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青铜原始瓷的寻亲路

2018-06-14

艺术品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礼器礼制窑址

越国的青铜剑自古就被认为是青铜铸造巅峰的体现,但在青铜盛行时期,吴越地区因为铜矿资源稀缺,仅有的铜原料被制作成兵器,所以越国少有中原的礼、乐大型青铜器。

但越地却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仿青铜礼器制品。

2003年,洪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仿制的青铜器陪葬品,在鸿山越墓出土瓷器的漫漫寻亲路上,震惊考古界的浙江省德清县东苕溪流域青瓷窑址群的发现,被认为是改写了中国瓷器史,而鸿山越墓的大量仿青铜礼器制品就来源于德清县的亭子桥窑址。

德清青瓷窑的发现之所以被认为是重新改写了中国瓷器史,是因为在此之前,公认的瓷器发源地是东汉末年的小仙坛窑址,但研究发现,德清县其中一处战国窑址的青瓷产品质量非常高,甚至已经非常接近成熟瓷,对比小仙坛窑址,德清青瓷窑将可以说将瓷器的发展源头整整提前了六百多年。

这其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关注,就是所谓原始瓷和我们知道的瓷器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原始瓷”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

青瓷鼓座 鸿山越墓出土

春秋双龙耳原始瓷盖罐 私人收藏

原始瓷器

原始瓷是瓷器(成熟瓷)的原始阶段制品,它是从制陶技术上发展而来的,是陶器演变到瓷器的过渡阶段。以东汉为分界线,东汉之前的瓷器都称为原始瓷,原始瓷最早起源于商代早期,这个时期是陶器向原始瓷转换的阶段。

一般来说,成为瓷器,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才可以:第一是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而非陶器的黏土,“就地取土”,显然,商代的青釉器物已经采用瓷土(高岭土)作胎;第二是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造,才能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而商代的瓷器烧造温度已经达到了1200℃;第三是陶器具有吸水性,而瓷器没有吸水性,或者吸水性特别低,商代的原始瓷器吸水性已非常低。

可以看出,商代原始瓷器已经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但原始瓷和东汉之后的成熟瓷相比,又有明显不足。例如原始瓷器的瓷釉大多呈现出姜黄绿色,胎釉结合不紧,釉层易于脱落,薄层不透光等等,都让商代到西汉时期的瓷器尚不能完全符合我们一般所承认的瓷的定义,所以,东汉之前的瓷器一般都被称为原始瓷器。

但是,东汉之前的所有瓷器都属于原始瓷吗?这一问题,伴随着江苏无锡鸿山越墓陪葬青瓷器的重见天日,再次引起了业内争论。

鸿山越墓原始瓷器的寻亲之路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鸿山发现了越国最强盛时期的特大型贵族墓群,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500多件仿青铜的原始青瓷礼器和140多件原始青瓷乐器。这些原始青瓷质地坚硬,胎色发白,釉色泛绿且成玻璃状,厚薄均匀,而且胎釉结合好。

发掘者认为这些高等级原始瓷可与六朝时期最高等级的青瓷器相当,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

鸿山越墓出土的青瓷真的是成熟青瓷吗?如果真是成熟青瓷,这无疑将会重新改写中国陶瓷史,要知道,当时考古界普遍认为最早成熟瓷产于东汉时期,而鸿山越墓是一处战国墓群,时间远远比东汉早了6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如此成熟的青瓷制品,又只用于王公贵族墓葬的瓷器,绝非是民间的一般窑场所为,而这些墓葬品很有可能是出自越国王室的“官窑”,那么这些成熟的青瓷制品又产自哪里呢?这些青瓷制品是成熟瓷吗?一切问题都需要找到这个越国“官窑”才能得到印证。

春秋原始瓷云雷纹酉 德清县博物馆藏

鸿山越墓原始瓷产于德清窑

其实,早在鸿山越墓考古发掘之前,德清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就在德清县亭子桥发现了大量鸿山越墓出土瓷器极为相似的碎瓷片,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条件和时机对亭子桥进行大规模的发掘,鸿山越墓原始青瓷的出土,无疑为德清青瓷窑的发掘提供了机会。

2007年至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开展了对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的发掘。

战国 仿青铜器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 尺寸:高19cm 口径19cm 足距17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通过不断的考古发掘,人们在东苕溪流域附近发现了上百处青瓷窑址群。仅仅德清县亭子桥一处就出现了7条窑炉遗迹,数以吨记的青瓷碎片被挖掘出土,并且出土了大量仿青铜器和青瓷礼器、乐器的原始青瓷制品,发掘表明,亭子桥窑址是一处战国时期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的窑场。

