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河洛狮子鼓研究

2018-06-16丁永祥楚惬

中州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丁永祥 楚惬

摘 要:狮子鼓是流行在河洛地区的民间乐舞,其发展深受河洛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前,当地狮子鼓队曾达几百家,之后迅速减少,目前只剩少数鼓队还在活动。狮子鼓的表演由鼓乐、武术、狮舞三部分构成。其中,鼓乐在表演中起着指挥的作用,武术、狮舞是表演的核心。狮子鼓融武术、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极受群众喜爱。狮子鼓在体现文化多样性、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对于河洛狮子鼓的保护应该从生态环境的优化入手,不断提高表演水平,积极探索现代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河洛文化;狮子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4-0151-06

艺术是人类高级精神存在的重要表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在各自的实践中创造了不同的艺术,中华民族艺术的宝库就是在各地区民众的共同创造中不断丰富的。在河南省郑州、洛阳一带的河洛地区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狮子鼓。它融音乐、舞蹈、杂技于一体,争斗激烈、动作惊险、节奏鲜明,被视为河洛文化的代表之一,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狮子鼓是河洛文化孕育的独特文化物种,其成长方式、运作规律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很强的代表性。从狮子鼓的产生、成熟以及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能体悟到民众与民间艺术的关系,也能总结出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些生态规律。2016年笔者带领学生多次到河洛地区调研狮子鼓情况,并将狮子鼓表演队请到河南师范大学的“文化遗产活动月”中进行表演。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与狮鼓队的多次接触,我们发现,狮子鼓已与当地的民众生活融为一体,是“仪式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①。现将有关调查及思考报告如下。

一、河洛狮子鼓成长的生态环境

河洛地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其核心地区是黄河和伊洛河交汇处的荥阳、巩义一带。但在文化研究上,河洛文化区涉及的范围要更广泛一些,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河洛文化区是指北起中条山、南达伏牛山、西至潼关、东到开封的广大区域。狭义的河洛文化区是指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狮子鼓流行的荥阳、巩义一带正处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应该说,狮子鼓是河洛地区特定生态环境孕育的文化成果。

河洛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河洛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是由一个社会与其环境互动的特殊适应过程造成的”②。河洛地区特定的气候、水土、交通等条件决定了河洛文化的形态、特征与风貌。河洛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西端,日照充分,气候温暖,降雨适中,水利条件优越。良好的

收稿日期:2018-02-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以河洛文化区为例”(12BSH038);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16-CXTD-02)。

作者简介:丁永祥,男,河南师范大学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教授,文学博士(新乡 453007)。

