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赋新词强说“狗”关于狗,我们误解有多少?

2018-06-19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类

文/郑朝辉

《说文解字》释:“狗,犬也,小者为狗,大者为犬。”而在现代语言中,狗多用于口语,犬多用于书面语。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也是人类最忠实的守护者、得力的助手和亲密的朋友。

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狗背负的恶名却是太多了。几乎是清一色的贬义句子。

辛弃疾《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狗年到来之际,我们不能不给狗讲几句公道话;不能不给“汉奸走狗”讲几句实事求是的话。狗年说狗,为赋新词强说狗。

一组数字

中外科学家考古研究认为,狗的祖先缘于灰狼,早在4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被人类驯化成狗,1.5万年前,狗就被用来玩乐、狩猎和看家护院。

在我国犬的驯化约有8000年的历史。《说文稽古篇》记载:“游牧时代,惟犬独多,穴居则畜犬守御,狩猎则携犬自随,因而人必畜犬。”可见,自从人类穴居并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时候起,犬就开始和人类朝夕为伍了。

狗的寿命,正常情况下10~15年之间,平均12.6 岁,最长为20岁左右。虽说寿命不长,但狗却有许多美好的品德。民间认为狗有“八德”,即忠、义、勇、猛、勤、善、美、劳,比鸡的“五德”还要多三德。

研究发现,狗的嗅觉灵敏度约为人类的1200倍,能辨别出200多万种不同气味,而且它还具有高度分析能力,能从众多混合气味中,嗅出它所寻找的那种气味。狗的听力是人的16倍,听力距离是人的400多倍。

《现代汉语词典》中以狗开头的词语18个,除了3个名词外,其余15个都是贬义词。《成语词典》中关于狗的成语30多,几乎都是贬义词。如鸡鸣狗盗、狗苟蝇营、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俗语中也十分常见有狗咬狗、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狗头上长角——装羊(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有些人骂人也离不开“狗”字,如狗官 、狗奴才、狗腿子、狗日的、狗娘养的等,称那些帮人出馊点子的人叫狗头军师等,都表现了对狗的鄙视甚至仇视。尽管如此,狗不计名利得失,“走自己的路,让人去骂吧”,依然恪尽职守、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知恩图报地为人民服务,它是人类学习的榜样。

十二生肖

南宋 佚名 萱花乳犬图页 河北省博物馆藏

人狗换寿

相传在很古老的时候,人和各种动物的生命都是没有年限的。后来天神要给各种动物规定一个生命年限,天神首先叫一千岁,当时,一切动物都已入梦乡,只有机警的大雁听到他的呼喊,便答应了一声,于是大雁就得了一千岁的寿命。天神叫到一百岁时,野鸭子听到答应了一声,得了一百岁的寿命。当天神叫到六十岁时,狗吠了一声,六十岁的寿命就被狗得去了。天神接着叫,直到叫十三岁时,酣睡的人才惊醒过来,慌忙应了一声,结果人只得了十三岁的寿命。

人们感到十三岁的寿命太短,就去恳求天神增添年数。天神叫人去与动物商量。结果动物们都不同意与人类换寿,最后人与狗达成了协议:人必须每天给狗三顿饭,照顾狗的生活,不打骂狗,这样,狗才同意把六十年的寿命给人,而自己仅得十三年寿命。人和狗对换了生命的年限。

“吠日之犬”

日,也就是太阳,通常比喻封建专制的皇帝老儿。在封建时代,对昏庸无道的皇上,老百姓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只有狗敢对天上的太阳“汪汪”叫几声,替百姓出口恶气!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若是遇到强盗入室抢劫,一狗叫,百狗叫,让盗贼无处容身,何尝不是好事。再说了,“畜犬本以防奸,不以无奸而养不吠之犬”,试想如果有奸的时候不敢叫,那才是悲哀呢。

《搜神记》

《张仙射狗》,中国民间绘画

“湿草之恩”

古人云:“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狗有湿草之恩”讲的是狗的义气。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搜神记》记载:“三国时,襄阳纪南人李信纯醉卧城外草中,适猎者纵火,火顺风且至,其爱犬曰黑龙者,于溪中湿身,周回洒李卧处,遂免大难,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毙。李醒乃悟,为之恸哭。太守闻而悯之,具棺椁衣衾以葬。今纪南有义犬冢。”于是,便有了“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的俗语。

