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问题
2018-06-14张泽璠
张泽璠
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主要是在基因工程手段的支持下,实现外源基因向相关生物的转移,以达到提升营养价值或者增强适应能力的作用,而借助这些导入外源基因生物体而生产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在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借助外源基因导入而形成的食品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不可预知性。要全面做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公示,遵循科学的评价原则,构建合理制度与体系,有效降低轉基因食品对人体与环境的负面效应。
结合转基因食品发展实际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在转基因食品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安全性问题始终存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具体讲,虽然超级杂交水稻举世闻名,但是,也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在转基因食品中,其中含有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会促使人体产生极强的抗生素抗性,
一旦出现病菌感染,抗生素的药效很难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与生存;鉴于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其存在潜在的致敏性,抑制原有生物体基因性能,在新基因的影响下,促使毒性成分发展为显性,直接降低食品应用价值,甚至在新的基因特征的作用下,增强肠道微生物抗药性。基于此,转基因食品的推广离不开科学的、严谨的评价,有效抑制隐患,降低危害,尤其提升转基因食品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把关,避免因安全性评价不佳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全面做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
严格遵循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原则。首先,转基因技术属于前沿性技术类型,先进性突出,因此,其安全评价也要遵循科学与公正性原则,保证评价行为的严谨性,采取科学的防范与实验,全面收集数据,实现科学统计与分析。其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具有行业通性特征,应用通用的方法。但是一旦遇到差异性食品,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手段,促使整个食品评价工作更显个性特征。再次,面对新的转基因食品,如果在成分上与现有食品具有同类性,那么,食品安全评价可以采取相同的手段。第四,重视对遗传特性的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完成离不开对导入外源与导入物种基因遗传特性的分析,目的是明确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第五,针对新的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不可或缺,需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明确外源基因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准确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内容。
(1)免疫安全评价是明确基因食品危害的最初阶段。这一评价的实现主要借助免疫毒理方法,通过实验,明确外源物质对免疫系统产生的影响。整个评价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如细胞免疫、免疫器官指数等。鉴于机体免疫系统机构功能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加之免疫系统对外源基因反馈的及时性,免疫安全评价的进行能够更早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灵敏度较强,预知性突出。
(2)强化对转基因食品营养学评价,掌握营养价值指数。外源基因促使转基因食品营养价值含量发生变化,因此,合理的营养学评价必不可少。具体讲,主要针对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矿物质元素等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制备模式。另外,还包含一些抗因子。
(3)加强新蛋白毒理学评价,明确对人体安全系数。对于转基因食品,在新基因渗透之后,新蛋白出现,需要及时对其与已知毒素、抗营养元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进行比对,实现对胃肠模拟溶液稳定性的衡量。另外,要对新蛋白进行喂养与检测免疫毒性实验,与天然植物原蛋白特质进行比对。一旦新蛋白与拟定毒素的同源性较低,很容易被肠胃消化液降解,由此证明新蛋白安全性较强。
(4)对基因食品致敏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其食用安全性。对于转基因食品,由于新颖基因介入产生的新蛋白,过敏反应产生几率提高。因此,要重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过敏性评价。这一评价主要通过对基因来源与已知过敏原的序列对比来实现,借助对肠胃消化、定向筛选血清等实验,达到对基因食品致敏性的综合评价。
综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资源呈现日益紧张的状态,转基因食品应用愈加广泛,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安全性评价成为影响其推广的重要因素。为此,要重视对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强化评价监督与管理,保证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降低危害,最大化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