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俱备的露天艺术展示场
2018-06-17周小登
周小登
【摘要】 1977年开放的约克郡雕塑公园(Yorkshire Sculpture Park)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谷地,是露天式艺术展示场所中的佼佼者。园内露天安置了八十件全球顶级艺术家的雕塑作品,英国现代雕塑巨匠亨利·摩尔曾直接表达过对该雕塑公园的偏好,另有安东尼·卡罗、伊丽莎白·弗林克、大卫·纳什等英国名家名作展示于其中。
【关键词】 约克郡雕塑公园;露天美术馆;亨利·摩尔
[中图分类号]J11 [文献标识码]A
能令尚身在其中的人未离开便幻想下次造访的情形,这个地方大概就是约克郡雕塑公园。阴天的时候到达,想艳阳天是什么光景;看满山红叶,又想郁郁葱葱的树林。风景与雕塑间找不到龃龉,四时俱备。
约克郡雕塑公园开放于1977年,坐落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谷地,占地超过500英亩。它是英国第一座永久雕塑公园,布局大致沿袭了其前身国家鹿林公园在18世纪的设计。除露天展示外,园区内还有三间室内画廊用于举办时效特展,距离入口最远的长边画廊需步行四十五分钟到达,展览期间有免费接驳车运行。这片土地的产权从13世纪开始在不同的上层家族手中辗转,是一个又长又复杂的故事;终于在1948年,它被售给了公共机构,雕塑公园才能在今天与公众见面。[1]89-90
园里羊群牛只、名家名作太多,我在游览的时候顾着享受美景感受氛围,其实是没有认真細寻作品的,走哪算哪;另个层面看来,这也说明了雕塑的安置一点也不突兀,与自然环境恰如其分地融合。这里且挑几位与公园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展示大户”来详细讨论——亨利·摩尔、安东尼·卡罗、伊丽莎白·弗林克和大卫·纳什,他们都是20世纪杰出的英国现代雕塑家。
亨利·摩尔(Henry·Moore, 1898-1986)的作品几乎是来访者对雕塑公园的第一印象。园区主入口附近即为他的《正直主题1号/2号/7号》(Upright Motive No. 1; No. 2; No. 7,1955-1956),站在这三根青铜所在的小坡上,不远处赫然又是摩尔的《两个大的形式》(Large Two Forms ,1966-1969),视线再跃,极富层次感的景观里是羊群围绕中的《斜倚的身影:拱起的腿》(Reclining Figure: Arch Leg ,1969-1970)。摩尔可以被看作是首位曾专门针对露天展示环境创作雕塑的艺术家,他公开表示过对开放式露天环境的偏爱——不仅是作为完成品的展示空间,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享受在自然之中进行创作的过程;“我感到天空与自然是我的雕塑的最好归宿,不同于规整的建筑背景,自然是不对称的,即使只挪动雕塑一丁点儿距离,其呈现出的背景就完全不一样了。”[2]24-31
如上一期“世界美术馆”专栏讨论中提到的,杜尚对斯京现代艺术馆整体架构的影响很深,同样,亨利·摩尔对约克郡雕塑公园的发展影响深刻,雕塑公园就是热爱露天环境的摩尔的最佳试验场。出生于西约克郡卡索福德(Castleford)的摩尔是英国“战后艺术家”群体的领军人物,一战与二战贯穿了其前半生;1917年18岁的他应征入伍,后由于毒气袭击负伤退伍,但战争经历并没有令他的作品呈现出任何“创伤性”的阴影。20世纪30年代后,他接受一系列不同国家地区委托创作纪念性雕塑,国际声望迅速增长,成为英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招牌式人物。
他惯用青铜与大理石这两种适合置于户外的材料,作品体量都偏大,沉着冷静中浪漫主义若隐若现。轻盈与沉重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通过他作品中的“空间感”凝聚在一起。《两个大的形式》和《斜倚的身影》中的镂空部分,使得作品不再只是单纯的物体,而趋向于一个空间,但如果不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大体积,也难以实现这种效果。如此看来,要说摩尔是空间装置艺术的先驱倒也不为过。
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o, 1924-2013)是另一位曾直接表示偏好以约克郡雕塑公园作为作品展示环境的艺术家,尽管他平素对将自己的雕塑在自然环境中展出持保留意见。卡罗的《漫步》(Promenade, 1996)本是为巴黎市区的杜伊勒丽花园所作,但他认为,当这件作品被置于雕塑公园内少数平坦区域之一的湖畔时,效果极好。20世纪50年代,卡罗曾为亨利·摩尔的工作室助理,1924年出生的他比摩尔晚一个时代,但世界大战都在他们人生履历中烙下印记——安东尼·卡罗在二战期间也曾服役于皇家海军航空兵部[3]8。
虽然卡罗与摩尔共事过,但他的作品风格与摩尔大相径庭。卡罗的雕塑往往没有底座并被喷以单色漆,弯曲的钢材充满“最低限”的构成主义与工业意味。《漫步》即以卡罗常用的锈钢为材,是一件巨型雕塑(490 x 340 x 450cm),而这就是作品的初始尺寸,并非卡罗专门为露天公园制作的放大模型版本。《漫步》的形状传递了行进中的律动性,同时也欢迎游客穿梭其间。
