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18-06-18王海平
王海平
【摘要】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会对语文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扣语文自身的特点,二者互补互促,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又不致使语文教学蜕化为“纯技艺之学”,是语文教学真正成为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而又不脱离语文本体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构建出人道、和谐的教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05-01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上有明显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对此,巢宗祺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中解释道: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仍为教学的盲点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目前已得到理论界较一致的认同。新课标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出发,力求在语文课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又是负载文化的载体,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工具学科。然而遗憾的是,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阐述从来就非常模糊,在阐述原则性的问题时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阐述具体实施细则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三、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方式
1.领悟统一内涵
工具性是承载着文化的,不要偏重工具性,走向“纯工具课”的极端。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它也是一种工具,但不是纯物质性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
2.构建人道、和谐的教学体系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1)读懂句意,触摸人文
二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是个神化故事,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很有语言特色,一个个排比句很有气势,一组组偏正短语十分优美,语言的背后也蕴涵着盘古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能处理好这一段的教学,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那么就能为自己的教学实践积累很好的经验。在教学展示中我尽可能的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
首先,引导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小朋友們,天地分开了,可盘古却倒下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呢?请你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之后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回答将盘古变成的东西用红色凸显,再用教师引读的方法带领学生第二次接触这段的语言文字。我用了三个步骤让学生与语言文字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第一步,让学生发现红色的词语大都是“怎么样的什么”这样的词语。第二步,我把“怎么样的什么”前面部分“怎么样”遮住,让学生再读语言文字,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体会到了语言的苍白和无味,从而感受到“怎么样的什么”这些词语的魅力所在。第三步,引导学生读美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能看到词语背后的画面。
(2)朗读诵读,抒发人文。
在教学《春天在哪里》时,以朗读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缜密细腻而又活泼开放,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短短的诗歌,流泻出春天的一幅幅美景,在朗读中感悟,怎能不令人陶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次朗读,既是读正确、读通,又是读懂、读明白,更是借“读”来抒发情感,抒发文字背后的精神家园,抒发人文情愫。其中有几处“读”更是绝妙地做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点。
2.识字教学中如何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1)妙记字义,感受人文。
在教学《有趣的作业》时,带领学生这样记“趣”,“同学们,“趣”的部首是“走”,我们想要知道有趣的东西,就要“走”出去,“取”回来.那么课文中的小朋友到底“走”出去,“取”回来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啊?”学生纷纷回答:“有趣的作业!代表春天的东西……”
于是,我再让学生读“有趣”这个词,鼓励学生把刚才感受到的作业有趣的心情带进去。
(2)巧析词义,体会人文。
在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时,“快乐”这个词带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点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也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