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研究
2018-06-15杨秋美
杨秋美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应用在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抽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60例作为对象。根据1∶1比例随机分为中医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处理,而中医护理组则加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 中医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中医护理组各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护理方案应用在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中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效果与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程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期中风;眩晕;中医护理方案;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8..02
中风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急性期中风发病急骤,症状较多,病情变化快速,因和风之善行数变有着相似的特点,临床将其称之为卒中、中风,现代医学也叫做一过性脑缺血、脑梗死等[1]。急性期中风患者常有眩晕症状,常规疗效一般,近期国内一些研究提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处理可提高疗效,为了进一步验证中医护理方案的价值,本文就针对收治的60例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实施了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60例作为对象。根据1∶1比例随机分为中医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6.8±4.2岁;病程14 d~20周,平均病程3.8±1.2周。中风护理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2±4.7岁;病程16d~21周,平均病程3.5±1.5周。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加强用药指导,予以常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等。中医护理组则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①饮食指导:根据中医五行辩证分型采取对应的饮食干预,其中肝阳上亢者建议以豆腐、冬瓜及菊花等为主,禁忌狗肉与羊肉;风痰阻络者建议以黑大豆、鲤鱼、茄子为主,禁忌羊肉与牛肉;气虚血瘀者建议以莲子、黄芪及山药等为主,禁忌油腻、辛辣等食物;阴虚风动者建议以山茱萸、生地黄、枸杞为主。②用药干预:辩证治疗按照医嘱用药,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药物为主,并根据证型指导用药,观察药效与不良反应。③情志护理: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志护理,包括言语开导、音乐治疗及移情法等,尽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减少不良刺激,维持稳定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④眩晕中医干预:发生眩晕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安静、光线调暗,减少光刺激。对眩晕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等进行观察,并做好血压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按照医嘱予以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比如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予以统计学处理。
1.4 评价标准
1.4.1 临床效果[2]
应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急性期中风眩晕疗效:①痊愈:治疗后主要症状与兼症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幅不低于90%;②显效:治疗后主要症状与兼症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幅70%~89%;③有效:治疗后主要症状与兼症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幅50%~69%;④无效:治疗后未能满足前述要求。总有效率按照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1.4.2 生活质量
采取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估,护理前与护理后均进行调查,包括物质生活、社會功能、躯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四个方面,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3 护理满意程度
采取本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评分100分,评分越高则护理越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 20.0处理,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评价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两组患者护理结束后评价临床效果,显示中医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要显著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2.2 评估及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情况
在护理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中医护理组各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评价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中医护理组
对照组 15(50.00)
5(16.67) 9(30.00)
5(16.67) 4(13.33)
11(36.67) 2(6.67)
9(30.00) 28(93.33)*
21(70.00)
表2 评估及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情况(x±s,分)
组别 护理时间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中医护理组
对照组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33.87±8.32
55.43±6.31*#
34.02±8.12
48.74±7.04* 46.94±9.54
68.43±6.84*#
47.18±9.44
58.61±7.05* 52.38±6.57
74.20±9.56*#
52.73±6.83
66.99±8.77* 40.09±5.94
59.94±8.51*#
40.17±6.02
50.88±7.67*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调查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两组患者护理结束后完成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医护理组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7.98±2.10分,对照组则为90.87±4.33分,中医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
3 讨 论
在本次研究中将收治的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与中医护理组,结果显示中医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中医护理组各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护理方案从生活起居、饮食指导、医药护理及情志护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将护理每个细节都贯穿“辨证施护”原则,采取多种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制定辩证饮食计划与情志护理,促进脏腑气血调节,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针对眩晕采取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处理,比如穴位按摩,取百会穴与太阳穴,以及内关穴与曲池穴及风池穴等,每天4~5次,每次半小时;或予以耳穴压豆处理,取神门穴、肝脾肾等,每天3-5次,每次3 min,隔天更换1次;或予以穴位贴敷处理,每天1次[3]。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方案应用在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中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效果与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程度,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阎玉萍.急性期中风眩晕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7,12(7):75,77.
[2] 梁秀玲.30例眩晕患者中醫临床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14, 22(10):84.
[3] 汤菊芬,彭雪琼.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9):81-82.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