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悄然发生,提升动感美术课堂
2018-06-15王峘
王峘
摘 要:艺术即生活,美术课堂不应该只传授一些刻板的知识,而应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的美术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动感美术让美术课堂充满动感,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探究,享受着美术带给自己的快乐。
关键词:动感美术;课堂教学;互动;合作
美术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美术学习是充满动感的,我想动感美术就是让美术课堂充满动感,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变革、创作的主体活动来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创新性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让课堂成为“动感地带”,让朴实的课堂激情飞扬?下面我将以人美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第八册第17课《大师画,我也画》一课为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略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课堂生活化,营造“动感美术”的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课导入时,如果能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始第一课时。首先,我通过音频导入:“如果飞机轰炸城市,浓烟滚滚,暗无天日,请你用绘画来表现,你会选择什么色彩?”以此,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到黑、白、灰表达是一种符合逻辑的首选。
接着,我再提问:“轰炸时,人和动物会有怎样的表情?身体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们回答:“扭曲、躯体支离破碎……”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画面中人物的身体会变得支离破碎,而表情是扭曲神态则是惊恐万分。
然后,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让学生用线描的形式把这种感觉快速地画出,再沿轮廓线撕下贴在黑板上。这时课件出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图片,将学生作业与之进行比较,以此发现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格尔尼卡》作品的认同感。这样再要求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作品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能使学生产生深入探究不同形象符号表达深刻寓意的兴趣。
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断,能围绕学生的生活认知,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营造“动感美术”的氛围,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美术,体验和理解美术。
二、方法多样化,寻找“动感美术”的谋略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美术教学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开展,要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利用“合作探究法”组织教学 接下来我继续以课件出示毕加索绘画作品《格尔尼卡》,并提问:画面中都出现了什么?这些形象都代表了什么?请同学们以接龙方式回答。
前三名同学的回答分别是:牛头、眼睛、灯泡、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孩子嚎啕大哭的母亲。到了第四位同学时,只听他开始“嗯……嗯……”我提醒该同学:“请你仔细看看,画面中你能发现哪些造型语言?”该同学回答:“一把折断的刀,一匹回头嘶喊的马,还有一朵鲜花。”我随即追问:“毕加索塑造这些形象到底想表达什么主题?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绘画语言?”
我請左右同桌相互讨论并交流,了解一下同桌的想法,看看是否对自己有启示,然后请学生跟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A:“西班牙的斗牛活动残酷血腥。画面中的牛头象征着战争的残酷。”
学生B:“马在嘶吼的夸张神态。马就象征着吃苦耐劳的普通百姓。”
学生C:“人物表情的惊恐、悲伤的母亲,一道眼睛似的灯光……画面中的立体感和超越性是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对于学生们的回答,我首先表扬了他们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并进行总结:“是的,毕加索把象征战争悲剧的造型元素融合在黑白灰的色调中,让观者自主体验、感悟。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要结合它背后的故事,分析画面中的每一个形象,以及塑造这些形象所采用的手法。”在学生们讨论交流中,看着他们神采飞扬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我是欣慰的。学生们养成相互交流合作,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主动地纠正同学不正确的地方和补充不足之处,这样增强了同学们的凝聚力,形成了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2.注重过程教学 接着我追问:“毕加索是如何运用象征性手法来拓展绘画语言空间维度的?毕加索选择了怎样的造型?为什么?”
问题一抛出,有的学生思维似乎混乱,有种被迷雾遮住的感觉。我提醒他们:“首先,请大家寻找一下画面中眼睛的造型有哪些?”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牛的眼睛、马的眼睛、母亲的眼睛。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随即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三种眼睛的基本形状并提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造型?相互交换造型会是怎样的效果?”
开始学生有些茫然,我便将痛苦的“母亲的眼睛”做了90度逆时针旋转,并让学生思考:“现在眼睛的造型像什么?一个水滴?一滴悲愤的泪珠?”学生们发现了毕加索的精细构思与推敲,明白了绘画语言的表达方法,思维渐渐活跃、拓宽,也不再局限于如实的表达。
随着学生的视觉感受,我进一步提出问题:“毕加索绘画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形从何而来?毕加索为什么选择这样造型呢?”
學生们纷纷交流表现战争的手法:战争纪录片中的黑白灰效果、炮弹纷飞的场景、人们的绝望神情……
随后,我出示珂勒惠支的版画《母与子》,梵高的油画《圣母与圣子》,然后展示毕加索的作品《母与子》让学生们欣赏。
学生D:“尽管毕加索的这幅作品看起来似乎是抽象的,但从刚才所欣赏的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毕加索的母与子造型是来源于传统的写实……”
我肯定道:“是的,你发现了毕加索绘画语言的意义。其实,毕加索与欧洲传统绘画贴的很近、很深。那么请大家再分析毕加索在其肖像画作品中到底改变了什么?”
学生E:“毕加索将人物的五官进行了移位。”
我开心的肯定他的发现,然后进一步介绍:“毕加索将人物的五官进行了移位再重组,形成了抽象的形,他的这种行为是对传统绘画形的固定观念和“科学”的法则的改动,是审美观念的颠覆,是视觉形象的重组。现实生活中,许多物象之间具有某种必然联系,在绘画情境中,不相关联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借鉴艺术家的这种表现手法。”
艺术不仅仅只有技能,需要不断的启发;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为学生们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教学学习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美术课堂的快乐。
三、作业情景化,凸显“动感美术”的特点
最后,我顺势布置了本课作业:请大家仔细观察眼睛、蝴蝶的结构,借鉴大师的绘画方法,运用图像描绘心中的世界,运用绘画语言诉说内心的情感。要求保留蝴蝶、眼睛的元素,使作品具有新的意义。
本课设计我以《格尔尼卡》为载体,以“眼睛”的造型变化为主线,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画面中眼睛造型有何特征,通过牛、马、母亲的眼睛细节进行展开,让学生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实践分析中感知绘画中真实与不真实的巧妙结合,感知绘画语言的象征之美的根源。嚎啕大哭的母亲眼睛造型是一滴泪水,是悲痛的表达;象征着西班牙人民的马的眼睛造型则是一粒纽扣,是麻木、是无奈和无助;而畸形的牛头怪的眼睛造型是人的眼睛,代表着人性与兽性的交织,是对人类的控诉……
毕加索曾说:“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呆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中。”对《格尔尼卡》作品的层层剥离、分析,学生们有各自的思考和理解。实践作业选择“眼睛、蝴蝶”两个不相干的元素,是想借鉴毕加索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将绘画语言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摆脱造型能力不足的局限,达到抽象语言的自由表达,使其作品最大化地显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想法。从学生作业反馈中,可以看到教学是动态的、充满多元性的,学生在作品中释放情绪,表达自我,产生了成功的体验。
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看到学生的“智慧”,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感美术”就是要让美术课堂动起来,有所动有所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随“生”动,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让学习在悄然中生发!
参考文献:
[1]陈永远 《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新世纪美术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
[3]《美术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