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平和的魅力
2018-06-15南音
文 南音
持经观音
品明前茶,就是尝滋味。早春的第一波茶芽,润开一冬的束手束脚。可明前茶适合采摘的时间就那么几天,不到,阴气未消,喝了伤身,过了,芽叶太大,阳气又多。明前茶何以乃茶中上品,因为它把握的就是那么阴阳平衡的一个点。那几天,吐故纳新,春和景明,别有气象。
童子拜观音
中国的传统功夫让人体会的,都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妙处。昆曲家们的一个点,是丹田浮沉,拳家们的一个点,是脚下松沉,书家八面出锋,四正四隅,写的是一个点的修养。积点成线,由线呈像,便是画者的艺术和功力了。书画,是阴阳交济,守正显奇的功夫。有人讲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要尽力打进去,得其精髓,再勇于打出来。其实尽力打进去了,到了那个点上,就会随势生化,自出新意,何须再打出来呢,不到那个点上,有再多勇气,也只能临渊羡鱼罢了。
画人物,按理说是老祖宗留下的老手艺了。起兴、传神、载道,或单笔或双钩,是吴地画家最擅的画艺,但不知何时,人物画让位给了山水和花鸟,此后千年间,人物画渐趋式微。当代也是,苏州没有多少人物画家了吧,可是宗元先生偏就几十年如一日,以点呈线绘三界六道,让我尊敬与喜欢。我曾在先生画下徘徊再三,读出了他在一个点上的痴心和坚守,那既是一个充满情味的艺术高地,更是‘神游于古画’之微妙共鸣。守住这潜心体味的一个点,便是他抛开杂念,静心养性的过程。佛家叫放空,道家叫虚心,儒家谓之修身。
静坐罗汉
孔子系列
的确,在宗元先生的笔墨里,儒、释、道都有或明或暗的影子。庄重的佛陀、仁慈的观音、思索的罗汉、书卷气的孔子、虚静的仕女,在人们面前展现的是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的中华传统艺术的密码。读宗元先生的画,能感到他内心的落点和平衡是那么细细微微,周周到到。读画久了,你能感悟到这个点,在你心上也会产生奇妙的反应,让你心生崇敬,却又温暖适意。
三顾茅庐
这种感觉,我认为是一种场,讲气场还不太到位,应是一种共振,让人读得到他笔下的传统,又悟得到新意。大多数画人,苦于在人物‘样式’的重复中不得脱身而出,或者说只有‘公式’的练习,少有自我的抒写。程先生的画作则以小写意笔法轻加勾勒,人物结体、构图和配景既有古今名家之手段,也有先生自己的意趣。其实我这里说得轻松,这功夫早就耗费先生几十载体道悟道的时光。收拢笔墨的张扬,内蕴骨力于点线,没有定力,如何可以做得。
他笔下观音像,堪称妙品——面相圆润,云髻高耸,双目微启,似笑非笑,神情间恬静圣洁,身形一曲三折,衣纹垂坠若流云,一种垂怜众生的神态望之感动,复生庄严之心。那些精彩的罗汉图,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当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心得诠释。他笔下的仕女,无论古今,都清新出尘,望之有魏晋之风。同样令人神往的是孔子生平的系列画作,因此些画,80年代中后期,程宗元与匡亚明,萧娴,沈从文等前辈大家有过一段传奇。孔子组画十二幅,画尽夫子少年到暮岁。人物传神,笔墨沉着,衣冠一如古风,线条流利准确。匡亚明先生撰名,萧娴先生题写,沈从文先生审定,各种细节尽依史载,孔夫子上下求索,敦厚可亲之风如在眼前。
神韵
其实好的画家一定要有儒风,修身齐家,便是调和阴阳。能修身之人,必然忠厚善良。宗元先生,他的敦良厚朴也一直是我心仪的风度。现在我自己体会多了才知道,人能一直坚持厚朴,真是不易,那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智与巧对人生来讲,都只是计谋,而这些计谋,对笔墨来说则是破绽,不可以随便行之于笔下。说到底,画家修炼笔墨,和做人处世是共通的,那个点,就是从容自在,中正平和。
中正平和的感受,和明前茶的滋味有点像。天地灵气收到一个点上,阴阳相济,妙谛独悟,才能以正出新,静极生意,也才能与空气当中若有若无,世上有情无情的众生,达成共识与共振。倘能若此,笔墨的魅力也就有了。
金陵十三钗——湘云眠药
笔墨其实是约束自我的工具,所以先贤才说人书俱老。一个老字,说的是优秀的画家,必须长年不懈地以笔墨这一工具对自我进行思考和淬炼。我猜,这也许就是宗元先生在寂寞和欣喜中的心得吧。
程宗元,字祥,妙諦斋主。1943年生于苏州,毕业于苏州工艺美专中国画专科。师从名家沈子丞先生。擅长人物、仕女及佛画。六十年代于吴门画院研习中国历代传统人物画,七十年代《蔡文姬》、《成果》入选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收藏,八十年代于日本东京举办个展。八六年为匡亚明著作《孔子评传》创作孔子画像十二幅,获2000年全国美展优秀奖。九十年代初受台湾禅宗佛教会邀创作观音宝相长达十二年之久。本世纪先后创作红楼梦26米长卷、民国仕女百图、姑苏十二娘、十八罗汉长卷、普门品三十三观音图。先后于香港、山东、新疆、江苏、苏州举办个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台湾禅宗佛教会、江苏民进江海书画院、苏州书画院、姑苏画院任画师、副院长。
伏虎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