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淅楚文明——走近淅川楚墓群
2018-06-16唐新
唐新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丹江口水库占据着该县相当一部分面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位于丹江水库库区东部陶岔。丹江流域是我国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陆通秦晋、水达吴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发较早,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
1977年夏秋之际,由于长期干旱,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这年10月的一天,有村民在淅川丹江西岸下寺龙山附近发现一座被库水冲刷出来的古墓,并捡到一些青铜器,这个消息很快被当地文管会得知,随之派人前去清理,经过清理判断该墓为春秋中期墓葬。在该墓周围还有不少墓葬由于当时墓地周围四面环水,无法进行详细钻探和发掘,只好停止发掘工作。第二年春,库区水位再次下降时,他们对墓地周围进行详细的钻探,发现小小的龙山山脊上竟有序分布着大小春秋墓葬24座,还附葬有几座车马坑,另外还有小型汉墓8座。如果不进行抢救发掘,墓地很可能被大水再次冲刷,所葬器物可能会冲进水里,也许不能“重见天日”,考古队决定进行抢救清理。他们先选择一座大墓进行清理,该墓封土已无存,发掘起来相对容易,经过清理共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器物449件,其中的龙耳方壶和铜簋都是少见的精品。这些器物出土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经过休整,他们对另外两座大墓进行清理,没想到收获更加惊人。
在考古队接下来发掘的两座墓中,其中一座墓葬(下寺M2)墓室面积并不大,但却出土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及玉器、金箔、海贝等6098件,仅大小铜器就有551件,尤其是7件一组升鼎和26件一套编钟更加引人瞩目。河南省文物局在得知消息后派古文字专家郝本性等前去淅川调查。郝先生从该墓出土升鼎铭文中认出了王子午的名字,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楚共王晚期任司馬,楚康王元年他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至今已有2500多年。鉴于该墓地的重要性,河南省文物局再派专人与当地文物工作者组成近20人考古队对淅川下寺墓地进行详细发掘。发掘者把墓地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乙组最重要,共发掘墓葬20余座,出土不少器物。下寺楚墓群发掘是丹淅流域大规模发掘楚墓群的开始,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发掘的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楚国王族墓地,该墓地资料刊登在赵世刚先生等编著的《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报告上,该报告出版几十年来一直是楚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当年带队发掘下寺1~3号墓的是时任淅川文化馆馆长的张西显。先生今已离休多年,但谈起发掘经过时仍记忆犹新。他告诉笔者在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他参与发掘和清理的墓葬近千座,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就是下寺二号楚墓。他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他带着几个年轻人在下寺奋战几年,发掘是在跟时间赛跑,没有太多经费,很多都是土法上马。在丹江岸边搞发掘不同于其他地方,一遇下雨,水涨起来,谁也没办法,所以不少文物都是从水里抢出来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看来,限于当时的条件,发掘有些粗糙,一些数据提取不够完善,但他们能把这些文物从水中抢回来就是最大的贡献。
1989年秋,丹江水库再度因干旱水位下降,距下寺楚墓不远的一些墓葬又露出水面,这就是和尚岭楚墓和附近的徐家岭楚墓。受文物贩子高价收购文物诱惑,当时当地兴起一股盗墓之风。一些不法分子疯狂盗掘墓葬,致使墓地受到严重破坏,不少文物在被盗后被贩卖到国外。当地文物部门得知消息后,一边到现场保护墓葬,一边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盗墓分子。当时河南省文物局派人前去调查,调查人员发现墓地盗洞遍地,有些墓葬甚至被洗劫一空。很快,省文物局协调省地县文物工作者组成考古队,由楚文化专家曹桂岑先生领队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从1990年到1992年,考古队先后在和尚岭和徐家岭清理出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在和尚岭的2座大型楚墓中,一号墓出土有“克黄之升”铜鼎,公安机关收缴的文物中有件“克黄壶”据说也出自该墓,初步推测该墓为克黄墓。在徐家岭10座楚墓中规模最大的是九号墓和十号墓,出土大量青铜器、乐器、车马器、玉器等器物。和尚岭、徐家岭楚墓的发掘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又一重大收获。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两个墓地资料刊登在曹桂岑先生等编著的《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上,该报告亦为楚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2006年10月,淅川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在徐家岭墓地的盗墓案,因为发现及时,盗墓分子还未对墓葬进行疯狂破坏。考古工作者随后抢救发掘大型楚墓3座,出土各类器物数百件。其中有大型铜鼎、编钟和编磬,这三座墓葬为春秋到战国早期楚国高级贵族墓葬。关于下寺、和尚岭、徐家岭墓地墓主人及其性质,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次探讨,由于几处墓地都出土有大量氏铭文青铜器,现在大体上可以确定是楚国氏家族墓地。
为了对丹淅流域楚墓群作全面了解,考古工作者对这里的楚墓葬深入调查,共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楚墓群多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郭庄等墓区,总数已有上万座。实际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已葬身水底无法统计。在丹淅流域一个小小区域内竟会有如此之多楚墓,出土文物数以万计,这么大的考古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并不多见。
丹淅流域考古学上大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是随着考古发掘出土实物日益增多而逐渐加深的。长期以来,不少学者指出丹淅流域应是楚国早期都城丹阳所在地,但也有其他说法。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结合该地区考古发现及所处重要地理位置来看,这里作为楚都丹阳所在地的可能性很大。近来,楚文化专家高崇文先生根据新发现清华大学楚简《楚居》记载,并结合丹淅流域楚文化系列考古发现认为:“《楚居》中虽然没有记载丹阳,但记载熊绎迁徙于夷屯,其方位属丹江流域;周成王因楚先祖佐周王有功,才封熊绎以子男之田居丹阳,承认熊绎在丹江地域的统治地位,楚即正式建国,并立都于‘夷屯。”说明丹淅流域是楚人最早活动的中心区域。
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指出楚文化有六大要素,名列第一的就是青铜冶铸工艺,可见青铜文化在楚国物质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丹淅流域出土数以万计的楚文物中,最重要器物就是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都制作精美、线条流畅、纹饰瑰丽、工艺精湛,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尤其像王子午鼎、克黄升鼎、龙耳虎足方壶、铜禁、铜神兽、铜俎等均为稀世珍宝。近期,铜禁这件国宝作为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还入选央视《国家宝藏》名单。作为我国目前科学发掘出土最大一批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这批青铜器对于研究楚国历史发展、楚国与周围诸侯国之间关系、古文字书法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楚国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国度,在丹淅流域出土不少楚国音乐文物,有钟、磬、箫等多种。其中仅青铜编钟就有10余套,从甬钟、钮钟到钟几乎无所不包,其中26件一组的王孙诰甬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一套春秋编钟。9件一组铜钮钟也是我国目前发现钮钟中为数不多的精品之一。下寺1号墓中出土一件石排箫也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排箫实物。这些音乐文物虽已在地下沉睡几千年,但大部分至今还能演奏乐曲,成为我们了解楚国音乐文化的实物标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组织的多个考古队,对丹淅流域楚文化等各类遗存进行全面抢救性发掘。共在淅川库区东沟长岭、阎杆岭、熊家岭、马川等地发现包括楚墓在内各类墓葬数千座,出土数以万计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器物。一些器物目前正在室内整理中,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精美文物展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