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边地绿宝石”更美的,是“宾弄赛嗨”的情
2018-06-15赵芳,纳梦月,孙铭
上穿一件淡黄色的无领对襟短袖衫,下着同色宽腰长裤,再加上一顶绣有莲花图案的金黄色包头,26岁的李新洁身着傣族男子盛装,领着一群哈尼族姑娘唱起了祝酒歌。
仿佛由此起了头,4月10日,孟连县芒信镇拉嘎村举办的“傣历1380年泼水节暨宾弄赛嗨庆祝活动”联谊宴,简直成了多民族祝酒歌的轮演:这边是悠扬清新的哈尼族僾伲人歌曲,那边是软糯甜美的傣族小调,一桌是高亢有力的佤族唱腔,另一桌又是轻快柔和的拉祜族行板。有趣的是,尽管语言不同、曲调各异又几乎同时开唱,但宴席上四种各有特点的祝酒歌却隐隐相互应和,构成了一派千姿百态却和乐融融的氛围。
不必诉诸语言文字,只要你身处于此,一定能直观地体会到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特有的“宾弄赛嗨”文化。
亲戚朋友代代传
孟连,是傣语谐音,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有“边地绿宝石”之称。这里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全县辖2乡4镇,其中有4个乡(镇)与缅甸第二特区(佤邦)邦康市接壤,国境线长133.4公里。县内聚居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2%。在这里,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族际互助模式——“宾弄赛嗨”。
“宾弄赛嗨”是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特指传统上孟连县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亲戚一样的朋友”。拉祜族将这种关系称为“亚搓”,意为朋友,佤族则称为“跨婆泼嘛”,意为娘舅一样亲的朋友。“宾弄赛嗨”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基于日常的家庭生产生活需要自发结交并往往代际相承,这一互助模式历史悠久,且沿袭至今。在孟连县有一句傣族俗语:“埋波档进,宾弄档朱。”意思就是:“是竹子就节节相连,是亲戚就代代相传”。
61岁的岩相,是孟连县佛教协会秘书长,也是土生土长的景信乡人。说到家里的“宾弄赛嗨”史,至少要追溯到他的爷爷辈。“以前爷爷他们是朋友,一代代传下来,到我们娃娃这辈,已经是处成亲戚了。”岩相说起自家一个典型的“合作养牛”模式——自己家在坝区不适合养牛,就买牛给家在山区的宾弄赛嗨户养(山区适宜养牛),生下第一头小牛留在“宾弄赛嗨”家,第二头给自家,第三头又给“宾弄赛嗨”家,就这样一头一头分牛,优势互补,合作致富。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二组的岩晃家里。他家今年又新结对两户“赛嗨”,现在经常来往的“宾弄赛嗨”已有14户。
走进岩晃的小院,主屋墙外显眼地挂着不少他们一家和“宾弄赛嗨”户的合影。“我家在坝区,我‘赛嗨’他们是山区,农忙的时候不同。我们忙的时候就喊赛嗨来帮忙,打谷子、插秧、摘咖啡;他们忙的时候,也喊我们帮忙。”岩相正在计划着请自家的“赛嗨”们来过泼水节。“14户一起来的话,一个院子都会坐的满满当当的。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喝醉。”他笑着说,在长达三代人的“宾弄赛嗨”交往中,他们相互支援粮食蔬菜,相互交流耕作技术,甚至相互学习彼此的刺绣制衣技巧,真正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了深度交融。“父辈告诉我们,要对人家好,能处成这样,关键是信任。”岩晃说。
见贤思齐破藩篱
岩晃的妻子还清楚的记得,十来年前,她和丈夫每年1、2月份,都要到附近的班艾小组去帮自家的佤族“赛嗨”户撒秧。“以前他们寨子种的是老品种的谷子,品种不好,种的技术也不好。我们去帮忙,也会提意见,他们也会来我们这里学怎么播种、施肥、管理,然后跟着做,做着做着就会了。”
“生产互助,生活相帮,亲戚互通,文化共融,共同致富”是“宾弄赛嗨”关系的特点和现实作用。但“宾弄赛嗨”带来的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发生的思想碰撞和观念变化。
孟连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扎克介绍,“宾弄赛嗨”的日常交往有明显的场合性或时机性。农忙时互帮、本民族节日互请、家庭喜庆大事上互请,是最主要的三种交往场合。每逢过年过节,如每年傣族的泼水节、拉祜族的葫芦节、佤族的新米节等,大家都必然会邀请各自的“宾弄赛嗨”户同乐。
“这样的节日庆典,是各民族交流最好的时间场所。这个村的村民看到那个寨子搞得好,就会产生自己村子也可以照着做的想法;看到自己的‘赛嗨’户做产业能赚到钱,就会思考家里要不要也跟着搞产业。”扎克感慨地说,以前,民族和民族之间观念和习惯不同,比如,同样手上有了一笔现钱,拉祜族习惯于吃喝用掉,傣族则会计划用这笔钱搞点产业或小买卖,以增加收入。不过,在“宾弄赛嗨”关系里,“看到不同,就会触动,就会学习。观念改变了,日子就变了。”他介绍,原来景信乡有的寨子或多或少有些等靠要的思想,但通过这种交流交往交融,发现别的寨子不等不靠不要过上了好日子,便有了改变、发展的主动性和学习榜样。