楚惬,男,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新乡 453007)。

自然条件使这里的农业自古就比较发达。河洛地区古代还是中国的交通中心。“秦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修筑‘驰道和‘直道。从咸阳到东方的主干道,出潼关经函谷关到达洛阳,再向东出虎牢关到达荥阳,可以向北到燕赵,向东到齐鲁,东南到江淮。东汉时期洛阳成为通往西域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往南经南阳可达江汉地区,向北经河内可达太原、雁门,东北可达幽、冀。隋代修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极大地方便了河洛地区的水上交通……总之,河洛地区不仅交通便利,而且长期是全国的交通中心。”③河洛地区不仅陆路交通便利,其水上交通也曾相当发达。这里曾是大运河的必经之地,是古代的水上交通枢纽。“按照新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隶属江南道的有苏州、润州和越州,隶属淮南道的有楚州和滁州,隶属河北道的有邢州、冀州、德州和魏州。这些地方的租粮均能够通过大运河,由江南运河、邗沟、通济渠,或者由永济渠,来到含嘉仓。在这样的经济地理形势下,加之河山控带的形胜,东都洛阳成为经济区与政治中心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有河朔之饶,食江淮之利,九年之储已积,四方之赋攸均。也因此,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心,盛况空前。”④水运对河洛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直至近代,伊洛河与黄河的航运仍然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之际兴盛了几百年的康百万家族就是靠伊洛河和黄河的航运做生意起家并持续繁荣的。至20世纪中期,当地仍然有很多人以航运谋生。我们在调研时,曾听巩义市神南、神北村的村民说,过去这里大部分人都是玩船的(即以航运谋生),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大量的船只被日本飞机炸毁,航运才逐渐萧条。⑤自然条件的优越、交通中心的位置,这些都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河洛地区的社会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河洛地区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活动对当地民间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狮子鼓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当地的宗教活动。众所周知,中原地区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早的地区,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寺庙。佛教在中原地区的迅速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河洛地区曾拥有大量的佛教寺庙,如白马寺、少林寺、唐僧寺(玄奘寺,原名灵岩寺)、香山寺、福仙寺、龙马负图寺、广化寺、观音寺、黄觉寺、风穴寺、古唐寺、藏梅寺、灵山寺、石窟寺、皇觉寺、看经寺、花山庙、古唐寺、奉先寺、潜溪寺、大福先寺、大海寺、龙泉寺、周固寺、等慈寺、兴国寺、洞林寺、蔡村寺、高村寺、蟠龙寺、南大寺、北大寺、佛姑寺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道教庙观,如关林庙、上清宫、白云观、中岳庙、吕祖庵、高龙中岳庙、神灵寨、上清宫、下清宫、长春观、飞龙顶、逍遥观、玉皇庙、老君庙、三官庙、二郎庙、吕祖庙、龙王庙、火神庙、大王庙、关帝庙、岵山庙等。这里先后拥有的寺庙道观加起来有几百座之多,大量寺庙道观的存在意味着这里有着大量的庙会等宗教仪式活动。《河南省志》记载:“河南各县庙会每年少者百余次,多者千余次。林州每年有庙会231次,温县243次,荥阳市247次……”⑥庙会作为民间文艺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民间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例如,“明清时期的洛阳关林庙会,可以说是盛大的文艺会演,千姿百态的戏曲和美不胜收的民间文艺表演,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长期生活在乡间,过清苦生活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⑦。在关林庙会上不仅有大量的戏曲表演,还有跑阵子、高跷曲子、舞狮子、旱船、竹马、秧歌等多样化的民间文艺表演。舞狮子是关林庙会极富特色的项目,常有上老杆儿、上天梯、走软索等惊险节目。在我们的调研中,曾听河洛地区的艺人们多次谈到,狮子鼓是一项大型的表演节目,需要的人多,动静很大,仪式威严,过去主要是在庙会上表演。大量的廟会等仪式活动为狮子鼓表演提供了舞台,极大地推动了狮子鼓的发展。

综上所述,河洛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狮子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狮子鼓正是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中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二、河洛狮子鼓的发展传承

中国舞狮的历史相当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代。“舞狮始于汉代长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盛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⑧至唐代,舞狮已成为上至宫廷下到民间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舞蹈活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的诗句,对当时的舞狮进行非常形象的描写。狮舞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大致说来,中国舞狮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型。北狮动作灵活,舞动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为主。南狮威猛,色彩艳丽,制作考究、机巧,眼帘、嘴巴可以活动,舞动时注重马步。具体到各地,狮舞又有不同的类型,如山西天塔狮舞、广东席狮舞、上海手狮舞等。河南各地也有不同的舞狮类型,如豫北舞狮、豫西狮舞、沈丘回族文狮舞、双狮舞(漯河)、五花营狮子舞、砖井狮虎舞等,相互之间差别也很大。

