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2018-06-14苏云
苏云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关乎社会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大事,还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对社会稳定以及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面临诸多困境,亟需采取相关措施及时摆脱困境。本文将就现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面临的困境着手,并就如何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提出相应地策略。
现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面临的困境分析
监测项目覆盖范围有待拓宽。长期以来,因为受到工作环境、人力和资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所开展的监测项目还不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20%左右,监测样本数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3。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食品工业化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除了个体小作坊外,还有集约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工厂,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对现代化工厂的生产能够起到较好的约束作用,但却无法有效约束个体小作坊的经营行为。食品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最终成品必须经过一个产业链,特别是目前分部门分段监管体制环境,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具有严重的脱节问题。
技术更新不力,设备陈旧落后。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测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存在明显差距,很多省级监测机构实验室仪器配备达不到要求,相关从业技术人员素质水平也无法有效达到食品安全监测的实际要求,市县级别的监测机构的监测水平和能力也与监测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据统计,不少省级监测机构设备配置达标率不到60%,尤其是西部地区,甚至还不到这个标准,部分市县级监测机构理化设备配置达标率不到20%,已有的设施设备也过于陈旧,亟需更新换代,但由于资金不足而不了了之。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现阶段各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配备严重不足,达不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于人员配置的要求。正是因为高度缺乏掌握先进监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致使很多省级监测机构可供检验的项目还不到30%,而部分地市级、县级等基层监测机构现有人员配置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监测工作需要,甚至对于简单的食物中毒,也不具备开展病因学鉴定的能力。
采样方法的科学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在样品采集方面,我国运用统计学进行数据采集的能力比较薄弱,往往倾向于通过增加采样点,来获取更多地样品量来提高采样数据的代表性。但长期以来,由于食品检测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有限,加上食品分布、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实力不平衡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全依照统计学原理来对样本量进行计算,难度会相当大。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薄弱。我国开始开展食品监测工作的时间还比较短,暴露评估工作的开展也晚于发达国家。不仅如此,我国对于食品监测数据的收集量、所掌握信息的全面性、暴露评估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对数据的利用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监管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亟待完善。目前,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职责与权限不明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也很不研究,即便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也很难追究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现有的组织体系错综复杂,既不处于完全隔离分工的平行状态,也没有明确的独立或交叉的互补状态。没有根据食品安全自身特点对各部门职责进行合理划分,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多头监管和相互推诿的问题。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有效策略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而言,应当主动进行污染物以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对有害物质黑名单等信息也应及时发布。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一有利优势,以省级疾控中心为补充,逐步建立起覆盖各省、市和县延伸至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同时,还应加强必要设备,对实验用房进行改造,并开发集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性软件。另外,在食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中,也应加强安全监测与信息收集,做好污染源追踪与调查工作,并主动加强高风险食品原料及相关配料的监测。
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加强监测质量控制。在监测工作过程中,采样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就需要保证所抽取样品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在采样方法指定过程中,应尽量多的使用统计学方法,合理确定样品采集方法、数量以及地点,并综合考虑食品风险程度、往年检测情况、食品生产量与销售量以及食品监管政策等,确保能够采集获得足够全面的样品信息,进而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追踪食品溯源。此外,我国历来比较注重实验室分析,而忽视了采样的重要性,也没有进行现场督察,对数据质量和可靠性均造成一定影响。加强监测过程质量控制,做好实验室质量考核,建立一定的现场监督机制,并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质量规范》、《采样过程控制规范》等。
注重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计划,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相关知识交流与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机构、风险监测人员、食源性疾病报告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质量控制人员的素质水平,不断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方面的经验做法,使從业人员的工作素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求。
加强食源性疾病报告与监测系统与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一方面,应积极构建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与监测系统,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调查以及数据分析机制,并把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纳入到卫生部传染病报告网络中,各医疗机构还应设置临床监测点,加强对可疑食源性疾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使各级卫生部门食源性疾病调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另一方面,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搭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促进部门间的信息联系与沟通,加强资源共享,使信息管理与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国家疾控中心应当对省级疾控中心加强业务指导,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与分析作用的充分发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与风险监测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并及时公布食品安全监测,对于重点控制的污染物,应及时对外公布,建立食品隐患防范预警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并及时采取有效地处理措施。
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政府负责公共事务管理,应主动承担其食品安全监管和宣传的重任,并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食品生产与消费安全的大环境,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有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通过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并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使社会工作对食品安全有更好的认知与关注,这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容忽视。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必须采取相应地措施予以加强,以促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效果提升,使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