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有爱“较真”的孩子

2018-06-14王亚琚

早期教育(家庭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秩序小事规则

王亚琚

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的孩子是个中班的小男孩。他看起来比别的孩子要成熟一些,所以一起游戏时喜欢作安排,同时又很较真。别人做了什么他认为错的事情,他就要求别人一定要跟他道歉,常常因为追着人家要求道歉不欢而散。在家里也是,他要求我给他洗澡的时候不要用喷头冲头发,有时我忘了,他就要求我一定要跟他道歉。我跟他说有些小事不需要道歉,他很迷惑地说:“那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呢?”真问得我哑口无言。请老师指导。

王老师解析:

在口语表达中,“较真”意为过于认真、计较,通常带有不堪其扰的情绪色彩,可如若作为中性词来看待,其中也蕴含着一些优秀品质,比如思维清晰、坚韧不拔、耐心细致等。正如您虽然时常为孩子的“较真”头疼不已,但也提到他“成熟”善于“安排”游戏。这些表现发生在一个中班孩子的身上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一、“较真”是规则意识的外显

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逐渐发展出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即规则感。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表现。由于生理水平、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比较刻板。他们认为这些规则是绝对的,非黑即白,不可改变,无论谁违反规则都应受到惩罚。当幼儿发现违反规则的事情时,往往表现得愤怒又困惑,经常会不分场合地大声说出来。例如,幼儿说“谢谢”后,对方如果没有回答“不用谢”,哪怕是用微笑等其他的方式替代回应了,幼儿还是会表现出失望或生气。

这位小朋友遇到有人犯错,执着地要求他人道歉,严格说来,这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较真”,而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表现。

二、“较真”是个体差异的表现

提到规则感,与之相关的还有秩序感,即对于秩序的需求。不少幼儿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物品的所有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一旦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出现剧烈哭闹等激烈反应。热爱秩序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幼儿能够从稳定的秩序感中获得宁静和愉悦的安全感,与环境和重要他人建立温暖的依恋关系,为思维发展奠定基础,并逐渐发展出规则感、道德感。

不同幼儿对秩序的敏感程度不同。您的孩子可能是一个比较细腻敏感的高需求宝宝,因而在游戏、日常生活中也有比较明确的规则意识和要求,显得比同龄幼儿更在意是否遵守规则。

家长可以通过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和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不要频繁更换幼儿的教养环境,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情感,及时肯定幼儿的“较真”(“我知道你坚持遵守规则了”“谢谢你提醒我不要用喷头冲”),让幼儿有机会释放自身秩序感、规则感带来的紧绷的压力,同时也获得面对秩序和规则遭遇挑战的勇气。

三、“较真”是幼儿发展的契机

虽然幼儿的规则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刻板化、自我中心化特点,但随着幼儿自身的发展,会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思维,会考虑更多的信息,理解他人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从而逐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交往的经验、与同伴的互动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将幼儿“较真”的烦恼看作幼儿发展的节点和良好契机。

(一)在同伴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规则认知水平。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幼儿与他人交流观点,理解他人的感情和动机,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来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就像这位“较真”的小朋友,他将在与其他小朋友开心或不开心的社交体验中,不断丰富、调整着自己对规则的认识。

(二)在社会生活中增强幼儿的规则使用水平。这位小朋友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不需要道歉的)小事呢?这对于幼儿而言是抽象的社会交往规则,我们需要用适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灵活地使用。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和事,帮助孩子认识到别人的“规则”与自己的“规则”可以不同,逐渐去除幼儿的“自我中心”,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

(三)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幼儿对规则本身的理解。这位小朋友热衷于要求他人“道歉”,如果是合理的要求,那要让幼儿明白光道歉是不够的,还要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接着引导幼儿思考可以怎样帮助他人。这样做不仅可以转移幼儿“较真”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将消极情绪转化为利他行为,促使幼兒理解规则的意义,知道如何和他人一起协商制定规则,共同遵守规则。

四、“较真”是成人行为的镜子

幼儿的行为是成人的镜子,提醒我们随时对照反思自身言行:

(一)父母的绝对化思维较多,客观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例如,人们会好心办坏事,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从认知上减少片面性,进而减少钻牛角尖的行为。

(二)对幼儿的管控较多,加重了幼儿遵守规则的压力和焦虑情绪。父母的挑剔会降低幼儿的心理包容度,在面对“不同”时,幼儿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会更加强烈。我们需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养成,除明确少量“底线”(以重要的安全要求和社会规范为主)以外,应留给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找寻自己的规则的边界。

(三)父母也需要换位思考。幼儿问“什么是小事”,这些我们成人眼中的“小事”对幼儿来说算“小”吗?幼儿的世界里还有更“大”的事情吗?我们的“规则”又和孩子的“规则”一样吗?尝试从幼儿的视角看这些问题,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想法。

猜你喜欢

秩序小事规则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秩序
小事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心灵秩序
让规则不规则
老师来审题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生活那点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