河洛狮子鼓是中国众多舞狮中极为独特的一种形式,产生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民间传说,狮子鼓是李世民于虎牢关以少胜多大破夏王窦建德后,唐军兵士为庆贺大捷而作《秦王破阵乐》,后来该乐在当地流传并与舞狮子结合逐步形成狮子鼓。明清时期是河洛狮子鼓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狮子鼓已遍布各地,并成为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时,很多老艺人都谈到,过去河洛地区的狮鼓社非常多,一般在春节祭祀时与其他民间艺术一同“出社”(演出)。其形式往往非常隆重,表演也极为讲究。狮子鼓出社的阵容通常是:放铳人在前面打场开道,掌班人(狮社首领)手持令旗居首,写有社火名称的门旗紧随其后,之后依次是:竖幅大旌旗,小家什社,龙、凤、虎、雀大花旗,帅字旗,黄罗伞,八面大鼓,镲、铙、圪垯锣,狮舞“回回”(斗狮人),几架狮子,以及呐喊助威人员等。⑨据说,过去巩义、荥阳、偃师一带的大鼓社达400余家,可见当时狮子鼓的繁盛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狮子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狮社数量增多,演员也大量增加。“文革”开始后,在一片反对迷信声中,多数狮鼓社停止了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狮子鼓的活动又逐渐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狮子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不少鼓社又趋活跃。如巩义市小相村、荥阳市王村镇王村和蒋头村等的狮鼓队都相当活跃。但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曾恢复的鼓队在活跃了一段时间后又趋于沉寂。如荥阳市高村乡高村的狮子鼓,近年来由于演员外出务工等原因,狮子鼓的组织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已基本停止活动。当前传承比较好的是巩义市小相村的狮鼓队。小相狮子鼓(小相狮舞)2007年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相狮舞技艺高超、动作惊险、观赏性强,曾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华第一狮”等称号。在村委会原主任李金土的带领下,小相村已成立“巩义市金王狮鼓文化传播公司”。他们承接商业演出,举办狮子鼓培训班,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狮子鼓发展的新路子。⑩荥阳市也曾是狮子鼓比较发达的地区。荥阳市文化学者陈玮说:“荥阳过去是水乡。旱船、推小车、跑驴、高跷、狮子鼓、笑伞等文艺非常盛行……狮子鼓的鼓谱与陕西《秦王破阵乐》相似。本是打虎,因讳李世民,后来改为打狮子。”荥阳市王村镇王村的狮子鼓在当地非常有名。该村的狮子鼓技艺高超、表演精彩,曾荣获“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节优秀节目奖”“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特别贡献奖”“‘威震中州盘鼓狮舞比赛一等奖”“郑州市2002年狮舞大赛一等奖”“河洛一绝”等多种奖项或荣誉称号。荥阳市王村镇蒋头村的狮子鼓是当前比较活跃的表演队。领队苌毛孩说,本村的狮子鼓明朝初期就有,清朝末期狮子鼓表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多位技艺高超的艺人,如赵锡纯(高台)、金臭(耍大刀)、苌坡(上老杆儿)、李贺喜(地摊,春秋刀)等。本村狮鼓队表演的四排鼓、大炸鞭、双交(凤展翅)、上老杆儿、霸桥、拿顶、踩绳等都很叫好。蒋头村的狮子鼓队曾参加“中国少林武术节”“河南省首届艺术节”“洛阳牡丹节”、黄河大观开园仪式、中国中西部会议开幕式等活动,并多次获奖。2016年11月蒋头村狮子鼓还应邀到河南师范大学表演,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三、河洛狮子鼓的艺术构成

在河洛地区,狮子鼓通常是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狮鼓社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达百人以上。过去表演时演员常穿古代兵丁、将士服装,在帅字旗、都督旗、令旗等的指挥下进行表演。狮子鼓表演综合了武术、杂技、舞蹈等多种技艺,特别是融合了当地著名拳种苌家拳的武术动作,刚柔并济、攻守兼备、自成特色。狮子鼓出会表演常常会有各种名堂,如龙凤鼓舞、群狮闹喜、刀山火海、神仙下凡、嫦娥奔月、蹿火奔月等。狮子鼓艺术通常由鼓乐、武术、舞狮三部分构成。