狗德、狗格

汉高祖抓住了蒯通,问他当年为什么要游说韩信让他背叛,蒯通回答:“跖之狗吠尧,非尧不仁;狗固吠,非其主也。”这个“吠非其主”,讲的就是狗德之一。看过电影《甲午风云》都为邓世昌那只义犬而感动。当军舰沉毁,邓世昌落水之时,义犬衔着邓世昌的衣角不放,想救主人上岸。但邓世昌殉国已决,最后与义犬沉入海底。人若讲忠心事主未必如狗。人见异思迁,见财不要命,见富贵动心,见色起淫意。那些抓起来和杀了头的贪官污吏都曾经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都背叛主人而为害主人。他们是人,可哪一点比狗强?有人骂他们是“狗官”,其实,这才真正玷污了狗德、狗格,他们连做狗都不够格。

“狡兔死,良狗烹”

遥想古代,刘邦和他的一帮铁哥们马上取天下之后,坐上龙椅的刘邦在论功行赏时,遇到了一片反对声,那伙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的武夫,对萧何的功劳高于他们特别不服气。刘邦一席“功狗”和“功人”的说词,驳得哥们哑口无言:“就说打猎吧,别看直接追杀猎物兽兔的是狗,实际上熟知野兽行踪和处所,引导并指令狗及时出击的却是人啊!哥们不过是狩猎场的功狗,萧何丞相才是功人,你们有啥不服气的?”刘皇帝语虽粗俗,道理也还是对的。所谓“功狗”中,有一个姓樊名哙的,系刘邦连襟,他虽然是屠狗的出身,其实并不乏政治眼光。当初刘邦占咸阳,欣欣然沉湎声色,无意进取,第一个谏者便是樊哙。鸿门宴上勇救刘邦的还是樊哙。待天下坐稳后,功狗功人们又成了刘邦捕杀的对象,以致功臣韩信被捕后发出了“狡兔死,良狗烹”的喟叹。

“丧家犬”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簪花仕女图》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46cm横:180cm(局部)

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却和弟子们彼此失散了,一个人便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他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后,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说得对啊!”

细想起来,“丧家之犬”的比喻,一语中的,说“中”了他当时“适郑”(来到郑国)时惶惶然、凄凄然的内心世界。当时孔子四处碰壁,满腹经纶却不为各国国君所用,确有“丧家犬”的怅然若失之感。孔子只赞扬这比喻的准确性,却不计较此语涉“狗”的贬抑性,一方面由此可见出他的胸怀宽广,另一方面也可见他的“实事求是”而无虚荣虚假之心。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作《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一首,内中四句云:

明宣宗画像2

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既无游方恋,行止复何有。

诗中杜甫自比为“丧家狗”,那是他经历安史之乱之后,不能北返长安,惟有南适(到)吴、楚,离开蜀都茫然若失的真实写照。杜甫亦不避贬义之嫌,而只用“丧家狗”一词抒写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看来诗人真乃性情中人,率真得煞是可爱也。

“犬马之养”

狗和马常常并提,于是就有犬马之劳、犬马之疾等词语,孔子讲孝道时还用了一个“犬马之养”呢。“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老先生更看重精神赡养,因为单说“养活”的话,那是犬马也能得到的。故孝和敬不能分离,心存感恩,才有真孝敬。

唐朝狗坊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权贵阶层生活奢侈豪华,皇帝建有富丽堂皇的五坊,即饲养狗和四种鸟类,其中专有漂亮的狗坊。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中描写的宫廷贵妇,左手执拂掸向前灵巧摆动,逗引着深通人意、张嘴摇尾扑跳的狮子狗戏耍,情节活泼生动。

“狗屁不通”

“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以后人们常错用为狗屁不通,因为狗的表皮,没有汗腺,“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正因为狗皮密不透气,用以作床垫、椅垫,狗皮褥子狗皮裤,是最佳的防潮湿保暖用品。狗屁不通“狗皮不通”的讹变,在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以贬之,这意思倒是更为鲜明。所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也就用不着更正了。

“蝇营狗苟”

“狗苟”之说意即如狗之苟且,而且将此词与“蝇营”相连,是一个充满卑视的贬义词语,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之复返。”苍蝇沾污食品、传染细菌,人见人憎,憎之如妖邪,其终日营营役役,痴緾不去,驱之复返,令人厌恶,唯有扑灭之、粘捕之、毒杀之。狗只驱之复返,则有多种情况:一是狗只肚饿前来偷食,驱之复返是因为食未果腹,一旦饱食,便会踪影杳然;二是恋巢,不愿四处流浪,狗认为“世上还是狗窝好”,故驱之复返;三是恋主,主人给以饱食,人狗情未了,驱之复返;四是狗虽是一种积极求存的动物,但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驱之覆复返。然而,如若再三再四地驱之,狗则会最終负气地一去不复返。因此我认为“狗苟”之说并不恰切。