据介绍,目前,景信乡傣族同胞的“宾弄赛嗨”关系几乎覆盖了周边所有村寨,甚至绵延至邻县(澜沧县)的多个村寨。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宾弄赛嗨”们的互相帮助更多地变为相互借钱、借农耕机器等,共同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与进步。
“这几年我们实施安居工程建新房,在这个过程中,‘宾弄赛嗨’出了大力。有的村民要盖房子,一下子资金周转不过来,就跟自己的‘宾弄赛嗨’户借,3万5万都能借出来。而且不收利息,甚至不用签借条协议,只凭你我‘宾弄赛嗨’的关系就能马上借到钱。”景信乡党委副书记岩依介绍,从2015年~2017年,全乡3000多户人家,盖起了1700多幢安居新房,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建起来的。有的村民有建筑装修的手艺,就主动去帮自己的“宾弄赛嗨”,不收工钱,只要包顿饭。“产业方面,也常常依靠‘宾弄赛嗨’,一户开始尝试了,有效果了,他的‘宾弄赛嗨’就跟着做,彼此间交流技术经验,先进带后进。有的时候,偶尔出现的矛盾纠纷也靠‘宾弄赛嗨’来化解。”
政府倡导扬良俗
2012年3月至9月,孟连县民族宗教局牵头在景信乡回俄村开展了“宾弄赛嗨”族际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的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县推广。
景信乡抓住孟连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机遇,采取“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情感联系,社会受益”的模式加以引导和助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构建了和谐的群群关系,促进了各族群众的团结、包容、繁荣。
比“边地绿宝石”更美的,是“宾弄赛嗨”的情
自试点以来,全乡粮食、甘蔗等传统产业增加了3100亩,砂仁、魔芋、小香蒜、澳洲坚果等民族特色产业增加了13221.6亩,是传统产业增速的4.27倍,2017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43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18元;粮食总产量达718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达545公斤。
在紧邻景信乡的芒信镇,“宾弄赛嗨”还融入到了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去。芒信镇探索“民族文化+美丽乡村+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将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捆绑打造发展,推进民族特色乡村旅游业。目前,“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已面向全镇推广,全镇各族群众共结成“宾弄赛嗨”联系户1454户。
据介绍,为充分发挥“宾弄赛嗨”这一优良传统的作用,孟连县委还专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引导助推民族民间“宾弄赛嗨”族际民族团结互助机制。在具体做法上,探索开展了“四个一”主题活动,即,引导帮助群众制作“心连心”友好联系卡;引导带动群众开展“亲串亲”走亲戚活动;组织一次“手把手”传授技术活动;组织群众开展一次“情系情”互助活动。并从2012年起,在每年的“神鱼节”上,对在“宾弄赛嗨”传承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宾弄”户、“赛嗨”户进行表彰。
据统计,孟连县到目前已建立20000户“宾弄赛嗨”户,占全县人口总户数的14.08%,占傣族人口总户数66%以上。通过挖掘民间沿袭、世代传承的族际团结互助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助推“宾弄赛嗨”族际民族团结互助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为,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为民服务意识、群众工作能力显著增强。孟连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平安县”。
“宾弄赛嗨”,这一自发形成的民间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价值,成为了孟连县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等工作中的“独家秘笈”。它既是当地由来已久、团结互助的良好民风民俗的延续和升华,又是新中国民族政策在近70年时光中沉淀凝结出的宝贵果实,更是我国各族人民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