1.鼓乐

鼓乐是狮子鼓表演的基础,它起着指挥和控制节奏的作用。鼓乐演奏常用的乐器有:大鼓8面,大镲12副,大铙8副,大京10面,圪垯锣2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些地方鼓的数量增至20面,甚至还有更多的,其他乐器数量也会随着鼓的增加而增加。鼓乐的核心是大鼓,其轰鸣的声音、多变的节奏指引狮子不停地舞动,其他乐器都配合着大鼓进行演奏。鼓乐演奏按鼓谱进行,内容相当丰富,并且各地差别很大。以荥阳市高村乡高村的狮子鼓为例,其鼓的打法有:老长套(鼓的基础点)、反棰、行路交(青龙探爪、猴上杆)、交棰(单叉花、双叉花、金蝉脱骨、五虎下西川、青龙上桥)等。狮子鼓的曲牌则更多。据《河洛鼓谱》记载,“(狮子鼓)所演奏的曲牌,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首,按一首一首的鼓歌计,一个鼓社至少也有十四五首,河洛地区估计就有近万首。在调查中发现,各鼓社所演奏的鼓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基本上没有一首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地区即使曲牌名称相同,它的曲谱、韵律、结构形式都不一样”。可见,狮子鼓的鼓乐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不同地区的狮子鼓在发展中不断融入当地民众的创造,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恰恰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典型特征。鼓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狮子鼓的保护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除了鼓、镲等演奏,狮子鼓表演时还有好多人配合演出进行放炮、吹螺号、吹尖子号等,周边还有人挥动器械呐喊或吹口哨助威,这都可看作是狮子鼓表演的組成部分。可以说,狮子鼓表演首先是一场声乐的艺术盛宴。

2.武术

狮子鼓融合了当地苌家拳的武术内容,全程贯穿着人狮相斗(当地称斗狮)。斗狮分三种情况:平地斗、高台斗和高空斗。平地斗多用器械,如大刀、单刀、双刀、枪、大镰、三股杈、梢子棍、绣球等。斗狮人使用各种器械与狮子相斗,斗狮者功夫高超、动作激烈,狮子则腾挪闪跃威猛异常。高台斗主要是在桌子上进行打斗。狮子在桌子上做出各种高难动作,斗狮人桌上桌下闪跃腾蹿,也相当激烈。高空斗主要是引狮上“山”。所谓“山”是用长条凳叠起,高达十几米。斗狮人在平地、高台斗完后,再引狮上“山”。斗狮者身手灵巧,狮子蹿上蹿下追逐,在“高山”之上人狮相斗,显示了表演者极为高超的武术和艺术功力。

3.舞狮

舞狮是整个狮子鼓表演的核心。据说,舞狮最初只是“文狮”表演,后经过荥阳地区武术大家苌大炮、苌小旦等人的精心设计、加工,融武术动作于狮舞,最后形成“武狮”。现在河洛地区流行的多为“武狮”。其表演着重于高难度的技巧展示,动作多粗犷、激烈,常展示的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翻滚、直立、抖毛、钻火圈、走钢丝、穿口、蹁桌子、蹬球以及上高台、爬老杆儿等。舞狮表演也分三个部分:地摊(平地表演)、中摊(桌上表演)、高摊(高空表演)。地摊表演主要是人狮平地相斗,狮子与持各种器械者相斗。地摊表演在展现狮子威猛的同时,也展现狮鼓队高超的武术功夫。中摊表演主要是狮子在桌子上表演,狮子通过腾跃、叠立等,展现高超的技艺。高摊表演主要是在长条凳叠起的“高山”上进行。狮子在斗狮人的引逗下,逐级上爬,至顶常常做出站立、衔凳等各种高难度动作。高潮时狮子嘴里吊出写有“祝XXX人民新年愉快”等字样的条幅,引起观众热烈鼓掌。高空表演结束后,狮子逐级“下山”,并将长条凳用嘴衔扔而下,至底部表演结束。有时狮子还要表演上老杆儿项目。上老杆儿是狮子鼓表演中最惊险的项目。老杆儿通常为十几米高的长杆,四面由粗绳固定,表演时狮子沿绳而上,最终到达高杆之巅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老杆儿表演是展示狮子鼓队表演水平的标志性活动,只有高水平的舞狮队才敢进行这项表演。