“走狗”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燮(1693~1760),号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名气很大,而且性情狂放,落拓不羁。然而他却独独折服一人,那就是明代才子、也是诗书画三绝的徐渭(1521~1593)。徐渭字文长,号清藤道士,现绍兴还有他的故居“青藤书屋”。万历年间,徐渭以诗文、书画、戏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名动京师,并因鄙视权贵而得“狂生”之名。他身世悲惨,甚至一度精神失常,杀妻坐牢。然而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却被后人赞誉为“明代第一人”。郑板桥对这位多才多艺、冠绝一时的天才艺术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最使常人不解的举动是,郑板桥居然刻了一枚图章,叫做“青藤门下走狗”,用来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以表达自己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尊崇和仰慕。才子服才子,狂士敬狂士,郑板桥不仅师法徐渭,潜心学习,而且居然甘当他的“走狗”,匪夷所思。此处的“走狗”一词,已不再是“供人役使、助人作恶”的惯常贬义,而只剩下郑板桥对徐渭甘拜下风、追随其后的虚怀若谷与虔诚景仰之意了。

唐阎立本《锁谏图》(局部)绢本设色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犬子”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小名就叫犬子,据说是父亲疼爱他,才取此名的。而这位犬子日后出名,也和狗有某种关联。汉代宫内有专门为皇帝管猎犬的官叫狗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自言为此赋。’”司马相如因这位狗监乡亲引荐而名扬天下。后人诗咏其事,“狗监谁相荐?成都一布衣。”

后来“犬子”由爱称衍化为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再后来,又衍化为对别人儿子的蔑称,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爱称也好,谦称也好,蔑称也好,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趣称”——将儿子称为“犬子”,既体现了人与犬的亲密关系,又说明了小孩与小狗的活泼可爱。此俗蔓延民间,百姓多以“阿狗”、“阿黄”(即黄狗)为自己孩子取名,既亲切又顺口;据说以“狗”为孩子取名还暗含吉祥平安之意。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作为包子品牌,其名令人称奇。初闻乍听时,甚觉不解——既然狗都不理(不食),人还吃么?人若不喜吃,怎么又如此生意红火呢?岂非自相矛盾之论乎?后来才知道它的出处,绝非字面意义所解,而与创始人名字有关。

徐鹏翔 《相机狗》布面油画

盘瓠,一作盘瓠,又称为葫芦狗,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传说中的神犬,为传说中瑶族、畲族、以及輋族的祖先。

五只造型不同的狗 木刻 1547年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一家面食铺做小伙计,心灵手巧,练就一手蒸包子的绝活,后自立门户开了家包子店。他创制了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色香味形均独具特色的包子,引来津门内外顾客络绎不绝。由于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答话,这样一来,顾客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狗不理”成了品牌铺名。后来,袁世凯统军,将“狗不理”包子带进皇宫献给慈禧,太后膳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不燕,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

隔墙犹吠折花人

千百年来,乡村农家的狗是农家守护者的标志,来了生人,狗汪汪一叫,宣布了一个家庭的存在,你不可贸然进入。农家狗不以貌取悦于人,毛色不亮,体态娇小,从不挑食,只食人吃剩的馍渣饭粒残汤,即便吃不饱肚子也不离开家,依然厮守主人,一心一意,尽职尽责。

最有人情味的当属清代李勉笔下的狗:“谁家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人去室空,庭院荒芜了,无人去管,只有邻院的犬在看护,见着折花人还负责地叫几声。多么有情有义的狗 你说能不让我为它说几句公道话吗?还是让我们记住米兰.昆德拉的话吧:“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得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

灵犬

狗生活在人与自然之间,同时拥有两种生活体验与经验,在感知自然方面比人类更敏感与敏锐,能够接受并传达一些人类无法获知的信息。

仿古玉狗纸镇,长8.3cm

仿古玉狗纸镇,长8.3cm

卧狗,公元四世纪,中国,收藏于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

汉代陶狗

丰子恺收集古代传说,欣然作画,其中“灵犬”就是重要的角色。

隋炀帝时代,福建中部太守郑韶养了一只狗,爱其犬胜其子。太守有一仇家薛元周,一直想怀刀行刺,始终找不到机会,徘徊门前。一天太守出游,但是爱犬咬住衣摆不放,太守不解,命人将其缚在柱上,岂料爱犬挣断绳索追出,继续咬住衣摆不放。太守觉得奇异,感到有危险要发生,这是狗突然发出吼叫,向企图刺杀太守的薛元周扑去。结果元周被抓,搜出身上短剑。

丰子恺对于狗的歌功颂德,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情感道德的追求。因此,人类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而且不断通过各种文艺创作来记录、保留和歌颂狗的各种美德,不断唤起自己对于自然本性的向往。

