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06-14张世程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无感感性人心

张世程

“感”的篆体是这样的:感。大概从它诞生起就一直是“咸心”。《说文解字》说:“从心,咸声。”说明这是个地道的形声字。《说文解字》还说:“感,动人心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感”都在于“动人心”。如此看来,“感”是“咸心”,即“都在于人心”。那么“咸”就不只是作声旁,而且兼有会意的作用。我们的先民一直觉得脑主思维,心主情感。到今天,尽管已经科学化了,但当我们有某种感觉或感情的时候,也能触摸到自己不一样的心跳。

郁达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故都的秋》:“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岂止对于秋,我们这些“有感觉”“有情趣”的人类,徜徉于山水,轮回在四季,面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会因自己的遭际、社会的变迁油然生出某种感觉或情感。

鲍照有诗云: “心非木石岂无感?”(《拟行路难》)这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的意思差不多,可这是诗人面对“泻水置平地”的平常现象而生发的呀,怎么会这样?太“有感”了吧?不妨这样想想,一个颇有才能的人,偏偏出身寒微,却要面对等级森严的士族门阀制度,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挤压和阻碍,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郁积已久,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

诚然,人不只是有“感觉”的动物,还必须具备一些“神性”——能够理性驾驭和掌控自己——唯有如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若能感性理性兼而有之,则是靠近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人格了。但不管怎样,感性的确应该伴随我们的每一天,要不然我们就可能钝化了感觉,麻木了生命,甚至会滑出生活之外。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平面国》,是一位学生推荐的。读到后半部分,真是一点儿心理准备也没有,便跟随主人公的奇异之梦进入了一个“直线国”,眼前的每一个人都是或长或短的直线段,最后又从“直线国”回到“平面国”。合上书,回到现实,忍不住长舒一口气,那种愉快简直无与伦比,恨不得跟每一个人说:我们生活在如此立体如此生动的世界里,每一天都值得好好过。

一个人生病免不了会伴随着“痛”,所谓“病痛”是也。但偏偏有人没有这种生理痛感,无论受多重的伤也不觉疼痛。不要以为这有多么可喜,要知道,短时间不觉疼痛(如手术时麻醉)倒是没什么,但一直如此,整个身体就失去了“痛感”这种天然的保护,那接下来面临的就会是不断受伤却浑然不觉,生命就在浑然不觉中被“無痛感”的怪病吞噬。更可怕的是心理、情感上的“痛感”缺乏,即对生活无感。想想,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被掏空,那么“感动”“感激”“感恩”“感奋”通通跟他无关,他的生活会是多么无趣,他的精神、人格会是一片苍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有感的人一定是一个富于情感与情趣的人,也是一个心性洁静的人。 “有感”的人也最容易成为自然的一员,容易与天地万物结为一体,甚至能如《易经》里所说的,可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那就有点接近“天人感应”的意味了。

猜你喜欢

无感感性人心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自由
最冷不过人心,最暖也不过人心
漫画哲理
四大行纷纷推出无感支付产品
无感蒸发
对你们这些无感的人说说,有感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