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海军的历史记忆
2018-06-19郑山
郑山
笔者在2018年春节期间去西班牙旅游,游览了首都马德里和其它多座城市,还饶有兴致的参观了马德里海军博物馆。历史上的西班牙帝国曾经称霸海洋,因此西班牙有许多的军事博物馆。而这个马德里海军博物馆是西班牙军事类博物馆中最值得一看的那个。
博物馆的背景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北部濒临比斯开湾,西部为大西洋,东南方扼守地中海。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这里先后被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等所统治,其中不乏拥有当时世界先进航海技术的种族。15世纪末,位于这个半岛上的卡斯蒂利亚公国公主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公国王子费尔南多成婚。两个公国联合为一个统一国家,其国力大大增强,不但从穆斯林手中收复了格拉纳达,而且国王和王后亲自派哥伦布进行新航线的开辟,自此走上了称霸世界的道路。从那时起,西班牙皇家海军的雏形就出现了,它也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海军之一。19世纪中后期开始,因为内战不断、国力衰弱,耗资庞大的海军因此受到限制,从舰队规模至主力战舰排水量都降为全球海军力量的第二梯队。
马德里海军博物馆诞生于1792年,在当时的海军大臣安东尼奥·巴尔德斯和费尔南德斯·巴赞的提议下,选址于海滨城市圣卡洛斯(現欧洲大陆的最南端加迪斯市)。受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一系列战争的影响,这项提议被搁置下来。直到伊莎贝拉二世摄政后的1843年,这座博物馆才在远离海岸的马德里落成。后经过几次变更,在1932年迁入目前的地址——西班牙海军指挥部大楼。
二楼售票处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帆船模型——西班牙海军训练舰“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号。其名来自于麦哲伦船队中最后一艘船的船长。他在麦哲伦被杀后指挥剩余的船队继续航行,并最终使用最后一艘船到达塞维利亚,被人们当做第一位环球航行的人。第一眼看到这只帆船模型,就被精美的做工震撼到了,没想到进了博物馆之后,能看到更多巧夺天工的手工制作帆船模型!
博物馆的最初藏品皆是来自于重要机构的捐献,如已有300年建校史的海军军官学校、古巴和菲律宾的海军基地、圣费尔南多海军基地的皇家天文台和加迪斯水文研究所等。后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博物馆不断购买和接纳私人捐赠,目前拥有藏品大约10700件,种类极其丰富。有用于导航的天文学仪器和航海模型船,以及兵工厂及海军船厂的比例模型, 地图和图纸,船上用于装饰的艺术品、武器、信号旗、舰队旗帜、海军制服、航海设备,还有必不可少的奖章和徽章,绝对让军事爱好者大呼过瘾。
全馆大约25个展厅,时间跨度从1474年到现代。这里的展示内容不仅有西班牙海军的历史、著名将领和知名的海战,而且有不同的造船方法,以及航海技术发展与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制图学的成就。还显示了西班牙人发现和远征美洲、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海军武器装备, 也说明了当时的海上生活是什么样的。参观者可以看到来自于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不同海军武器,与同时代的西班牙海军装备做比较。
海上霸主时期
1号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整套皇室用的餐具,这是伊莎贝拉二世在1853年11月27日的海军博物馆重迁庆典上赠送给博物馆的礼物。每一个盘子上都手工绘制了当时西班牙海军的一艘主力战舰。
