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阴疽类疾病一例

2018-06-15韩海思王鹏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

韩海思 王鹏

【摘要】本文通过潜阳封髓丹治疗1例阴疽类疾病患者的病例分析,发现阴疽类疾病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因而体质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同时抗生素类寒性药物的多次治疗,对机体阳气的损伤更为严重,从而导致阴寒在肢体凝聚发病。通过中医辨证的消托补方法,选择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为此类疾病提供有效的循证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阴疽

阴疽类疾病是指一类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痈疽”属于中医外科“疮疡”疾病范畴,其中,“痈证容易治愈,属阳证、热证、实证:“疽证”较难治疗,属于阴证、寒证、虚证)。病因主要是在阳虚或气血不足的基础上,或七情内伤,或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所致;病机则是气血瘀滞、寒痰凝聚,化为阴毒,内伤筋骨、脏腑;临床特征有:多发于肌肉、筋骨或内脏等深部组织;早期患部皮色不变,肿痛不明显,肿势平榻,根盘散漫;肿块较硬或柔软如绵,推之不移;病程鞍长,不易成脓或成脓较晚,且不易溃破;溃后脓水清稀,或流毒水,或夹杂败腐之物,且久溃难敛,疮口色暗,易成窦道漏管,并伴有全身反应;该类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消为贵,兼用补托,禁用寒凉[1]。本文分享中医药治疗阴疽类疾病一例,以飨读者。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7岁,职业:农民,主诉:左小腿反复出现脓肿约5年。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体温:36.6度,血压:130/76mmHg,左小腿下段内侧见一面积约4*8CM脓肿,不高出皮肤,皮肤暗黑,中间见一大小1*1CM伤口,肤温凉,触及有波动感,挤压见淡黄色脓液流出,无恶臭,但肢体末端血运循环好。患者多次辗转当地卫生院及三级医院,均予静滴抗生素治疗,输液时有好转,但未能彻底治愈,症状反复发作,曾被告知需截肢治疗。经人介绍到我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查血象未见异常;拍左小腿正侧位片示骨质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属阴疽类疾病,证型:气血瘀滞、寒痰凝聚。治法:行气活血,散寒通滞,托毒生肌。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附片60g,砂仁9g,炙甘草9g,黄柏12g,醋龟甲15g,土茯苓15g,薏苡仁15g,败酱草15g,黄芪30g,白术12g,党参15g,茯苓12g,陈皮9g,三七12g,干姜15g,山药15g,当归15g),28副。用法:每日一副,清水煎,复渣,分两次服。并予针灸、中药熏洗,深部热疗等。经治疗l周后,患者诉患处局部瘙痒感,皮肤慢慢转为暗红色,脓液渗出慢慢减少;1个月后,伤口已基本愈合,局部皮肤红润。

2 案例分析

清代王维德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明确阴疽概念:“痈为阳,疽为阴;疽发于五脏,其根深,每因为寒痰之凝,阴毒深伏,属阴属寒”[2]。隋朝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例。《外科证治全生集》指出阴疽的治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通过对诸多医家治疗阴疽的论著,可以确定阴疽类疾病属于阴寒类型,阴寒发于筋骨与内脏,而气血虚弱、阴毒潜伏、寒痰凝滞导致发病。治疗原则需要消法为主,同时兼用托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标。具体治疗中需要开腠通阳和,阳气和而寒凝自解,可以温补气血,解毒化痰。本例患者阴疽溃烂,存在脓水,无法收口,是气血亏虚而阴毒不散,需要温补气血、解毒升阳,可以扶正排毒、开腠泻邪。患者病程较长,阴疽迁延不愈,反复感染,津血亏虚,在长期寒性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阳气损耗较为严重,脾脏与肾脏的阳气受损严重。从整体上分析,体内阴寒气盛,虚阳外越,寒热相互错杂,虚实交结,而寒证为主而热证次之,病机中主虚次实,与潜阳封髓丹的针对病证相合。

