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睢县轩辕氏的渊源

2018-06-16轩艳青

寻根 2018年2期
关键词:睢县轩辕族谱

轩艳青

睢县轩辕氏的由来及分布

睢县的轩辕氏主要聚居于城西南长岗镇轩老村。轩老村包括五个以轩氏为主的自然村:轩老、八院庄、尚庄、后贯庄、弓箭庄,后四个村的轩氏主要由西轩老迁出。关于轩老的由來,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记载:“传说唐贞观时轩辕豹由山西洪洞迁襄邑西南三十三里长岗。后由长岗迁此、名轩老家,简称轩老。明属锦翠乡长岗里,清属长岗社,民国属四区长岗。1949年后属长岗区、公社、乡、镇。”

睢县的轩辕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明故庠生独冈轩君墓铭志》记载:“轩氏之传世莫考,或云唐宋以来,世居睢郡长岗之东,历年既久,子姓繁衍俗呼其地为轩家寨。”时人也已说不清睢县轩辕氏的由来和渊源,可见轩辕姓氏历史之悠久。现存于西轩老、立于1936年的《支脉源流碑》上说:“吾轩辕氏族之居睢也,有千年矣。自大唐迁睢以来,世居睢阳,厥后族繁,各有迁移。”此碑只记载了轩辕氏迁徙到睢县的大致时间,而没有说清楚由何处迁来。

睢县轩辕氏来自哪里呢?今轩辕氏族人认为轩辕氏祖始居陕西桥山,继迁山西洪洞,唐贞观年间,轩辕豹自洪洞迁居河南襄邑县(今睢县)长岗东六里轩老家,繁衍生息。1986年新修的《睢县轩辕氏家谱》也持这一观点。据族谱记载,轩辕豹是一名武将,在随李世民东征到达今睢县长岗集时,因患病不能随军前行。经李世民同意,轩辕豹在长岗集养病。待李世民东征归来,路过睢县时,轩辕豹已病故。李世民念其跟随自己多年及其功劳,亲自到轩辕豹的墓前祭奠并亲手栽植了12棵黑槐作纪念。今长岗集仍有其遗迹槐爷阁。轩辕豹先是葬于长岗集,后迁到今轩老村西。

1920年的《轩辕氏家谱》五篇序中关于轩辕氏由何处迁徙到轩老的说法也不太一致,有人认为“吾族始居陕西桥山继迁山西洪洞,自大唐贞观始自洪洞迁居河南襄山”,也有人认为“唐始祖讳豹始迁自山西洪洞县,卜宅睢州长岗东五里许轩老家”。

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的《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关于睢县轩辕氏由来的记述,却与民国时期的族谱中的说法不太一样:“始祖轩辕公,陕西延安府中部县桥山人也,唐贞观年迁于河南归德府睢州之西南三十里西近长岗集,因家焉,今之轩老家也。”在轩辕氏家谱的序中也是这种说法:“轩辕氏之族也,系出于黄帝,而蔓延于天下,昌大于睢鹿,唐贞观初始祖讳公者,自陕西中部县迁于河南襄邑县西三十里,近长岗集,因家焉。今之长岗东轩老家是也。”此谱中认定睢县轩辕氏是由陕西中部县桥山迁徙而来,关于迁徙的时间,清朝与民国两谱的记载比较一致。

上述说法,在碑刻中也得到印证。据现存于睢县轩辕氏的祖茔——轩辕豹墓前的《百世不易碑》(1857年)记载:“世传大唐贞观年间,始祖自陕西延安府中部迁睢,世居睢阳,葬于庄西长迤东六里许,族众立石以志之。唐宋元明以来,重修不可胜计。”因此,可以确定睢县轩辕氏应是由陕西中部县桥山迁徙而来。

轩辕氏自一世祖轩辕豹迁徙至睢县轩老之后,逐渐向外扩延,在轩老旁相继形成聚居的轩氏村落:八院庄、尚庄、后贯庄、弓箭庄。随着族人的向外迁徙,睢县的轩氏族人主要分布于长岗、轩窑、枣园、轩庄、轩洼等村。睢县的临县太康、柘城、民权均有轩氏族人聚居。

据轩氏族人轩维克主编的《轩辕(轩)姓氏文化简史》考证:轩氏族人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县均有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为主要聚集区。据此书统计,全国轩辕(轩)氏共有60733人,其中“轩”姓单姓59509人、“轩辕”复姓1224人。

综上可知,睢县轩辕氏是轩辕豹在唐贞观年间由陕西中部县桥山迁徙而来,形成以轩老为核心聚居地的轩辕氏。综观轩辕氏的族谱和碑刻,说法比较一致的是睢县轩老村的轩辕氏是由轩辕豹在唐贞观年间迁徙而来并把轩辕豹当作一世族,轩辕氏由此繁衍昌盛。关于轩辕氏由何地迁至睢县,有山西洪洞说,我认为这是受大槐树移民说的影响,陕西桥山迁此则比较可靠。据此可以说明睢县轩辕氏在睢县已经居住了一千三百多年,不仅是豫东的土著居民,而且也是全国轩辕氏的根。