2号厅的侧墙上挂着一幅大型油画,名曰“第一次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致敬”。画家是何塞·加内洛,创作完成时间大约是1892年。其主题表现了1492年10月11日,哥伦布率领的船队经过两个月零九天的航行,终于到达了欧洲人眼中的新大陆,首次登上新大陆时和当地土著居民的会面情况。哥伦布背后的十字架表示他是代表了上帝的意志来向这些未开化的土著居民传播福音。当然,以此为主题的艺术品数不胜数,画面表现大体都是土著居民非常虔诚地欢迎哥伦布等人的到访。哥伦布一直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而实际的岛屿是中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以这件事为起点,西班牙开始了一个海上霸主的时代。因此这副作品作为整个博物馆历史的起点标志被悬挂在2号展厅。从博物馆地图上可以看到,即便是走入讲述航海科技及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17、18号厅,也能一眼看到挂在2号厅墙壁上的这副油画,设计真可谓是巧妙。
从最初的青铜剑开始,到铁的冶炼技术成熟之后的铁剑,杀伤面也从单刃进化为双刃剑。伊比利亚半岛在凯尔特人占据时期,铁剑的铸造技术开始蓬勃发展,最终出现了钢剑。钢在硬度和韧性上的特性使得它成为铸剑的最优材料,这时的剑身才开始变长,并从单手剑发展到双手剑。展厅中有一把十六世纪早期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双手剑,造型流畅、典雅,剑身保养得很光滑。而手柄则采用核桃木装饰,最底端的花瓣式圆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美学角度,它都堪称上品。
3号厅的面积较大,时间跨度也很长。其中有一件镇馆之宝。乍一看这是一个普通的精美帆船模型,等听完讲解才知道这是历史上保存最久的风帆船模型——“加雷翁·弗拉门戈”号三桅帆船。它制作于1593年,是當时佛莱芒使馆赠送给菲利普二世的礼物。从侧面可以看到船身的吃水线上方和下方的比例不协调,这不是制作错误,而是因为这个模型当时放置在门檐上方,观察者需要从下往上看,所以特意制作成下小上大的比例,可以让观察者看它像正常比例的帆船模型。
奥地利上将唐·胡安所拥有的双手重剑也陈列在3号厅。这把剑是在他指挥了人类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勒班陀海战之后,由教皇圣比奥五世赠送给他的,用来表彰由他率领的天主教神圣联盟舰队粉碎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海军力量,从而维持了地中海上天主教的统治。唐·胡安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私生子,他成人后从军,为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服务,后晋升为海军上将。这把剑的剑身细长而锋利,手柄是十九世纪末期重新修复的,安置宝剑用的扣环采用了皇家独有的皇冠形状。整体造型与前面所看到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双手剑有很大的差异。
4号厅内有一个笔者最喜欢的帆船模型,她不仅比例大、制作精美,而且采用半透视结构,让观众能够了解到船体每一部分的作用以及当时经典三桅帆船的内部结构。这就是拥有90门加农炮的“圣母”号战列舰模型。真实战舰长48米、宽12米。制作者和海军工程师参考了当时的图画、图纸全手工制作出了这个完全按比例的模型。主体材料使用木头,所有的升降风帆用的滑轮均可动,绳索使用麻绳绕制。“圣母”号是当时西班牙海军中盖伦级大型战舰的最后一艘。这种大型横帆船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通常有两层或更多的甲板,而且船尾加了瞭望台,并且进一步发展为船长的办公室和休息室。到了16世纪中叶,大多数航海国家参照西班牙的盖伦船设计改良了自己海军的战舰。而作为盖伦帆船最早的使用者西班牙来说,这种帆船不仅能作为战舰使用,还衍生出同等级的商船,用来进行海外殖民地的扩展。通常来说,商船与军舰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少了很多炮位,一个典型西班牙财宝船队的配置就是由盖伦级军舰保护大约1200吨级的盖伦级商船队,配合一些小型侦察舰与补给舰一起航行。后来,盖伦级被更快、机动性更好的蒸汽帆船所代替。眼前的这个模型于1999年荣获欧洲海军模型锦标赛金奖。她让人驻足许久,也感受电影《怒海争锋》中那种大炮巨舰时代的浪漫。
5号厅有一件奇怪的展品。在一张红木桌子上立着一块木板,在立面和水平面之间刻了一个圆环,圆环周围写上了标识方向的字母,圆环中间则用了很多的放射性形状孔洞来填充。听过语音导览之后才知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军舰队桌上训练系统,类似于现代海战的战棋推演。扮演不同舰队的人使用带有小插棍的模型来代表不同的作战力量,然后按照一定的交战规则进行推演。在荷兰语中它被称为“Rekenaar”,意思是计