犬葬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狗已经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动物,它也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求,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在帝高辛氏的时候就有以狗头人身形象出现的盘瓠,到目前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对狗的图腾崇拜,都反映了狗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乃至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汉代,不仅有众多与狗相关的文献记载,而且汉墓中出土的陶狗和画像砖(石) 中狗的形象也十分普遍,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豢狗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狗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象征体,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汉代,个人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往往是通过拥有禽畜的多少来代表的。现实生活如此,墓葬中的陪葬品也会体现这一现象,从而动物俑在墓葬中开始普遍流行。然而,在汉代众多动物俑中,出土的陶狗数量不仅丰富,而且生动传神、别出心裁,它反映的不单单是现实生活中狗的形象,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美学光彩。

藏人不食狗

藏人相信轮回,认为狗是上辈子冤死的人托生的,于是不杀狗,不吃狗肉。每个去过藏区的人,都会感受到狗与藏族人民那种和谐而友好的关系。在草原上,在街道上在家中,到处都有狗的身影。成群成群的狗悠闲而漫无目地的散步在藏区的各个角落,没有人去打搅它们的生活,成为藏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假如有人对它们非礼,这不但要遭到藏族人的制止和阻挡,而且要受到它们的报复。虽然狗是藏民族最早驯养的动物,但不管是过去和现在.他们是禁吃狗肉的,更不随意杀狗,对吃狗肉,藏族社会中视为不可理喻和难以思议的事。如流行于西藏藏区的《阿初王子的故事》《幸福是狗的恩典》和安多地区的《青稞与狗的故事》等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都反映了狗对藏族人民的大恩大德,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狗年》(电影)

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伙伴,一起睡觉,一起吃饭,甚至一起分享周末晚上的电影时间,在他们眼中,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安全、舒服……她叫佩吉,而它,则是一只名叫“铅笔”的小猎犬。

有爱犬陪伴的日子是幸福而满足的,佩吉发现的是一个舒适的小环境。与这个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活一样,她拥有一份管理方面的工作,一个亲密幸福的家庭,最重要的,她还拥有爱犬的忠诚。佩吉和“铅笔”相互依靠,在情感上互相慰藉,然而即使是爱,也有离你而去的一天……“铅笔”在邻居家的花园里离奇死亡,让佩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稳定的生活彻底崩溃,佩吉觉得整个世界都天旋地转了。失去了“铅笔”,令佩吉觉得生活了无生趣,为了能够将情感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佩吉决定借着一场个人旅行来填补生活中的空虚。她对幸福的追求,让她认识了魅力十足的纽特,并在他的引荐下,加入了一个激进的动物保护组织,作为这个组织的成员,首先必须得遵守严格的素食主义生活方式。然而这一切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她得到了另外一只宠物狗。在纽特的鼓舞下,佩吉释放出了她对动物立法一直以来存在的疑惑。

佩吉的哥哥嫂子、朋友、邻居和老板也感受到了她的转变,然而他们却将这个转变看成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认为佩吉的生活正在陷入失衡的危险之中。他们强迫性地将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幸福加诸在佩吉的身上,却适得其反,让佩吉不断对身边的人感到失望,反而加速了她完全融入动物的世界,因为在她看来,只有在那里,爱才能得到无限制、令人满足的保证。

狗性与人

人们在很多情况下歌颂狗、为狗树碑立传,但是转眼之间又会对狗嗤之以鼻,以各种方式贬低狗,视狗为最下贱的一种动物。人们往往把守卫在天神身边的狗称为好狗,却把守卫在地狱门口的狗称为恶狗。狗别无选择,但这对狗是否有失公允?即使对人类而言,这也不仅是一个艰难的话题,而且是一种文化上的挑战。 问题在于狗的忠诚本身。忠诚是人类精神价值体系中重要因素,这不仅是确立狗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地位的最重要尺度之一,更是人类自身精神价值的体现,所以至今人们还经常把狗作为典范和镜像,关照和教育人类自身。 在这方面,人类难得表现出了自己谦虚的一面,不仅对于狗的忠心不二表现出了由衷的赞美,而且不时谴责人类自身的奸诈与无信。 忠诚成了狗的墓志铭。狗的墓志铭最终成了人的通行证。

“犬守平安”

全球最早的“狗邮票”,是1887年由纽芬兰发行的,画面为圆形边框中一只狗的头像。此后119年间,猎犬、宠物犬、警犬、导盲犬、救援犬、雪橇犬一次次走进这个“方寸之间”。

2018年1月5日,中国邮政在全国发行第四轮生肖狗特种邮票,一套两枚,第一图为“犬守平安”,第二图为“家和业兴”,两图相连,预示着家的平安和睦与国的兴旺富强。邮票特邀我国著名艺术家周令钊先生进行设计。周令钊是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作者,曾经主导设计了国徽、团徽、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同时也是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主要设计者,有“国家形象设计师”的美誉。

猜你喜欢

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没有进化好
人类过去长啥样
出发!去最北人类定居地
人类第一杀手
共建“人类之眼”
人类,快醒醒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