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第一次横渡长江

2018-06-14梁志义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长沙毛泽东游泳

梁志义

游泳既可强身,又能励志。毛泽东一生爱好游泳,年轻时就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到全国各地视察,每到一地,只要有时间,只要季节适合,都要找到驻地附近的适当水域,下水游泳。他游过北戴河海水浴场,游过长江、珠江、湘江、赣江、邕江、钱塘江等大江大河,游过北京十三陵水库、江西庐山芦林湖、湖南韶山水库、湖北武汉东湖等水域。

有人统计,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有十四五次之多,这里主要介绍他1956年第一次横渡长江的一些情况和本人再读《水调歌头·游泳》的几点体会。

横渡长江可以算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一个夙愿。1954年,他利用在南方开会的机会,问参加会议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能不能到长江里去游泳。王任重说不能,因为这几年长江流域雨水大,洪水泛滥,血吸虫病疫情严重,疫区扩大。毛泽东听后只好作罢。

1956年5月,毛泽东又到广州视察,与王任重旧话重提,王任重的回答仍然是“不能游”三个字。有一天,会议间隙,毛泽东游完珠江,觉得意犹未尽,又问能不能到长江里去游泳。罗瑞卿、陶铸、汪东兴等都说不能游,理由无非是江面开阔、水急浪高、漩涡大、有暗流、江猪(江豚)凶猛不安全,等等。

看到其他领导同志都说不行,毛泽东转而问随行的中央警卫团一大队一中队韩队长:“你说,长江能不能游?”领导们都说不能游,韩队长是负责毛泽东安全警卫工作的,更要做到万无一失,所以他也回答:“不能游。”毛泽东一看,周围的同志上下一个口径,都是力图劝阻自己到长江里游泳,就问韩队长:“你说不能游,那你到长江里游过吗?”韩队长实话实说:“没游过。”毛泽东听后批评道:“没有游过,你怎么知道它不能游?”韩队长无言以对。毛泽东接着说:“去把孙勇叫来。”

孙勇当时是中央警卫局警卫科副科长,也是这次毛泽东外出期间安全警卫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孙勇来后,毛泽东问他:“你说长江能不能游?”孙勇应召到来,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也说“不能游”。毛泽东问:“你游过吗?”孙勇说:“没有。”毛泽东反问道:“你没游过,怎么就知道它不能游?”

既然毛泽东决心已定,领导们便决定先派几个人到武汉打前站,亲自下到长江里游一游,看看能不能橫渡过去,再作决定。当时确定孙勇率领一中队的高碧岑、王惠、曾文等几个擅长游泳的同志,到武汉与湖北当地的游泳健儿们会合,一起到长江里实际体验一下。对此,湖北省相关领导同志表示将组织大小船只和游泳能手,保证渡江活动的绝对安全。几位领导同志离开以后,毛泽东还对留在他身边的卫士小田说:“他们没有下水,竟然说长江不能游!”

在广州的工作尚未结束,武汉方面就传来好消息:30个人下水试渡长江,29人顺利到达彼岸,初步考察圆满成功。

孙勇从武汉回到广州,汇报打前站的情况。听汇报的除毛泽东之外,还有罗瑞卿、汪东兴。孙勇首先从困难的方面开始汇报。他说:“武汉长江的江面很宽,水急浪高,正在建设的长江大桥桥墩下有漩涡,汉水和长江汇合的地方暗流涌动……”听着听着,毛泽东不由得打断孙勇的话:“我问你,长江能不能游?”孙勇看看其他领导同志,回答说:“可以游。”毛泽东听后,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5月30日,吃过早饭以后,毛泽东乘专机离开广州,北上到达长沙。一中队随同警卫的队员们都以为毛主席要在长沙住下,谁知刚刚安排好住处,他们就接到命令:立即打点行装,次日一早即向武汉进发。这下可难坏了厨师程汝明师傅——时间如此紧张,如果到武汉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食材,延误烧菜做饭的时间,岂不把主席饿坏了?毛主席爱吃鱼,于是他从长沙宾馆拿了一条湘江产的鲑鱼和几样新鲜蔬菜。乘专机到达武汉后,程师傅立即给主席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

饭后,毛泽东提出要马上下水,开始他第一次横渡长江的游泳活动。时任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的张平化建议:“今天游泳太仓促,再充分准备一下,过一两天以后再游吧。”毛泽东却说:“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我今天一定要游。”

就这样,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第一次横渡长江。6月2日和3日,他又连续两次畅游长江。

从武昌到汉口,从汉阳到武昌,毛泽东游过了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顺利地三渡长江,多年夙愿得以实现。武汉人民很快得知毛主席横渡长江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都出来观看。第三次渡江时,长江两岸人山人海。不得已,毛泽东只好坐着小船,从一个僻静的小码头上岸。

横渡长江期间,毛泽东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对于这首词,不少名家学者都有详尽的注释和解说,无须再赘言。但我想用“以事释义”的方法,对此词的一些字句谈几点看法:

其一,关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从开头这两句来看,作者写的是5月31日第一次横渡长江的事。因为如果是6月2日、3日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横渡,就不会有“才饮长沙水”的事情了。由此可知,第二句“又食武昌鱼”的鱼,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原产于古代武昌(今鄂州)的团头鲂。毛泽东这次游泳之前吃的鱼是湖南湘江产的鲑鱼,由程师傅从长沙带到武汉来的。

其二,关于“极目楚天舒”。毛泽东身体魁梧,在水中浮力较大,他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泳姿——“漂游”,即仰面朝天躺在水面上,两手交叉置于腹部,两腿一动不动,两脚稍稍露出水面,好像眠于床上,安静休息,随水漂流。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两手抱起一只脚,揉搓按摩。只有这时,双目仰视湖北的天空,无论是云卷云舒,还是碧空万里,都显得深邃高远、宽阔无边,让他觉得舒展畅快。卫士和警卫员都想学习毛泽东的“漂游”,但都达不到他那样的境界。他们“漂游”时,两只胳膊必须伸直了放在头的两侧不移动,才能保持身体平衡,漂浮起来,否则身体就会歪斜或沉往水下。

其三,关于“胜似闲庭信步”。这是毛泽东在风急浪高、滚滚而逝的万里长江中劈波斩浪时的感受。少年时代,毛泽东在家乡学会了游泳,他不讲究正规的游泳姿势,而是趴游侧游仰游,踩水、潜水随意结合,想怎么游就怎么游。如果毛泽东把自己的泳姿改为正规的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那就不是“信步”,而是“齐步”“正步”“跑步”了。

其四,关于“今日得宽余”。既有今日,就有昨天。今日得宽余,想必畅游长江的愿望,在他学会游泳、见到长江之日就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忙于革命,无暇顾及,也没有条件横渡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由于各级下属的好心阻止,毛泽东迟迟不能实现愿望,最后还是凭借自己的不断坚持,才如愿以偿。这个结果来之不易,既游就游个痛快,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四天三次横渡长江,连战连捷。畅游时毛泽东睹景生情,浮想联翩,诗兴大发,这才写下了光辉的诗篇。

〔本刊责任编辑 吴 俊〕

〔原载《百年潮》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长沙毛泽东游泳
长沙之旅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我眼中的长沙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