轩氏与轩辕氏的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在《国语》中说到黄帝之子二十五,得其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腾、箴、任、荀、僖、儇、、依。公孙和轩辕二姓没有提到,但是先秦的古籍中如《竹书纪年》等书都多次提到“黄帝轩辕氏”,可见当时已经将黄帝称为轩辕黄帝或黄帝轩辕,并将轩辕氏作为黄帝的姓氏来对待了。因此可知,轩辕氏是作为轩辕黄帝的固有姓氏沿袭下来,从古至今,轩辕氏是一脉相承的。

黄帝曾居轩辕之丘,因而号为轩辕,其后代中有一支承袭其号,以此为姓,称轩辕氏。轩辕氏族人也一直认为自己为黄帝的嫡系后裔。文献中记载轩辕氏的有唐《韩愈集》中提到的道士轩辕弥明,《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中记载的咸平间宣化军知军事的轩辕范等。

轩姓,《元和姓纂》中提到:“轩,姓。轩辕之后。汉有谏议大夫轩和。”《通志·以名为氏》认为:“轩辕氏亦省作轩氏。汉有谏议大夫轩和,宋登科有轩彦绩。”从上述文献中可以得知,轩姓是轩辕的省称,轩和轩辕并存,有着悠久的历史。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轩与轩辕并存的现象?有人认为:“轩辕姓氏至明朝时,因‘辕字与皇帝朱元璋的‘元字同音,为了避讳,轩辕氏族人将轩辕复姓改为单姓轩。现在,姓轩和轩辕的,都是轩辕氏后裔。”不过,这种解释还不够全面。《轩辕(轩)姓氏文化简史》一书中的编者认为,轩与轩辕并存的原因有三:一是宋代曾遭避讳之祸。宋尊宋太祖远祖为“赵轩辕”(言其生轩辕黄帝),因而赵宋王朝避有“轩辕”讳,使宋统治区作为姓氏的轩、轩辕更易,轩辕姓氏消失。二是复姓“轩辕”从元朝时就已改为了“轩”,因为“轩辕”的“辕”与元朝的“元”同音,为了避讳,就去掉了“辕”。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名字也有一个“元”字,所以单姓就这样延续了下来。直到清朝才有所放松。三是明太祖朱元璋时,诏命改复姓为单姓。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自洪武元年,诏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一字。”因此,轩辕氏改为轩氏,一直沿用到现在。虽然轩辕氏被改为轩氏,但是轩氏仍然是轩辕氏,两者并不冲突,而且历史上也早有将轩辕氏用作轩氏的,如汉朝谏议大夫轩和。

睢县的轩氏族人也一直坚信自己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百世不易碑》中说:“吾軒辕氏之受氏也,始祖自上古黄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为复姓轩辕,此吾受氏之本源也。”轩氏现今的族谱也都持这一观点。民国时期的族谱序中说:“吾族轩辕氏黄帝之裔也。”清光绪年间的族谱序中记载:“我轩辕之受氏,始自上古黄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以为复姓轩辕。我始祖姓轩辕讳豹,黄帝之后也。唐初自陕西中部迁居河南襄邑县西南三十里,因家焉。”轩氏的家谱及碑刻资料,都证实了睢县轩氏是黄帝轩辕氏一脉相承的直系后裔。

谈到轩氏的族谱,就不得不提到轩。轩(?-1464),字惟行,号静斋,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轩一生历经了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五朝,为官清廉,以“一簏廉吏”享誉后世,备受世人尊崇。睢县轩氏现存的族谱,是由明初轩根据残缺的家谱资料并走访轩氏族人编纂而成的。

自汉至宋,由于多次战乱与黄河水患,宗族谱牒,几乎全部丧失掉了。宗族最先繁衍于何地,世系如何,现在还是历史疑案。到了明代,由于英宗朝刑部尚书轩重建族谱,自此以后,宗族情况才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轩重建族谱,以最早迁居到睢县长岗乡轩老村的唐贞观年间的轩辕豹为第一世。“但自第一世之后,经五代、两宋一直到元代大德年间第二十七世轩之祖父时,只有代次,未著名讳。究其原因,绝不是轩编修族谱时空设的代次,而恰恰说明他是依据古谱整续的。当时应是古谱尚存(也可能残缺),古谱登统的传承人应是止于其祖父的上一代或数代,轩按古谱的代次从他的祖父一代接续登统,将古谱中二十多代的字辈抄注于他的‘续谱之首,且省录了各上代传承人的名讳。后来,独立成册的古谱亡失不传,故造成了二十余世具体传承人名讳记录和支代传承的缺失。”

睢县轩老的轩辕宗祠在“文革”期间被彻底毁坏,轩辕氏家族的一些珍贵文物资料也被烧掉,现今保存下来的有民国时期的轩辕氏牌匾及一些牌位、碑刻。轩辕氏的牌匾现存于轩老村村支书家,牌匾上是著名书法家褚纪雯亲书的“轩辕宗祠”四个大字。

睢县的轩氏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在唐贞观年间由轩辕豹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轩是轩辕的是省称。各地轩辕氏大都由睢县播迁,他们的族谱中都有记载,是一脉相承的。在2008年、2009年清明,来自全国各地的轩辕氏族人代表在河南睢县轩老举行了千余年来首次大规模的祭祖活动。自此以后,每到清明节,全国各地的轩氏族人都会派代表到睢县轩老村,祭拜共同的祖先。

猜你喜欢

睢县轩辕族谱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这道题很难吗?
帝王之星 ——轩辕十四
商丘市关工委到睢县 慰问基层“五老”代表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商丘好人
关于红色根据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鬼 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