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6-18宫静
【摘要】幼儿期不仅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及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因此,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26-02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1977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挑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从此,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重视,心理健康受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但对幼儿心理健康,人们的认识还普遍存在误区,甚至认为小孩子无忧无虑,不会存在心理问题。然而,已有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并不乐观,不同阶段幼儿有不同心理问题表现[1]。因此,大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是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迫切的。
一、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人们对幼儿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家长、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更多关注幼儿身体成长、知识学习、物质生活条件的提供等,对其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缺乏重视[2]。幼儿园日常工作中,“重教育、轻保育”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保育工作中,又片面地强调生理卫生保健,大多数幼儿园生理卫生保健制度比较健全,制定了详细的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有相当多的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还处于不重视、甚至忽视的阶段,缺乏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措施。
2.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品德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的相关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目的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心理素质良好、潜能充分发展、身心和谐统一、人格健全的人。品德教育以社会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对幼儿的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发展幼儿的道德认识、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感、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使之成为具有爱国情操、社会公德以及文明行为习慣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培养目标、理论依据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应将二者区分开来,更不能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3.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缺乏预防机制
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重矫治、轻预防”的现象。不少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等幼儿出现了心理问题才重视,有些幼儿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放在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幼儿的矫治上,甚至部分幼儿园存在矫枉过正现象,将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视为心理问题,关注过度反而造成不良后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促进发展和积极预防,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开展,而非仅仅关注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孩子。幼儿园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制,积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
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施效果。然而,目前不少幼儿园由普通保教人员兼任幼儿心理健康老师,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幼儿教师来说,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掌握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并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很快投入应用,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仅仅流于形式。总之,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同时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和经验需要在实践中长时间积累,因此,目前幼儿园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技能的师资非常缺乏,保教老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3]。
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策略
1.在思想上,加强重视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不仅针对个体生理发展而言,更指心理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普遍重视智力开发,注重卫生保健,把保育与教育割裂开来,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幼儿会出现情绪问题、认知问题、社会性发展问题等。由于重视不足,把幼儿的心理问题归为成长的必然,缺乏及时干预,往往会错过最佳矫正时机,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加强引导和宣传,使家长、幼教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在行动上,注重落实
幼儿园应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和条件。首先,可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新纲要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为全面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其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丰富幼儿必要的经验和初步知识,有针对性地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4]专门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都应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再次,可效仿大中小学的经验,每个幼儿园配备一定比例的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幼儿心理健康设立一道防线和保障。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3.在途经上,多方位渗透
在五大领域活动和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除开设专门心理健康课程外,在不同活动中要重视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科学安排与组织一日生活,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秩序,还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机会,对幼儿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于各类活动和一日生活中,是重要和基本的途径。因此,要树立宏观课程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有机整体,统一于幼儿园各类活动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
4.在方法上,重视个体差异
幼儿不仅在生理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幼儿在认知、情绪情感、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的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幼儿,同时也应重视个体差异,对有需要的幼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个别幼儿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多动症、恐惧症、攻击倾向、过度依赖、社会退缩等。这些心理问题要及早发现和识别,并由专业人士运用专门的心理咨询和矫治技术对其进行辅导,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幼儿恢复心理健康。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可忽视个别需要帮助的幼儿,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辅导。
三、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保教结合的重要课题。在这个领域,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具体工作开展,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莉,徐晓涵.3-6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6).
[2]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06).
[3]张婕.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04).
[4]魏勇.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浅论[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宫静(198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现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