算器。通常放置在船长室,以便于船长在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船队所处的位置。
由盛转衰时期
6号展厅内有两套精美的手枪,这是由当时法国的顶级枪匠尼古拉斯·布泰在凡尔赛所制。尼古拉斯也是拿破仑的御用枪械制造师。套装内的手枪及清洁附件和拿破仑所使用的相差无几。可以看出,当时手枪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个人防卫武器,更是作为军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军官才有可能拥有制作优良和装饰精美的手枪。
6号厅中另一个帆船模型来自于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西班牙舰队的“至圣三位一体”号战列舰。全舰拥有136门加农炮,炮甲板有32門36磅炮,中炮甲板有34门24磅炮,上甲板有36门12磅炮,最上层甲板及艏艉楼甲板有18门8磅炮、10门24磅卡伦臼炮及6门后装滑膛炮,是当时海面上唯一的、最为强大的四层甲板战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重战舰。这艘战舰最早在古巴的哈瓦那建造,1765年开始设计,1769年建成。其排水量超过4000吨,船长61.3米,宽16.2米,吃水深8.02米,载员超过1000人。如此大的体量也让人们给了她“西班牙母马”的外号。她参加过1797年的圣文森特角海战后,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与著名的英国“胜利”号对抗,最终被英国俘获,在拖航途中遭暴风雨而沉没。模型的外部细节涂装则是依照当时参战的一位英国海军军官的描述。可以看出整船和前面看到的盖伦帆船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后面的船长室也由突出的位置改成隐蔽在船尾后部。
9号展厅内以18世纪的舰船模型为主,除了整体的船模,还有横断面结构,能够展示船体的构成。在大厅的外墙上,悬挂有一副特大的耶稣受难旗,面积是整个展厅内最大的。这副旗帜是勒班陀战役中悬挂于神圣联盟舰队旗舰上的标志。战役胜利后,左下方缀上了一块从土耳其海军缴获的旗帜。耶稣受难像的下方同样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国徽。在这副旗帜的右边,展示了制作帆船所使用的不同粗细的缆绳、各种规格的木材和工具以及一艘帆船的横断面模型,让观者真实体验到制作帆船的复杂程度。
10号展厅内精密的星盘会让人不禁赞叹其严谨的设计与高超的制作工艺。它由阿拉伯人发明,通过一个圆盘及上面镂空的转盘组成,标有包括太阳在内的固定星辰的位置,能确定日出日落的时刻及星辰的位置。在古代,水手用它来确定本地时间、纬度和三角测距等。测量经度需要采用计时器得知出发地的时间,再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得知所在地的时间,然后计算所在地的经度。在航海天文钟出现之前,船只的计时器是摆钟,行船过程中的颠簸和温湿度的变化都能使摆钟产生巨大的误差,导致经度计算不准。18世纪英国热约翰·哈里森发明了精密航海天文钟,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制造的航海天文钟已经能达到航行81天误差为5秒的高精度,换算成经度误差仅仅相当于3千米左右。另一部分展示了航海导航中同样不能缺少的八分仪以及更加方便、使用更广泛的六分仪。不过这两种仪器都是英国人发明的,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西班牙在工业革命时期被英国甩在了身后,其综合国力已大不如前。
13号厅内珍藏有另一件镇馆之宝——胡安·德·拉·科萨于1500年绘制在羊皮纸上的地图。胡安本人是哥伦布船队旗舰“圣马利亚”号的船长兼制图队长。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绘制了美洲的世界地图。它是1492年到1500年间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包括哥伦布首航美洲(1492~1493)、第二次航行(1493~1496)和第三次航行(1498~1500)。在这三次航行期间,哥伦布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瓜德罗普岛、波多黎各岛、特立尼达岛和属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这份地图可能是向赞助远征船队的西班牙国王及王后所呈献的航路文件之一,用于解释船队所抵达的地方都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图上的数据采用了葡萄牙人的测量结果,中心参照时间为西班牙马略卡当地时间。密密麻麻的斜线则表示了航路。而非洲大陆首次出现在地图上的南北方向,海岸线的形状走向也是由葡萄牙人确定的。相比之下,其亚洲部分的绘制则明显缺乏依据和精度,仅仅绘制了大致的轮廓和传说中的亚洲人物和城市,这些传说大都是来自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