古时因为交通不便,烧造瓷器一般都是就近取土,如果瓷土相同,就可以视为是同出一炉。而通过对鸿山越墓青瓷制品和亭子桥瓷土的对比,人们发现,鸿山越墓的青瓷礼器大部分就产生于“德清亭子桥官窑”,它不仅比过去学术界认定的官窑出现年代提早了千年,而且,如果亭子桥战国窑址生产的青瓷是成熟瓷的设想成立,那么这将彻底改变中国瓷器史。

德清窑的青瓷制品是成熟瓷吗?

最后的结果显示,虽然这批来自于鸿山越墓的青瓷制品无论从体积密度、烧制温度还是原料选择等各方面,都已经十分接近或者超越了成熟青瓷的标准,但在吸水率的微小差距上,它们仍然被成熟瓷拒之门外。这就是说,即使亭子桥窑址当时的烧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它们依然还是属于原始瓷的范围。

其实,人们对于原始瓷与成熟瓷的争论从来都没有消减,但应该看到的是,德清青瓷窑的发现,为我们填补了原始瓷到成熟瓷之间很大的空白地带,我们能得以完整的看到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期间,原始瓷的技术突破,形态变化。

并且,以亭子桥窑址为代表的德清青瓷制品在技术上,相比其他原始瓷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其和成熟瓷的差别也只有一点点而已。

战国原始瓷镂空长颈瓶 浙江博物馆馆藏

越国:我们不是只有青铜剑

在鸿山越墓和亭子桥窑址的整个发掘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些原始青瓷的造型了。

这其中,青瓷悬鼓座是首次发现的越国青瓷乐器部件,就是悬鼓的座基。鼓座上部有6条堆塑的双头蛇,蛇身饰鳞纹,头向上昂,两蛇相交,身体弯曲作游动状,栩栩如生。

从各个原始瓷窑址出土的标本和出土物来看,可以发现原始瓷的主流品种是豆至碗等容器,但是这其中又有两个阶段比较特殊,第一个阶段就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第二个阶段是战国早期到晚期,在这两个阶段内,比较明显的集中出现了原始瓷仿青铜礼器的生产。

这些仿青铜的礼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往往还贴有青铜器常见的各种铺首,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纹饰精美,大多体型硕大厚重,显得庄重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都值得称之为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仿青铜的乐器器型有甬钟、钩(金翟)、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造型逼真,制作精良,胎釉质量俱佳,同样也是原始青瓷中的佼佼者。

在青铜鼎盛时期,礼器是权利的象征,但吴越地区出土最多的青铜器大多是青铜剑,少见青铜礼器,但为什么又会有大量的仿青铜器青瓷出现?

浙江省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认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吴越地区铜矿资源比较稀缺,程亦胜说,“长江下游地区包括吴越地区的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铜矿储存量小,加之生产力水平较低、冶铜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铜原料的使用更加紧张。受地域客观条件所限,吴越地区铜矿资源紧缺,他们不得不把这些紧缺的铜原料用于制造兵器。”

在商周礼制盛行的影响下,吴越地区的人们也必须知礼懂礼,并按照礼制规范自己的行为。“商周时期礼制非常流行,礼制也是那个时代必须尊崇的制度。吴越地区也深受这种礼制文化的影响”,程亦胜道。

原始瓷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技术条件更加成熟,所以这个时期的原始瓷大都制作精良,纹饰细密,与商周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及纹样装饰相比,几乎达到了同时期艺术审美的最高水准,它的图案装饰也完全满足了那个时期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

青瓷,是越文化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瓷器前身。大量出土的仿青铜瓷器也显现出中原礼制与越文化的融汇,可以想象,礼制鼎盛时期人们对王权与神权的敬仰,而象征礼制的青铜器又有过怎样的辉煌,见证过多少人类灿烂的历史足迹?