狮子鼓融音乐、武术、舞狮为一体,与生活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套路复杂、技艺高超,展现了河洛民间艺术的卓越风采。在鼓乐、武术、舞狮三者中,鼓乐在表演中起着指挥与统领的作用,武术与狮舞是表演的核心。狮子鼓表演时,轰鸣多变的鼓乐、激烈热闹的打斗、惊险绝妙的狮舞常令观众拍手叫好。

四、河洛狮子鼓的价值

对民间艺术价值的认识涉及政治、社会观念、艺术理论等方方面面。中国近代以来对民间艺术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以“文革”为代表的否定传统的运动曾使我们迷失方向、疏离民间文艺,从而导致大量民间艺术的衰败和消亡。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我们对民间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天狮子鼓已从“迷信”“糟粕”的污名中脱身而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确实是狮子鼓发展中的一大幸事。狮子鼓的价值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狮子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化是在多样化的民族和地区生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在民族文化上没有高低贵贱、先进与落后之分。正如人类学家博厄斯所强调的,“根本就不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尊重的价值观,都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文化的多样发展正是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造就出来的,都有着独特的价值。狮子鼓也一样,它是河洛地区人民的独特创造,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近代以来,我国社会所形成的重西方文化轻民族文化的现象对民间文化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有些年轻人,一切以西方文化的马首是瞻,“崇美”“哈韩”“逐日”,唯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感兴趣。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民间文化发展。所幸近年来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逐步改变了人们对民间文化的认识,民间文化发展的环境在日趋好转。但思想认识的提高不是一日能完成的,我们还应该加强宣传,将艺术人类学等有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保护的科学性,从而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第二,狮子鼓是河洛人民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艺术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民众的精神充实离不开根植于生活的民间艺术。即使是在生活困苦的旧社会,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实现“诗意栖居”。狮子鼓就是河洛地区人民实现“诗意栖居”的重要工具。在苦难的生活中,人们正是通过狮子鼓等民间艺术愉悦了精神、凝聚了力量、充实了生活。狮子鼓之所以能持續到今天,就在于它所拥有的这种精神审美价值。

第三,狮子鼓是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创造的重要资源。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后代文化的发展和创造离不开前代文化的积累。抛开前代文化基础进行所谓的创造,往往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行的。中国文化发展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大量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狮子鼓作为文化发展的历史成果,也是当代文化创造的重要资源。随着当代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狮子鼓还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五、关于河洛狮子鼓保护的思考

狮子鼓是河洛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伟大成果,是河洛文化的优秀代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狮子鼓几经沉浮,今天又面临着重重危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市场经济、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冲击,狮子鼓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演出市场不断萎缩,表演队越来越少,演员青黄不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狮子鼓将来可能会失传。鉴于此,当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重视艺术规律,加强生态保护。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狮子鼓是河洛地区特有生态环境孕育出的一朵美丽鲜花。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狮子鼓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它的寥落和衰败也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所致。可见,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狮子鼓的兴衰。因此,要保护狮子鼓,就必须优化狮子鼓的生态环境。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恢复和保护河洛地区的文化生态做起。如尽力维护自然的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美化自然;恢复一些有益的习俗与信仰、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狮子鼓与生活的结合等。将来如果在更多的人生仪式、节日活动、重要庆典中有更多的机会来演狮子鼓,也许狮子鼓的生存状况会有所好转。