在此地图出现几十年后,荷兰人墨卡托设计了等角投影(墨卡托投影)的方式来绘制地图。即假设地球被围在一个中空的圆柱里,其赤道与圆柱相接触,然后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盏灯,把球面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再把圆柱体展开。这就是一幅标准纬线为零度(即赤道)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世界地图。等到六分仪、航海天文钟和航海天文历发明后,横跨大洋的航海家们开始用用六分仪确定纬度和太阳高度,再利用太阳高度、航海天文历和航海天文钟上的时间与伦敦当地时间之差计算出经度,随后用尺规画出舰船之后的航线。这种利用海图来确定航线的方法也成了世界各国海员必备的标准方法和技能。
衰落时期
由于西班牙是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战败国,所以14号厅的主题只有几幅油画表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另外还有一些半岛战争中西班牙军队从法国军手里缴获的战利品展示。
15号展厅内有一些稀奇的小玩意儿。比如艾萨克·珀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艘电动力潜艇模型。艾萨克是一名西班牙海军军官兼工程师,1851年6月1日出生于卡塔赫纳。1859年, 他跟随身为西班牙海军水手的父亲前往圣费尔南多的海军基地生活。艾萨克自幼天资聪慧,14岁进入圣卡洛斯海军军校学习。他在学校中刻苦学习,2年之后顺利完成学业,以军校实习生身份进入海军服役。同时他还兼修了地理、物理和天文学等课程。1881年,艾萨克在菲律宾担任海军水文队的中尉。有一天他去理发的时候, 不小心头部受了伤。这个小伤口不幸受到感染。在那個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伤口感染意味着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尤其是头部的创口使得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一段时间后,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继续在海外基地服役,因此被调回加迪斯市,进入一所新建的海军军校执教。因祸得福,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完善自己关于全电池潜艇的设想。这种潜艇能依靠电力驱动螺旋桨产生动力并在水下发射鱼雷。但是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费,尤其是在没有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情况下。1884年,他撰写了第一篇论文来阐述他的构思。后来经过数次研究和试验之后,他的构想慢慢得到了上级的支持。1885年9月,他向当时的西班牙海军部长——佩苏埃拉海军中将写了一封信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海军部长很感兴趣,并同意启动一项全面的新型潜艇研发计划,而且拨款5000比塞塔作为先期研究经费。1888年,他制造出了第一艘电动潜艇,并以他的姓命名为“珀尔”号。9月8日,这艘潜艇在一次夜间测试中,成功地对一艘巡洋舰进行了模拟攻击,而且全程没有被巡洋舰发现,自身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可谓是大获成功。但是后来的持续测试表明,这种潜艇无法进行深潜和长距离航行,很不实用。后续项目被海军部全部叫停。艾萨克失去了所有的支持,无比沮丧,只得将潜艇内部拆除并销毁图纸,防止被他国间谍窃取。1891年,郁郁不得志的他从海军中退役,并于1895年5月因脑膜炎在柏林逝世。同年,爱尔兰潜艇科学家约翰·菲利普·霍兰设计成功了全新内燃机/电力混合推进系统,以克服电池的局限性。这也成为现代柴电潜艇的鼻祖。而这艘“珀尔”号在试验完成后被改建成荷兰级潜艇,又服役了22年,之后于1913年被海军除籍、退役、沉没。1929年,她被重新打捞起来,送往潜艇部队的卡塔赫纳港,目前陈列于卡塔赫纳海军博物馆。