个人而言,这件作品的安置效果在雕塑公园里算得上数一数二,也许是因为湖泊这个水元素的加入,让雕塑在整个景致中活了起来,仿佛真成了一位湖畔的漫步者。除《漫步》外,卡罗另有一件《梦城》(Dream City, 1996)在雕塑公园内[4],《梦城》的作品意义在于它是卡罗所创的独特艺术形式——“雕塑建筑”(‘sculpitecture)的代表作。“雕塑建筑”即创作品同时结合了雕塑与建筑的理念,似乎是就亨利·摩尔的“空间感”往前推进一步的探索。
伊丽莎白·弗林克(Elisabeth Frink, 1930-1993)的雕塑则乍看下就不那么柔和可亲了。她也是英国战后雕塑家群体的一员,其父在1940年参与了二战英法联军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住在萨福克郡军事空域下的幼年弗林克来说,战斗机与枪火的声响并不陌生。与摩尔和卡罗不同,弗林克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明显的“战后”影子[5]52-58。
头一次在英格兰乡野间见到她的作品时,着实吓一跳。几个通体漆黑面部蜡白身材高大的人立在树丛里,看着是个小团体,各自张望、保持距离,他们的具体行为不好确定,但再看弯曲摆动的手臂和前后岔开的微小步伐,像是一队偷偷摸摸的行进者。脸谱式面容让人联想到日本能剧里的面具,白面黑身的强烈对比加上与真人相近大小,四下无人中确确实实诡异悚然。
这雕塑名叫《里亚切人物》(Riace Figures Ⅱ,Ⅲ,Ⅳ,1986-1989)。人俑形象虽然诡异,但其实拥有“勇士”之身份;弗林克自20世纪50年代起着手创作“勇士”人俑系列,概念灵感源自于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中人权丧失情况的恐惧,这些“勇士”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另外,弗林克在访问澳洲期间受到土著文化艺术的影响,这一点也较明显地体现在她作品中。里亚切是现意大利南部的小村庄, 1972年一位罗马化学家在里亚切度假潜泳时,打捞出两尊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青铜像真本,震惊艺术考古界;关于铜像的人物身份学界众说纷纭,多数人赞成他们是特洛伊之战中的英雄人物[6]101-109,弗林克则在《里亚切人物》里模仿了这两尊青铜像的站姿和态势。
《里亚切人物》初见骇人,却绝对令人过目难忘。作品呈现的不只是单纯的控诉或责备情绪,还带有不幸事件中主客体身份颠倒的混乱;这些“勇士”既像英雄,又似暴徒,既是圣人,又如盗贼;施害的人会变成受害人,受害人也或许会因与恶龙缠斗过久而变成恶龙本身。人性、善恶、群体、缄默,这些涌上心头的词语带来了由骇人外形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弗林克在其他作品中创造过许多类似的形象,譬如《站立的人》(Standing Man, 1985)、《奔跑的人》(Running Man, 1985)、《犹大》(Judas)。
基本上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的常用材料,大卫·纳什(David Nash, 1945)则擅长使用木材与活体植被树木。纳什出生于英国萨里郡(Surrey),1973年在约克举办了首场个展后,便迅速建立起国际声望。上世纪70年代他加入了“大地艺术”(Land Art)的创作队伍,“大地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艺术思潮,也叫作“地景艺术”(Earth Art)或“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大地艺术家们崇尚远古的巨石阵、金字塔等史前遗迹,以自然大地为创作对象,厌倦工业化文明[7]51-56。
大卫·纳什在2010年为约克郡雕塑公园创作了被他自己称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项目,其中一件作品就是可供行走踩踏的《七十一个阶梯》(71 Steps,2010)。雕塑构成元素是七十一段焦黑的橡木,顺着地势沿湖边爬到岸顶,其下铺垫了三十吨煤渣。整件作品的形貌随着时间与地貌变迁而变化,却散发着大地艺术的气质。
我在参观途经的当下,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件展示品,有注意到脚下的阶梯脚感特别,在山坡上踩着跟塑胶跑道一样舒服,但思路仅止步于此。这件作品必然会给经过的人留下些印象,却不一定会让人察觉到其“创作品”的属性。当然,有着阶梯面貌的它既是艺术品也是实用品,并且,成功地将作品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中也许是为大地艺术家们所欣然接受的。可是,当一件艺术品主动或被动地模糊了与环境的边界,而几近成为真正的“自然造物”时,我们又该在如何程度上肯定其诞生过程中人力的作用呢?