3 结语

阴疽类疾病在中医中属于外科中欧阴性疮疡的范畴,在传统文献中通常以虚寒痰瘀为主要症候,具有病情进展较为缓慢的特点。在传统中医理念中,阴疽的主要致病机制需要结合痈的理念进行分析。阴疽的主要病因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而发病过程中伴随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主要机制为气郁血滞、寒痰凝结,本例患者同时加上寒性抗菌药物的持续性应用,阳气损耗更为严重,淤血凝痰转为阴毒,损耗脏腑以及筋骨。

潜阳封髓丹是火神派中医创始人郑钦安最常用的两种方剂,潜阳丹与封髓丹结合而成的药物,全方由砂仁、附子、龟板、黄柏、炙甘草等组成。方中君药为附子,味甘辛,性热,能够有效补充命门的火气,针对患者肾阳不足的主要致病机理。而砂仁为臣药,性温而味辛,具有燥湿温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辅助附子补脾温阳。黄柏与龟板为佐药,黄柏性寒味苦,具有除热去蒸、燥湿清热的功效,而龟板性平味成,可以潜阳滋阴,针对阳气外泄而导致的热阳证有良好的作用。甘草为使药,性平味甘,具有伏火的功效,同时还可以调和多种药物发挥整合的功效。薏苡仁性凉味淡甘,可以健脾除弊、散結解毒、渗湿利水。败酱草味苦辛、性凉,可以有效排脓祛痰、解毒清热。黄芪性微温味甘,与党参、白术、茯苓联合作用,对脾肾虚与阳气虚弱有良好的功效。潜阳封髓丹以附子为君药,取附子的“补坎阳之药,可荡尽群阴”,由于附子的性热味辛具有补足真阳的作用,而真阳是君火的根源,取其补真火而壮君火的含义。而桂枝、干姜、党参的综合作用中,桂枝能够振奋心阳,干姜可以鼓舞中焦脾阳,两者联合后与附子相配合,能够补充三焦的氧气。龟板是水的精气所在,可以通阳助阴。整体组方能够温补脾肾的阳气,清除外越的虚热,针对患者寒热杂凝的病症有良好的作用。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

《伤寒论》中有“病患身大热,而反欲近衣被者,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说法,是真寒假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的依据。而本例阴疽患者体温升高并不明显,但阴疽症状迁延不愈,经西医长期治疗没有明显效果。疾病的发生以及转变,大多为实证向虚实夹杂的证型转变,继而从实证多虚证少逐渐转变为实证少虚证多。患者的气血与阳气在疾病进展中逐渐衰退,最终脾脏与肾脏的阳气得到损伤。人体血液以及津液在机体内持续运转,需要阳气完成运行敷布的作用。而血液以及津液在阳气的气化功效下,才可以滋养自身引发精神活动以及脏腑功能,这样才可以保持健康有效的运转。阴疽疾病的初发阶段,患处的皮肤光泽较差,存在明显的局部硬肿状况,基本没有痛觉,主要原因是阴毒内陷,寒痰凝结,气滞血瘀。在长期寒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基础上,阳气的缺失会导致体内的阴液平衡失调,阴疽位置的细菌有较好的生长环境,这种情况下温阳法具有良好的效果。《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当补不当泻”。而诸多医家均肯定阴疽类疾病大多都符合“证属阴寒,宜用温补”的基本原则。而在元代齐德之的专著中有“疮肿之生,皆由阴阳不和,气血凝滞”的说法,而阴疽类疾病虽然主要发病部位是机体局部表皮,但是也保持着与全身的密切关系。本例患者是由实证转虚证,自内而外的发病,外病内出,选择外病内治的理念,同时结合针灸和熏洗,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完成疾病的治疗。

本病例从发病及治疗经过看: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病程久,久病多虚,影响气血运行;抗生素属寒性药物,多次静滴抗生素治疗,更加耗损体内阳气,使阴寒凝结于肢体。故在本次治疗中,未使用抗生素,按中医辨证,使用消、托、补法,配合现代科学技术及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组织,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取得满意效果。同时,免去患者手术之苦。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阴疽类疾病的优势。综上所述,针对类似本例阴疽症患者的治疗中,选择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星.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

[2]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下册)[M].南京中医学院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66-667.

猜你喜欢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药都安国转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