21号展厅内同样有大量的精美船模。这些近百年的船模能够保存下来的根本原因是当1833年伊丽莎白二世摄政时颁布了一条法令:凡舰船建造,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制造缩比模型供审批,而且模型必须由专门的部门保存,所有图纸及模型存档备查。这样一来,一百多年的西班牙造舰史就几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近现代时期
23展厅内分成两边,陈列了西班牙内战双方——代表世界民主进步力量的共和军和代表反动统治的法西斯势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西班牙内战从1936年爆发至1939年结束,以佛朗哥窃取革命成果而画上句号。
在佛朗哥国民军的部分,有一艘布雷舰“火山”号的模型。这一系列布雷舰从1935年到1939年一共建造了四艘,分别是“木星”号、“火山”号、“火星”号和“海王星”号。建造工厂位于西班牙费罗尔。其标准排水量2100吨,可以一次性运输和布设264枚水雷,装备有4门120毫米加农炮、2门76毫米火炮和3门20毫米火炮。动力系统为2台亚罗式锅炉,主机采用帕森斯式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最大功率3675千瓦(5000马力),最高航速18节。
“木星”号投入使用时内战已经爆发,主要承担了矿石运输、炮击共和军海岸基地、攻击敌对势力商船和保护己方运输线的责任。到1958年,它接受了为期3年的现代化改装,之后成为专职的反潜护卫舰。舰上的火炮、反潜装置和电子仪器则是向美国采购的。与同样现代化改装后的“火山”号及其它两艘舰艇共同成为皮萨罗级护卫舰,一直服役到1974年退役。“火山”号在1938年7月进入海军服役,时间稍晚于“木星”号。服役期间的任务和“木星”号一致,不过“火山”号曾经参与过大规模战斗。1938年8月27日,属于共和军的“何塞·路易斯·迪亚斯”号驱逐舰在直布罗陀港修整完毕准备离港时,被“火山”号发现,双方交火。“何塞”号被重创并搁浅。第二天她被打捞并拖回直布罗陀港直到战争结束。该作战行动让“火山”号的船长费尔南多·阿巴苏萨赢得了国民军方面的嘉奖。内战结束后“火山”号在1940年参与了占领摩洛哥丹吉尔的行动,后来和“木星”号一起进行现代化改装,于1978年退役。“火星”号参与了内战最后阶段的战斗,1958年开始成为军校生实习船,1971年退役。“海王星”号下水时内战已经结束,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军校生实习船,1972年退役。照片上的模型则是1947年由海军建筑工程委员会捐赠给博物馆的,历经半个世纪,保存状态依然十分良好。
展厅最后的临时展览叙述了1917年至2017年的航母百年变迁史。主要是陈列了不同时期的舰载机模型,有1922年的意大利马奇M18水上飞机、1934年由西班牙人谢尔瓦发明的第一台自转旋翼机和SH-3“海王”直升机等。其中室内最大的模型就是目前西班牙唯一现役的轻型航母——“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弦号L61,西班牙的正式称谓是“战略投送舰”。西班牙海军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海军之一,但因国力下降目前海军兵力规模已经缩水至2万人。相比较前面的“豪华”展厅,这里可谓是简单至极。
参观建议
由于入馆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但是目之所及的收藏品大部分都是精品。鉴于低廉的票价和平日长达9个小时的开放时间,本人强烈建议军事爱好者尤其是海军军史和模型爱好者用一整天泡在这里,享受属于军迷自己的乐趣。
马德里海军博物馆周二至周日早晨10点至晚上7点开放,周一、元旦、1月6日、圣诞节闭馆,而整个八月的开放时间是早晨10点至下午3点。门票价格3欧元,语言导览器租用价格2欧元。强烈建议租用语音导览器,内置中文解说词。
博物馆位于马德里普拉多大街(Paseo del Prado)5. 28014号,地铁2号线西班牙银行站(Banco de Espa?a)下车后向东过马路即可看到。
博物馆网址为http://www. fundacionmuseonaval.com/museonaval-en-madrid.html,但只有西班牙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