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习俗与中医文化

2018-06-19王祖远

红土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雄黄酒香囊艾草

王祖远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祖国传统中医文化分不开。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防疫禳灾已经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依据《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最易流行传染,加之端午节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此时,随着气温的升高,昆虫、细菌、病毒极易繁殖和扩散,诱发疫病。古人为防病保健,把端午节作为防治夏季疾病的开端。这可从一直传承下来的民间旧俗中得到印证。

插艾草避瘟疫

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昔日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艾草,又名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能。在中医针灸中,艾草制绒,还可以灸疾治病。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由此看出用艾草的风气之盛。在端午这天,以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除此,或有插菖蒲,或并用艾叶、榴花、蒜头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也用来避瘟疫和辟邪。

涂雄黄避虫毒

清末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咏·节令门》中有咏《端阳诗》云:“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帐主怕灵符”;近代人子鸿的《燕京竹枝词》亦有诗咏雄黄一事:“何人传下此奇方,为辟毒虫抹雄黄。儿童头上都有迹,整个王字印中央。”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因此,中国神话传说中便常出现用雄黄来抑止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就因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神力现出原形。

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房子四周,以防蚊虫孳生,蛇类靠近;而涂抹在孩童额上画王字,以及饮用雄黄酒,也都是祈望能够避邪,以达袪病之目的。

佩香囊祛邪扶正

香囊就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捆扎编串,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玲珑可爱的香袋,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或悬于帐中,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香囊选用的中草药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持久、清香纯正,因此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避邪驱瘟的作用。现在,香囊已成为端午节特有的应景吉祥物,商店或市场都是热卖的商品。

古人在端午日除上述“防疫”措施外,还有划龙舟强身健体等习俗,曾有专家提议将端午节立为“全民防疫日”,是不无道理的。

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防疫。我们勤劳而有智慧的祖先,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防疫意识,可谓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即便科技发达的今日,为了预防突发更加可怕的突变病毒侵害,端午居家自身的防疫习俗,更加有意义及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雄黄酒香囊艾草
艾草,爱了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雄黄酒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艾草
艾草青青
TREASURE TRAIL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艾草飘香的村庄
喝雄黄酒过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