此者人数很多,难以计算;甚至于级别很低的军士杂役人等,也都封官进爵。当时时兴以貂尾作为内侍官员的冠帽装饰,由于任官过多过滥(做冠帽用的貂尾远远不够),每到上朝时,只见满座貂尾摇曳,分不清是真貂还是狗尾冒充的假貂,当时人为此而讽刺道:“貂尾不够,就拿狗尾来凑啊!”
后人便将“貂不足,狗尾续”衍化为“狗尾续貂”。它的本义是讽刺任官泛滥,爵位冗置;它的引申意思是泛指事物的以坏续好、以劣续优,前后不相称。而用其引申意义的则多于本义。在有些场合还用作自谦之语,比如某编辑为某作者的文章添写了一段,回信说:“我冒昧添加的一段不一定好,就权当狗尾续貂吧!”既是客套,又是自谦。
十六、鲁迅先生笔下的狗
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旗帜与泰斗的鲁迅先生(1881—1936),其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旧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欺凌、内受地主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最黑暗的年代。内外敌人的相互勾结与凶残狡猾,迫使鲁迅以尖锐、犀利的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作为自卫与抗争的文字武器。为了深刻地剖析和抨击“人性恶”的一面,他曾不止一次地以“狗”为喻,以狗性比拟人性,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因而他笔下的“狗”也就成了最具“反面”典型意义的独特的文学形象。仅举两篇影响颇大的作品为例。
一篇是魯迅先生写于1925年12月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这篇杂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论断。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下,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方面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是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空前残酷。值此社会矛盾尖锐之际,一些貌似公允实则邀宠于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却大肆鼓吹所谓“费厄泼赖”(即无原则的宽容),主张“不打落水狗”。此时鲁迅先生撰写了这篇杂文,揭露并批判这种伪善的论调,指出“狗性总是不大会改变的”,如果谁认为狗落水之后“必已忏悔,不再出面咬人,那实在是大错而特错的事”。鲁迅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特别指出这些落水狗“何尝真是落水,巢窟是早已造好的了,食料是早经储足的了,并且都在租界里”。他还指出尤其要打那些为洋人和阔人充当鹰犬的“叭儿狗”,“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鲁迅还以袁世凯屠杀革命者、秋瑾被告密者出卖被杀等历史教训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以人血染红顶子”的狗类,进而得出“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这其实是老实人自讨苦吃”的结论,号召并鼓励“光明和黑暗”作“彻底的战斗”。
鲁迅的另一篇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于1930年4月。该文针对当时敌对营垒里的个别文人,借助国民党反动派清党、剿共的汹汹恶势,在报刊上影射鲁迅是“拥护苏联”,是到“XX(共产)党领卢布”,企图罗织罪名加以构陷。鲁迅先生的反击,首先抓住对方自称“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的诡辩,尖锐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既然他“不知道主子是谁”,那就给他添上三个字:“丧家的”;由于其故伎重演,黔驴技穷,“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词:‘乏。”这就是全称“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来历。鲁迅以解剖刀式的笔法,层层剥茧抽丝,使其露出本相,实在是痛快淋漓的致命反击。
鲁迅这两篇涉“狗”(或以“狗”为主题)的杂文,是在当时国民党统治者“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二心集》·序言)的特定环境下,“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写在“坟”后面》)。他在文中塑造的“落水狗”“叭儿狗”“丧家狗”“乏走狗”等形象,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具有独特的反面警示意义。这两篇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耳熟能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鲁迅先生笔下的狗,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典型形象,将永存于现代文学的画廊之中。
