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之礼
2018-06-18朱琳
朱琳
【摘要】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称谓上很有讲究,除一些敬辞谦辞外,封建社会甚至沿用到现在的一些避讳习俗,继续发挥着它在个人德行修养养成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鄙人觉得在讲授《世说新语》中做出相应的拓展延伸很有必要。不仅能辅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也能帮助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学生。
【关键词】我国 避讳 直呼其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18-01
客问元芳:“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尊君”与“家君”,前者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后者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君”则是对别人的尊称。
一、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发生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直至今日,卑幼者觉得直呼长辈之名不太礼貌,而尊长者也总是不习惯他人直呼其名。
《礼记》中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公羊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里提到的“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種习俗,是朝廷颁布的礼仪制度,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它不只在春秋,也不止于春秋。
在晋代,人们特别重视“为亲者讳”,别人言谈中如果涉及自己祖父或父亲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以表对父祖的孝心。《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东晋桓玄,父名桓温,他初任太子洗马时,王大前来祝贺,桓温设宴款待,席间王大嫌酒冷,连呼下人温酒,犯了桓温的家讳,桓玄当场哭泣,客人扫兴而去。这样的故事虽听起来有些荒诞,却能体现当时大家对“礼”字的重视。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的父亲叫司马谈,他在写作《史记》时,凡遇到“谈”字便改为“同”字。所以,战国时期的张孟谈在《史记》中便成了张孟同,汉文帝时的宦官赵谈在他的笔下也成了赵同子。因能很好地体现封建孝道,避家讳在唐代被纳入法律条文。不仅要回避自己父祖之名,也要回避交际时别人父祖之名,所以古人有“入门问讳”之说。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做诗三千余首,题材也很广泛,却从不提及海棠,就算他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原因在于其母名叫海棠。这就应了《礼记》中的一句话:妇讳不出门。这些避讳中寄寓着对长辈的亲近、敬仰、怀念等情感,对有更多的自发性。
二、现代人对避讳的传承
直至今日,子女仍然避讳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尤其避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为不尊者。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是以辈份称谓,如: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这类称谓既明示了辈份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内大小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也有避讳。在人际交往中,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直呼其名。一般常以哥、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等相称。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姓大名”等。即使是夫妻二人,在结婚生过子后,别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称为“某某他爹”、“某某他妈”。甚至一结婚,一成家,就改了称呼。妻子叫丈夫“掌柜的”、“当家的”;丈夫称妻子为“屋里的”“内当家的”、“内人”等。再不然就是互相称“哎”、“嗯”来招呼,一般很少再直呼其名。外人称呼他们,也是“某某的老公”、“某某的老婆”,“某某家的那口子”、“某某的女人”等。虽然这样说着麻烦,而且也指出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但因为所说的不是其本人的名字,所以也算是做到了没有直呼其名。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幼小之名谓之小名。长则更名,而以小名为讳。”称人小名,是对人的不尊重,或者还会被鬼神听去,使魂被鬼摄去,所以要避讳。此外,人们忌讳别人给自己起外号、绰号,俗话说:“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绰号。”起绰号本身也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也是有违现代社会道德的行为。所以,凡此上述者,均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约定俗成,从古到今,可谓一脉相承。
三、避讳在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种种避讳造成了改字(包括改姓、改名、该地名、改官名、改物名等)、缺笔、空字等。有了平时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作品,以及通假字,同人不同名的现象等。当然最后能落实到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践行优秀文化成果是再好不过的。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的范围内,这样既能使他们易于接受,又能引起他们了解相关人物的兴趣,继而提升他们学习文言古诗文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
孩子们在重新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将“你”换成了“您”,语气也更加谦恭。细节处能感受到他们首先受到了我国传统礼仪的熏陶,有意识想要成为一个懂礼明理之人。其次,他们在生活中改掉了给别人起绰号的坏习惯,能够更加恭敬地跟老师打招呼,不再躲躲闪闪。因为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处于弱势,所以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在他们的个人修养上。希望在他们身上尽量减小城乡差距,成为真正意义上德才兼备的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