战国原始瓷尊 浙江博物馆馆藏

从“权利的游戏”看青铜礼器兴亡史

夏商周,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青铜时代,这个时代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青铜的盛衰也代表着奴隶制社会的盛衰。

在礼制盛行时期,青铜器作为王权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但随着西周末年周王朝的衰落,青铜器所象征的礼制意义也不复存在,有实力的诸侯纷纷“僭越”铸鼎、铸簋、铸各种展现自己实力的青铜器。可见,青铜器始终都只是统治者们“权利的游戏”。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所需要的礼器与兵器,直接奠定了中国青铜器的两大框架。但随着礼制的崩塌,青铜礼器失去了其象征意义,兵器上,铁剑也逐渐取代了青铜剑,至此,青铜器从“国之大事”逐渐走向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藏礼于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来看,青铜礼器是最引人注目的。

早期统治者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礼,是统治的需要,是维持统治的重要方式,也由于上层阶级对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

商朝和周朝是礼制流行的时期,特别是从周朝开始,为了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将上古至殷商的礼制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并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制,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礼”的范畴。

商晚期 青铜天黾觥 高42.4cm 直径20.4cm成交价: 16,520,000 HKD

《猛虎食人卣》商代晚期青铜器 通高35.7厘米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藏

青铜器当时作为一种稀有物,象征着尊贵和权力,祭祀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为表重视和崇敬,故多用青铜器。

权利的游戏

祭祀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而青铜礼器也大多用作占卜和祭祀。

那个时候,人们崇尚神权,国家要打仗必先占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神”的旨意和力量,上至国之大事,下到风雨的有无,年岁收成,出入吉凶等等...由此,巫师这一代表“神”旨意的群体对国家进行了实际性统治。

神权来源于夏商周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是一种初民宗教,和所有宗教起源一样,在人们对自然与社会认识非常模糊的时候,神权悄悄萌芽产生。人们相信,通过占卜、祭祀等巫术活动能与神灵进行沟通,而作为人与神的“中介”,巫师、大祭司一系列神职人员成为了当时不可或缺,又备受尊捧的角色。

这个时期的王权同样来源于神权。实际上,早在夏朝,就有“君权神授”这一说。统治者自称“天子”,告诉人们自己是上天选定的世俗世界代言人,他们利用宗教鬼神进行统治,将自己的权利说成是神授的,把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在平民百姓心中,王权就是神权,人们炙热真诚地信奉“神”。而青铜器作为一种祭祀礼器,直观地反映着弥漫在当时社会中的宗教意识,其造型大都凝重、庄严,纹饰也显得神秘怪诞。同时,借助青铜器的神秘怪诞营造出的一种恐怖肃穆的气氛,也可以保持并强化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实质也就是强化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青铜器的鼎盛与颓败

商晚期到西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并且周袭商制,铸记长篇铭文也成为了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占据了青铜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青铜的流行岁月基本集中在这个阶段。商周的器物无疑是最精美别致的。青铜器的数量和形制的大小显示出权力的等级,比如商代的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装饰华美,具有非凡的气势。流传千古的《后母戊大方鼎》、《盂鼎》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它们体现了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价值与造型美感、装饰功能等特色。

青铜器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用夸张和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的发达,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它们的形象便铸在青铜器上了。常见的饕餮纹饰大致就产生于此时。

兽面纹的变化也比较能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从最开始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到人寻兽而猎,最初那种“辟邪免灾”的狞厉怪异纹饰随着人对自然的挑战和征服,也逐渐减少消失了。

经历了商周鼎盛之后,到了西周恭王、懿王到春秋中叶,青铜器呈现出了的颓败趋势。

曾侯乙编钟钟架特写。全长10米左右,上下3层,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人形圆柱承托。

战国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建鼓铜座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随着周天子“权威性”的每况愈下,青铜作为礼器的尊贵地位终于被动摇了,礼器的政治意义被淡化。诸侯大行其道,时局动荡。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两个问题比较明显,一是由于历史动荡,工匠没有条件来精心制作青铜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地方出土的青铜器,形制做的比较草率,铭文的书写也非常随便。二是各个地方铸造青铜器的情况非常的不平衡,有形制草率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精品杰作,比如非常有名的史墙盘,整个青铜铭文记载了作者家族的历朝历代发展情况。

华丽转身·青铜器的中兴

春秋战国是一段靠实力说话的历史,各个诸侯国兴起,周天子用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礼制失去了意义,有实力的诸侯纷纷“僭越”铸鼎、铸簋、铸各种展现自己实力的青铜器。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一切都在发生着剧烈变化的时代。礼制松动,观念变更,人的智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青铜在工艺,种类,纹饰等方面,也开启了自己的“百家争鸣”时代。活泼、灵动、夸张、充满想象力,有太多词语可以形容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了。