十七、秦牧、巴金笔下的狗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写于刚刚粉碎“四人帮”(1978年)不久的《鬣狗的风格》,被誉为传承鲁迅笔法的杂文佳作。该文开篇就考证了鲁迅当年在《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专吃动物死肉和骨头的“海乙那”——“‘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鲁迅);“这里面的‘海乙那,就是鬣狗”,秦牧如是说。接下来,秦牧也使用了鲁迅式的“借题发挥”“以狗喻人”法:鬣狗们“远远跟在最凶猛的食肉兽(暗指“四人帮”)后头”,等着机会“一涌上前,嚼食那余下的尸体”,甚至“连骨头也要细细嚼碎”;“鬣狗式的亦步亦趋,讲穿了也很可怜,不过是为了‘分一杯羹,舔一点人骨头的碎骨肉屑”。“在万恶的‘四人帮横行中国的日子里,鬣狗式的人物……是着实出现了一批的”。在这里,狗性即人性,矛头所指,十分清楚明白。该文犀利、尖锐、泼辣的文笔,“解剖刀”式的手法,也极似鲁迅的“战法”。同广大知识分子一起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腥风血雨的秦牧,义愤填膺,有感而发,对“四人帮”的帮凶和党羽充满了憎恶之情。他笔下的“鬣狗”,是鲁迅当年笔下的“落水狗”“叭儿狗”“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狗”形象的补充与延续,为新时期文学画廊中的反面形象增添了生动精彩的一笔。所以这篇《鬣狗的风格》在当时曾轰动一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巴金先生的散文《小狗包弟》,则是在题材和风格上与鲁迅、秦牧的杂文完全不同的一篇文章。它的写作年代,比《鬣狗的风格》稍后约两年,即1980年年初。虽然巴金的文章内容也涉及“文革”,但他已不再是“以狗喻人”式,或“嬉笑怒骂”式的杂文笔法,而是通过一只“文革”初期他曾经饲养过的名叫“包弟”的小狗,以“实写”笔法,从“反思”的角度,将狗的命运与那个特定年代联系起来;而更多的则是对“文革”的反思和对自己的“解剖”。巴金在文章中以极富感情的笔触,描写这只与他家相处七年之久的小狗,如何通人性、懂感情,而给他们全家带来极大的欢乐与情趣,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深情。然而在“文革”初期的“破四旧”高潮中,受冲击而不能自保的巴金因怕受“连累”(当时视养狗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得不在抄家前夕忍痛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作实验解剖之用。谁知“良心发现”的巴金从此“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直到“文革”结束,巴金先生仍感到“我的良心仿佛给放在油锅里熬煎”,包弟之死是永远难以偿还的“心灵上的欠债”!
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这位杰出的作家,在面对本不该由他负责的“文革”灾难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的良知进行自我解剖的可贵的精神。正是这种充满良知和道义力量的自省精神,使巴金先生的人格得以升华,使巴金先生坚持“讲真话”的心灵格外纯净,使正义、人道与觉醒意识对于“文革”极左的批判变得特别有力;同时,也使这篇以小狗为题材的文章“由小见大”而揭示了宏大的主题。
十八、“幸福”的宠物狗
在现今的城市尤其是大都市里,饲养宠物似已成为时尚。而宠物中,狗的数量又位居第一。虽然因家庭经济状况等的差异,从价值昂贵的稀有名犬到价格低廉的普通小狗,林林总总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对这些犬类宠爱有加,呵护备至,有的甚至将它视为自己家庭中的一“员”——小狗成了真正的“犬子”——于生活的諸方面,对其虑无不周地安排,悉心照顾:衣,有棉袍短衫披肩肚兜;食,有美味可口营养佳肴;住,有冬暖夏凉宜居软床;行,有左拥右抱前牵后唤;医,有专门诊所高明大夫;玩,有自娱自乐遛达嬉戏。还有“宠物保护组织”保障其正当权益,“名犬协会”彰显其不菲身价,“犬类赛事”满足其竞争欲望,“名犬秀”提供其表演舞台……由是观之,其“幸福”应是无疑。
再说,所谓“幸福”,总是与“不幸”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照而确认的。前面提到的巴金老人养过的那只名叫包弟的小狗,因“文革”风暴中红卫兵要抄家杀狗,而不得不送去医院实验室让它死于解剖刀下。另据报载,“1966年。红卫兵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贴满‘告示,要消灭民间饲养的所有猫狗,因为养猫养狗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后将抄家收缴的猫狗集中于东大桥臭河中淹死。红卫兵们用棍棒狠打,用石块猛砸,河里数百只惨死的猫狗一片嚎叫,一片血腥。”恐怖乎?残忍乎?将时光往前推移,1959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城乡缺粮,人尚且不能自保,饿死的狗不计其数,活着的狗则被斩尽杀绝,供人充饥保命。将时光再前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兵荒马乱,许多城镇、村庄变为焦土,许多家庭举家逃难,人的生存尚处于危殆之中,狗们冻饿而死和被炮弹炸死者更是比比皆是。与那些曾经生活在战乱年代、饥饿年代、“文革”年代的同类“前辈”相比,当今之犬类尤其是宠物犬,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幸福!
然而仔细想想,却发现:犬类的幸与不幸,与人类的幸与不幸,甚至与国家的幸与不幸,竟然一脉相系,不可分割!而当今的宠物犬之所以活得幸福,则与当代中国人一样,是因为“生逢其时”也,碰上了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文革”浩劫的改革开放好时代!
离开了民主、开明的政治环境和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离开了国家的昌盛与经济的发展,连人的生存都成问题,还遑论什么狗的幸福!反过来说,从那些日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又活得舒适滋润的宠物狗身上,却又能折射出人们赖以生存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与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折射出尊重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共享一个地球的文明观念,折射出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折射出人们生活的余裕与雅兴,心境的闲适与自由。
狗年说狗——既为当今的盛世叫好,也为未来的中国祝福。
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一级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