从展示美学角度出发,“露天式”增强了雕塑与展示环境的互动关系,也使雕塑成为联结观众和风景间的一条可视纽带。不过,如何不让雕塑被自然风景吞没,又成了露天雕塑展示中首要面对的风险问题。亨利·摩尔早已提出过忧虑:“观众们也许会感到混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美丽的公园与鲜花吸引,还是为雕塑而来。”[8]147但我想大部分观众其实根本不会想去理清这个混乱,他们为“美”的整体而踏出家门,不会细思究竟是被美的哪部分吸引;所以这终归是一个只属于创作者与策展团队的问题。
回到约克郡雕塑公园本身,虽然全球露天式雕塑展示场所随手可以罗列出一串: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米德尔海姆露天雕塑博物馆、德国的科隆雕塑公园、纽约北部的暴风国王艺术中心、上海佘山的上海雕塑公园……但约克郡雕塑公园的长处在于它不只有公园范围之内的500英亩展示空间,它与另外三间机构:芭芭拉·赫普沃斯于韦克菲尔德美术馆(The Hepworth Wakefield)、利兹美术馆、利兹市的亨利·摩尔研究中心,一同构成了“约克郡雕塑三角”概念区。
这四个地方互相距离不超过三十分钟车程,以丰富的艺术储备给了来访者花费一整个周末时间的理由;为了一间美术馆而千里迢迢,难免为难,但如果为了四间穿插在自然與城市里的美术馆群落,倒是不难接受。这样的规划避免了因单馆不在英国一线城市而孤掌难鸣的窘境,是个值得参考的艺术聚落建设案例。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是,20世纪英国杰出雕塑家中的许多都来自约克郡或者与其相关:除了上文提及的几位,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 1903-1975)也出生在约克郡,1920年17岁的她开始在利兹艺术学校学习,在那里她认识了同期学习的亨利·摩尔;赫普沃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雕塑家之一,她涉及创作材料广泛,包括石料、木材、青铜等,对现代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往新生代,有1985年创立的包含十七名成员的青年约克郡雕塑家社团;乃至今天,利兹艺术学校的纯艺术专业都依旧以雕塑见长。
我曾与朋友讨论过这个现象,问到为什么时,朋友给出了有趣的解释:可能因为约克郡盛产石材吧。这答案让人忍俊不禁,再想又觉不无道理,发展总要因地制宜。总之,经过四分三个世纪的积淀,约克郡的雕塑招牌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了相当知名度,而约克郡雕塑公园开放四十年间也在同质展示场所中成为佼佼者。冬雪夏雨,若是有缘,还是可以再走一遭的。
参考文献
[1] Szufnarowski, J. (2004).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J]. Format-Pismo artystyczne, 45(3-4).
[2] Henry Moore and Landscape [Z]. Wakefield: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2011.
[3] Waldman D.: 安东尼·卡罗 [M]. 牛津:菲登出版社, 1982.
[4] Wollmering D. Between Puffed Wheat and a Tornado: Rescuing Memory, Place and Mea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nstructed Environment, 2011.
[5]卢西·史密斯, 诸迪. 1945年以来的西方雕塑(三)[J]. 世界美术, 1992(3).
[6] Buccolieri G, Buccolieri A, Donati P, et al. Portable EDXRF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inas on the Riace Bronzes[J]. Nuclear Inst &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2015.
[7] 刘悦笛. 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思[J]. 哲学动态, 2005(8).
[8]Eyres, P. (Ed.): 雕塑与花园 [M]. 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