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博物馆与传统村落发展
2018-06-14单彦名李志新
■ 单彦名 李志新 高 雅
建立数字博物馆,用大数据系统整理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发展。
自2012年起,传统村落成为热点话题,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探讨从未停歇。传统村落是各地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落空间格局的物质载体,反映着人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空间的关系,是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传统村落保护从传统村落评选,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要求的确定和各地方颁布的相关政策,到现在传统村落博物馆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正在一步一步向实际推进工作过程迈进,传统村落保护一直在不断进化。
那些存在的和消失的都是无比珍贵的,数字博物馆刚好有力地补充了实际保护过程中很多现实无法解决的问题,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以村为单位,主要包括村落概况、自然地理、选址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村志族谱、交通导览9方面内容,基本囊括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相关的各个层面,搭建了完整的内容构架,每一部分都有文字、图片或视频等。此次数字博物馆建设出现了视频记录等新的录入形式,使得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博物馆建设更加透彻,由以往静态的拍照转为动态记录是这次建设的一项主要贡献,这项内容的推动也是因为非物质的素材在调查过程中相对比较容易组织取材。此外数字博物馆建设中还增加了航拍VR建模、360度拍摄等新的技术,三维映像合成更好地展示了村落信息和全景,给人以全新的视角,为更加客观全面地认知村落提供素材。
以数字博物馆的形式,将传统村落中的历史文脉和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是传统村落保护建设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也符合当前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的保护工作方法理念。因此,数字博物馆建设,是建立在传统村落纸质档案表基础上的一次全面创新和突破。
一、数字博物馆建馆过程的难点与思考
(一)寻找文化脉络
调查记录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村落博物馆建设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和不足。首先,在调查建设工作的组织上,村落参与程度远远不够。和以往工作一样,数字博物馆是村落的,参与和成果都应该由村落共同建设,但现实是几乎所有工作中,村落仅仅是提供暂时的一个表演空间,村镇工作者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培训,难以参与继续完成后期的内容。其实,村镇都是文化在空间区域上的具体表达,但是外在的实体特征必须具有情感的温度、岁月的积淀才能真正唤起人们对之的敬意和回味,承载摄人心魄内核功能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文化节点,一个小酒馆、一口古井还有村口的大榕树都是细致而深入人心的感动片段,比起宏伟的建筑群、繁华的街巷码头,也许会藏在更多的乡愁记忆里面。
(二)梳理技术线索
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不够细致,能够深层次体现技术含量的不多,更多的是浮于表皮的简单介绍,缺乏博物馆的专业技术性。比如村落的选址格局,村落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是如何的,文字、图片与实际相互对应,在表现方式上让村民和读者更容易接受。不能简单一句“山环水绕、负阴抱阳”之类的词语敷衍了事。应立足空间重构和自然生态视角,将传统建筑、公共活动空间、自然山水等环境要素进行多层次空间的串联衔接,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村落文化体系。首先,应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以实地调研认知、资料查阅以及居民访谈等调查方式,分析建设背景、社会历史、地方乡土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各类因素,梳理发展脉络,突出各类资源之间的关联度,把握好村镇居民生活的相关需求,达到对文化独特性深入认知的目的。然后,依据独特特征形成发展定位:通过价值特色梳理分析,对内部形成发展和外部影响的因素进行比较全面透彻的掌握,通过价值评估,为特色资源的价值给出定位,探寻出未来发展的时空轨迹,作为指引方向。独特性分析,既要纵向充分认知其特色地位,又要做出横向比较得出其独特性。特色分析的过程是由浅入深地认知,通过精炼的词句概括,深入浅出地总结,为达到其科学合理定位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要提出延续独特性空间的控制要素,在对独特性分析评价结论基础上,构建出自身的价值判断体系框架,包括规划和发展所需要的保护格局、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价值特色、文化内涵等,以此为据,选取最适宜保持并延续独特性的方案。
(三)注重动态推进
在数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仍需要各类专业人士的参与,如建筑师、规划师、文史工作者、传统艺术工作者等。村落中有关各类工作的调查测量和建档工作量是最大的,分析到一些独特工艺更需要有专项技艺或建造工艺的功底。同时还缺乏不断完善的机制和平台,尤其是在村里和县级培养参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人员也很有必要。村落的发展不是只拍摄一个数字博物馆就能达到的,必须在过程中注意动态推进。针对独特性视角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挖掘历史文化信息,设计推出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发展静态之上的产业项目,比如挖掘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的、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以农特产品为主,但也可以是文化和特色旅游项目。
(四)加强地域覆盖
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同时还体现出地域性工作的薄弱。在传统村落密集、文化底蕴丰厚地区,如环太湖周边、皖南、川渝等地,早已有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在这些地区收集资料、研究地方做法有专业的参考资料,博物馆建设就容易得多。相对而言,还有一批传统村落分散在全国各地,这类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平淡,已经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数量稀少,尤其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河北东部等地,村落历史悠久,但是现存建筑年代并不久远,与山西、皖南等地相比,村落格局个性不够鲜明,传统建筑风格朴素,在分析研究传统村落特色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要参考其他地区的建筑做法。而这些地区研究工作不多,研究资料文献十分缺乏,因此才凸显出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二、数字博物馆建馆过程的收获与喜悦
在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过程中,笔者团队有幸参与皖南、京西、福建以及内蒙古等几处传统村落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清晰地感受到村民对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的认可,年轻人对于宣传工作和新的保护方式十分好奇,因为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混搭记录形式,运用航拍VR建模、360度拍摄、三维影像全景呈现等技术,吸引了大量村民的积极参与。这样先宣传、后重视、再保护、促发展的模式,将沉睡的传统村落在人们的心中慢慢唤醒。对于青年一代来说,放慢急行的脚步回头看看遗忘的村庄,是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文化、认识国家的重要方法。
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来自各个领域的支持,也遇到了不少趣事。在开展福建地区传统村落资料收集时,村民对从未见过的无人机、照相机等 “长枪短炮”表现出十足的兴趣,也对我们这群工作人员充满了好奇。笔者切实感受到了,如何让村民们对自己的文化、习俗有自豪感、认同感是这次建立数字博物馆的重点。在北京地区,村长及书记组织村民们进行表演,把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表演。特别是门头沟区马栏村,不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大鼓的表演,还有自己的村歌。他们的村歌将村落的历史发展、重要节点和当地风土民情都写入歌词中,可见村民对本村文化的自豪。
三、展望未来
《一次就好》描绘了一个也许不那么完美却很真实的画面,非常契合笔者理想中的传统村落: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怀大笑,能在自由自在的空气里吵吵闹闹,也能在没有烦恼的角落里停止寻找,更可以在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慢慢变老……希望数字博物馆能记录这些美好。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只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开端,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工作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