“华夏正统之音”曾侯乙编钟就出现在此时。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是目前我国已出土编钟中的最大者,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每一件都能发音,而且一件钟能发两个不同的乐音,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磐铭文、磐盒铭文,共3775字,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

它不但验证了先秦文献中某些记载的真实性,对于大量失传的音乐知识和实践、区域音乐特性和相对的理论规范等,也是重要的补充。可以看到,曾侯乙编钟不仅见证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表现,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

另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剑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剑中极品“越王勾践剑”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礼崩乐坏·青铜器的衰落

之所以说春秋战国是青铜器的中兴,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腹背受敌”,随着礼的崩塌,青铜礼器的意义不复存在,而在青铜器看似空前发展的春秋战国,始终低调的铁器逐渐显露端倪,并且显现出后来居上的势不可挡之力。

春秋晚期,公元4世纪左右,铁器出现。一般认为,铁器的出现就标示着青铜时代的结束,但在铁出现的早期,青铜器并没有被完全取代。虽然铁硬度高,较为锋利,但早期的铁器甚至还不及青铜,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铜和铁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

但是慢慢铁器锋锐坚硬的功能就凸现了,到了战国以后,铁器大量普及,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铁器在军事上的优势,而铁的锋利程度是铜无法相比的,所以铁器逐渐取代了青铜曾经占主要地位的军事领域。

漆器的出现,更是让青铜的处境“雪上加霜”。青铜在“祀”和“戎”实际作用上的消失,无疑成了它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

青铜器的衰落最先来源于王权的土崩瓦解。周王朝对青铜器的铸造有着严格的规定,能够铸造什么青铜器,能够铸造多大的青铜礼器是身份和权利的体现,超过规定就是僭越。但显然,周王朝已经无法再继续维护这个关于“礼”的规定,难怪孔子要感叹“礼崩乐坏”!

公元前306年,楚灭越,越国名工巨匠尽被掳去,代表吴越青铜巅峰的吴越青铜剑就此衰落。

楚国的漆器文化替代了吴越青铜文化的地位,在青铜整个没落的大趋势下,吴越青铜剑的衰落可以说是青铜时代最后一声悲鸣。

“世俗”了的青铜器

历史的轨迹继续推进,到了西汉时期,青铜器高高在上的尊贵身份再也不被人们所重视,原本是奢侈品的青铜器不得不放下姿态,走向民间。精巧复杂的构造和纹饰不再被推崇,制作工序大大简化了,制作成本也随之降低,青铜器的价值一跌再跌,并且开始大量制作,进行普遍使用。由此,青铜器开始了自己在俗世生活中的起落沉浮。

西汉社会,铜器买卖被允许进入流通领域,为了加快生产速度,人们发明了叠铸技术,一次可以浇铸十几个或更多的铸件,铜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青铜的铸造需要复杂的工艺过程,所以用铜来做货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逐渐铜就成了货币的首选。

汉朝青铜器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除了铜钱的使用,汉朝青铜器的形制大多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品种,商周时期所崇尚的礼器减少了,器皿也用漆器和陶器代替,其他青铜形制还有像铜镜、铜灯、熏炉、铜洗等。

铜器的装饰也不像战国时代那样注重繁多的花纹装饰,而流行素器,仅有简练的弦纹或铺首,比较华贵的饰品则不惜工本施以鎏金,或错金银,使其呈现出金碧辉煌、高雅华贵的品格,青铜器至此形成了汉代青铜工艺的明显特征。

值得一提的还有青铜在佛像造像领域的发展,随着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像造像也随之而起,并且延续发展。佛像造像的兴起赋予了青铜器别样的意义。从祭祀礼器到日常生活用品的徘徊,青铜始终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佛像造像对它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谢幕,既有最接近青铜原始作用的宗教背景,又根植大地,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千多年的青铜时代见证了一千多年的人类精神状态,它伴随着最早的中国出现,轰轰烈烈雄霸一时;它见证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行进的脚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石;它挣脱束缚,见证春秋战国的动荡,并且涅槃重生;它放下一身尊贵,身着布衣,在市井烟火处缓缓前行。

属于青铜的辉煌或许早已过去,像每一段文明和现象一样,它走完了历史赋予的过程,一步不落。但即使沉寂千年,青铜器在每一个中华民族人民的心中,仍是每每敲击,必有回响。

汉代涂朱砂青铜壶 高28.9 直径22.9cm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汉 青铜烙银瑞兽纹杯 高13.7cm 成交价: 6,245,000 HKD

猜你喜欢

礼器礼制窑址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