第二,加强技艺传承,提高演出水平。狮子鼓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狮子鼓表演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技巧。这些艺术技巧不是一个人在短时间能学到的,也不是单靠灵感就能悟出的。狮子鼓演员应该虚心地向老艺人学习,传承其独特的技艺,提高表演的水平。有关部门应有意识地引导、支持狮子鼓传承。可以通过开设狮子鼓培训班、组织狮子鼓传承人到各村镇传教等形式,推动狮子鼓的传承。各表演队也要积极行动,主动向有经验的老艺人学习,邀请老艺人到本队传教。相关高校、研究部门也应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积极与狮子鼓队结合,通过申报各级艺术基金、研究项目等,研究狮子鼓的艺术规律、记录狮子鼓的资料、培养狮子鼓的传承人,全面地帮助狮子鼓發展。更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观众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眼光越来越挑剔,狮子鼓队应当拿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来服务社会。特别是在新媒体条件下,艺术打破了地区的界限和传播的旧模式,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艺术要在同一竞技场中竞争。今后,狮子鼓要面临的很可能是与一些国际大公司精心打造、倾力投入的大制作、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进行竞争。这就要求狮子鼓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表演水平,以更加精彩的表演来吸引新时代的观众。

第三,适应时代需要,探索发展新路。传统的狮子鼓多依附于敬神祭祀等活动,是社火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主要靠信仰和仪式的力量。后来,随着反对迷信运动的开展以及“文革”的来临,信仰活动遭到严重的冲击,仪式的力量迅速衰弱,狮子鼓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动力消失,发展随之陷入困顿。今天狮子鼓发展的环境虽有一定改善,但其传统的发展机制和动力已难再恢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必须去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建立新的发展机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狮子鼓的发展也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的规则和经济的手段,尝试运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经营上,积极创造文化精品,以高质量的艺术产品去占领市场,积极开发新媒体产品,如影视、网络、手机传媒产品等。同时,要加强宣传,扩大狮子鼓的影响,树立狮子鼓品牌形象,引导观众消费等。

狮子鼓是河洛文化孕育的艺术奇葩,经过长期发展,它已与民众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今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狮子鼓的生存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其生存危机远没有解除。狮子鼓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与配合,需要处理好保护、创新、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

注释

①程金成:《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②[美]朱利安·H·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③程有为:《河洛文化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15页。

④王伟:《洛阳与隋唐大运河》,《中原文物》2014年第5期。

⑤相关情况来自2015年7月16日作者在巩义市神北村对张瑞敏等人的调查。

⑥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文化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1页。

⑦韩维鹏:《明清时期洛阳关林庙会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⑧高谊、姚贵树:《中国舞狮》,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⑨李戊辰:《河洛鼓谱》,大象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⑩相关情况来自作者2016年7月20日在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对小相狮舞国家级传承人李金土的采访。

2016年10月2日作者在荥阳市对文化学者陈玮的采访。

2016年10月2日作者在荥阳市蒋头村对苌毛孩进行的采访。

张今杰、林艳:《弗朗兹·博厄斯的整体论思想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责任编辑:采 薇

Research on Heluo Lion Dru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rt Anthropology

Ding Yongxiang Chu Qie

Abstract:The lion drum is one of the popular folk dances in the area of Heluo. Its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Heluo area. By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number of local Lion drum team had reached several hundred, and then declined rapidly. Only a small number of Lion drum teams are still active at present. The performance of Lion Drum consists of drum music, martial arts and lion dance. Drum Music plays a conducting role in the whole performance, and martial arts and lion dance constitute the core of the whole performance. Lion drum integrates martial arts, acrobatics, dance and other arts into a coherent whole. Due to its rich content and superb craftsmanship, Lion Drum is popular among the masses. Lion drum has great value in reflecting cultural diversity, enriching spiritual life, and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Lion Drum should start 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multaneously, the level of its performance should be improved constantly and new ways of modern development should be explored.

Key words:artistic anthropology; Heluo culture; the lion drum;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议程设置视域下癌症治疗方案中“音乐疗法”的介入传播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