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固执的孩子
2018-06-15王亚珺
王亚珺
家长提问
我女儿今年4岁,是比较懂事:的孩子,也比较独立自主。不过在:有些事情上火坚存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又过于追求完炙,显得特别固执。比如幼儿园老师反映说,在老师教大家学写数字时,她只愿意写;“1”,说什么都不愿继续往下写,问她原因她也不愿说。又比如,在画室画画,洗手时,因为踏板上有颜料,显得脏脏的,她说什么也不愿站在踏板上洗手。每次遇到这种状况,我总是拧不过她。请问这样的孩子该如何跟她沟通呢?
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四岁的幼儿想要独立自主,如遇和成人意志发生冲突的情况,会出现情绪烦躁和反抗,我们经常也把这一阶段称为“第一反抗期”(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这是每个幼儿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重要阶段。加之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反抗”程度也不同。正如这位家长朋友所说的,她的女儿“比较懂事”“追求完美”又特别爱干净,表明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敏感、有很强秩序感的孩子,这便不难理解她在表达自我意愿时“特别固执”了。
另一个方面,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不断改变、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每个人都需要一点儿“完美主义”,这意味着做事认真努力,是对“卓越”的健康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完美主义倾向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固执”。因为完美就是拒绝不完善,而其中所包含的严格、坚持的品质又与“固执”的某些特质不谋而合。
但是这位家长提到孩子不愿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情况。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幼儿人际交往方面提到,4岁左右的幼儿“愿意与小朋友和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随后幼儿逐渐能够达到“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在社会适应方面提到,4岁左右的幼儿“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这位家长提到孩子比较固执己见,听不进成人的要求和建议,也不愿说自己的想法。对照《指南》,建议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和改进:
1.创造交往的机会,带领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同伴接触和交谈,扩大其社会交往面,发展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基本能力,淡化幼儿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2.关注幼儿的感受,提高幼儿的自尊自主水平。无条件地接纳幼儿,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日常生活中涉及幼儿的事务多征求、倾听幼儿的意见和想法,在适度范围内让幼儿自主决定。这对于有主见的幼儿来说,是一种让亲子双方都感到轻松的方法。在相处过程中,成人应避免与个性较强的幼儿硬碰硬,要在尊重、宽容的氛围中柔和地实现教育目的。
3.成人应以身作则,引导幼儿理解沟通的意义。从遗传因素来说,幼儿的气质与父母的性格基因是有关系的,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离不开客观地认识自己。从环境和教育的角度,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避免简单生硬地说教。
在前面的提问中,这位家长两次提到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我们不妨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将关注点从孩子愿不愿意站上去、能否尽快洗完手(成人立场),转向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儿童立场)。这时,家长可以由催促孩子改为对孩子说:“你是怕颜料沾在干净的鞋子上是吗?”“颜料弄脏了地板,也让其他小朋友不开心,所以一定要注意别洒出来啊!”“让我们一起把地上的颜料擦干净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感受到了理解和尊重,也学到了如何与他人交流。相信在这番对话后,家长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孩子会更愿意接受。
4.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学习遵守规则。过分严厉的家庭中,幼儿在成人的强硬要求下,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反而通过消极强化加剧了反抗的心理。而过分保护、溺爱的家庭中,幼儿对成人十分依赖,对基本的行为规范缺乏认知,不利于其规则感和纪律性的形成,面临新环境和集体生活时更容易发生适应困难的问题。所以,父母应树立既温暖又权威的家长形象。对待个性比较固执的幼儿,不可一味无原则地迁就,那只会使成人要求的严肃性降低,致使教育软弱无力,幼儿愈发不以为然。如果宽容、理解、尊重或民主都不能奏效时,应行使父母教育的权利,可采取冷处理或适度惩罚的措施来纠正幼儿的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幼儿面前感慨“拧”不过他、他有多“倔”,让他以为自己有特权可以肆意妄为。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首先在态度上,我们应保持一颗平常心,避免由于一时的教育困难,就不自觉地“搜集资料”,轻易地判定孩子在性格或行為上存在某些“异常”。
宽容和接纳的观念非常重要,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也同样关键。教育不是成人向幼儿灌输,而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与幼儿共同成长。所以,除去幼儿自身的先天因素以及特定发展阶段的原因,我们必须将接下来的教育建立在积极反思的基础上,反思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处,追根溯源,以便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发展。如若不假思索、心急火燎地跟孩子“拧”,可能不仅伤害了孩子,也挫败了父母,更甚至两败俱伤,影响了亲子关系,破坏了教育得以进行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